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转型诌议

2017-09-20陈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院校

陈建

摘 要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下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地方高校急需转型来摆脱现在的困境,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式尤为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地方高校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据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又一次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暴露在公众面前。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讲,考上大学仍然找不到好工作,“毕业意味着失业”,费尽千辛万苦挤过“独木桥”,前途依然渺茫,有不少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了放弃高考,转而去“社会大学”接受教育,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三百多万应届高中生放弃高考,而且这里面绝大部分是农村考生,“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不断蔓延。这些数字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触目惊心。我们高等教育到底怎么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出路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去求索,去寻找答案。

要回答以上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回顾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1949年建国以后,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花费了10年时间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和体制。1958年至1977年,我们经历了摒弃“模式”,复归“传统”,“教育大革命”,院系大调整,文化大革命的“三年不招生”。1978年到1992年,我们恢复了高考,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進入发展的快车道,建立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可以说,1992年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精英教育,大学生并没有就业难的问题。事情源于1992年的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政府开始精简国企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其中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为2115万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即我们俗称的“扩招”。至此,中国拉响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改革的号角,“扩招”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提高国民素质,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发展经济,拉动内需等等。但客观来讲,急速的扩招带来很多的问题,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等问题。以至于在2008年,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中国高等教育曾在内外部坏境的压力下摒弃“模式”,复归“传统”,但在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来摆脱现在的困境,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一语道破天机,“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在未来面临一个艰巨的挑战:如何放低身段,向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转型”。时至今日,推进高校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已是大势所趋。笔者对高校体系改革有一些建议。

首先,高校体系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目前,全社会都存在一种急功近利、急躁的思想,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中专想升大专,大专想升本科,普通本科想升重点本科,重点本科想升级排名。有目标本没有错,但是不脚踏实地,急于求成会带来新一轮的大跃进。中国教育就像中国经济一样,我们要改,但要一步一步的改,要冷静思考,不要急于求成,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先行探索和改革,不要一刀切,一说要搞应用技术大学,所有高校一窝蜂全上了,总要有人来搞学术的。我们不是要停止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是要调整学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比例。

其次,要结合国情,忌生搬硬套。这方面,笔者最赞同的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我国高等教育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经历了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摸爬滚打,经历了重重困难才发展到今天,肯定是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否定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将中国高等教育说的一文不值,妄自菲薄解决不了问题,也无法摆脱现有困境。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起步较早,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正在逐步走上成熟。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并不一定都适合中国国情。

再次,规范发展地方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一县一中职,一市一高职业的部署,近些年来,很多经济不发达或者欠发达的地市新办了很多的高职院校,有中职升格来的,有合并而成的,有完全新办的。这些高职院校在组建和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建设地方高职,本意或者初衷是服务地方发展,但由于偏远地区经济不发展,人才缺乏,不得不抽调地方政府公务员及中小学校长、教务人员来充任要职,由于这些人不懂高校运行模式,不懂业务,且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严重影响新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也给新办院校带来很多不良习气。笔者看来,教务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不应该由地方官员主持,应由懂业务的教师担任。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