APP下载

以弗洛伊德释梦论解析曹寅的两首纪梦诗

2017-09-20李博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关键词:曹寅弗洛伊德

摘 要: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论,通过对曹寅的三首纪梦诗进行分析,探究其具体梦境产生的原因,并分析曹寅的思想与心理状态,旨在使研究者更加完整地了解曹学与曹寅。

关键词:弗洛伊德;曹寅;纪梦诗

作者简介:李博(1992-),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梦,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做梦是为了代替其它某种思想过程……梦的内容乃是愿望的满足,而梦的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梦与主体的心灵感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无数艺术家、文学家对梦都进行了叙述,从庄周梦蝶到黄粱一梦,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到“铁马冰河入梦来”,梦与作者的人生、理想密不可分,研究“梦”,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作者,探究创作动机。

本文通过释梦理论来解析曹寅的纪梦诗,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心理状态。

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清初名臣,文学家、藏书家,精通诗词戏曲,对音律、绘画、书法都有极高研究。他主持刊刻了《全唐诗》《佩文韵府》《录鬼簿》等,并著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以及戏曲《续琵琶》、《北红拂记》等。曹寅一生,皇室宠臣与包衣奴隶的矛盾地位、汉族知识分子与满清家臣的矛盾身份,使他的人生、感情都有复杂的变化,通过几首纪梦诗,他的内心以及经历都得到了展现。

首先,是《梦春曲》,作于“奉命南下至江宁、苏杭及临海一带” [1]P10:

鸿雁归矣可奈何,春月脉脉生微波。楼船万石临中河,饮酒逐景欢笑多。

翠袖出帘露纤手,缘鬓紫兰夜香久。宝瑟声寒漏未央,及春行乐犹恐后。

月落长河白烟起,美人歌歇春风里。梦转微闻芳杜香,碧尽江南一江水。[1]P11

这是一个“回忆之梦”,作者于梦中重复了楼船上与一位女子邂逅、缱绻的经历,但美梦易逝,梦醒后只剩一缕杜若的芬芳。此诗作于康熙十七年,正是他年少得意时。此时曹寅被任命銮仪卫,又得到了巡查江浙一带的差事,而其父曹玺在此时又官加正一品。所以,曹家正在辉煌腾达时,曹寅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对爱的追求便是他最大的“欲望”。梦中的“饮酒逐景欢笑多”、“及春行乐犹恐后”,以及对于美人翠袖、纤手、绿鬓的描述,是他渴望爱情的直接反映。

但梦有“显梦”和“隐梦”之分,梦中所描述的事物是梦的外显内容,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愿望,是梦的“内隐思想”。作者在梦境的开始便为自己设置了“鸿雁归矣”、“春月微波”的场景,显然是深意的。“夜闻归雁生乡思”,雁春日北飛,秋日南飞,故称北雁为归雁。鸿雁北归,寄寓思乡之情;此外,“月”一直有思怀之意。曹玺在曹寅五岁时往江宁赴任,曹家定居于江宁,曹寅也在江宁生活、成长。而曹寅十二岁时做康熙侍从,从此便离开亲人,旅居京城。此诗中曹寅巡查的江宁,正是他的家乡。然而回乡不能久驻,曹寅必须迅速巡视,回京汇报。“鸿雁北归”,反而更是离家远行,“鸿雁归矣可奈何”,不仅是与心上人分离的迫不得已,更是远离亲人、羁旅漂泊的辛酸无奈。

另一首纪梦诗:

甲戌仲夏二十二日,有吴门之役。午憩句容驿院,梦为投琼之戏。予素不解此,醒与客论其祯祥,真不异梦中说梦也。又记欧公札闼洪庥语,几于脱颐。因题数语,命客书于壁,以为他日来往笑柄

行役有余暇,驿亭无俗声。远携柟榴枕,午睡华阳城。清风惠然至,蘧蘧因之生。

意于将化胥,反为蚁斗争。凭陵叫袒跣,未读五木经。兹梦亦云怪,菜祭非人情。

卜言胜者吉,予寤气已平。请客勿献疑,理绝智不明。平居澹志虑,怀抱鲜经营。

造物适为戏,得丧安足惊。微凉顺夕月,束带仍遐征。

此诗写于康熙三十三年,曹寅任江宁织造,这首诗作于曹寅行役途中。虽然织造仅负责管理当地的丝织产业,但“凡属江南的吏治民情、米价涨跌、墒情雨水、收成丰歉”[2]P2,都需汇报。而他恪尽职守,正如自白“虽粉身碎骨,难报万一。唯有敬诵训旨,勉力自慎”[3]P432。由此,曹寅的辛苦可见一斑。

弗洛伊德有“梦的化装”理论,梦可以通过象征手段来表现其隐藏的思想,使梦可以通过心理检查的步骤,从而实现自身愿望的达成。“投琼”即为投骰子,诗人范成大有“酒垆先叠鼓,灯市蚤投琼”之语,词人姚宽也有“击剑探赤丸,投琼叱枭卢”之句,“投琼”为闲适生活的象征。曹寅宦海多年,对官场的倾轧有深刻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深感疲惫甚至厌弃:“百里娄东是近邻,少年休羡做官身”[1]P472,此诗中也有“意于将化胥,反为蚁斗争”,表述对自由的渴望。“造物适为戏”,曹寅通过“投琼之戏”来释放潜意识中对闲适的追求也就不难理解了。“曹寅是理学信徒”[4],但是他情愿承认此梦“理绝智不明”,也要将这场梦录于诗中,收入《楝亭诗钞》,又何尝不是内心对洒脱生活的向往?

“他的一生始终经历着二重人格的心灵碰撞,这种心灵上的矛盾始终苦恼着他,乃至形之于诗文歌咏”,纵观曹寅的纪梦诗,不论是年少得意还是中年辛苦,总是萦绕着淡淡哀愁,这种哀愁又反应在被外物所羁,以及为世所弃、孤苦凄清的感受中。而包衣制度下无法摆脱的“奴隶”身份,以及清初时满族家臣与汉族文人这两个难以融合的矛盾身份,是曹寅一生哀愁、积郁难抒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胡少棠.楝亭集笺注·楝亭诗钞[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胡少棠.楝亭集笺注·前言[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方晓伟.曹寅评传·年谱[M].广陵书社,2010.

[4]刘上生.秦淮风月怅夤缘:曹寅的“情”与曹雪芹的“情”(《楝亭集》与《红楼梦》研究之二)[J].红楼梦学刊,2000,(第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曹寅弗洛伊德
康熙如何处理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曹寅爱读书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