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历史被这10个瞬间决定

2017-09-20马维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丘吉尔希特勒二战

马维

19个月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决定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可怕战争的未来走向。

20世纪的历史,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的。不过大概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从1940年5月到1941年12月,在这19个月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就已决定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可怕战争的未来走向。在《命运攸关的抉择》一书中,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世界知名的20世纪史专家伊恩·克肖详细考察了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6个主要国家这一时期内作出的10项影响巨大的政治决定及其细节。这一研究足以改变甚至颠覆很多人先前对于二战历史的认知。

第一个关键决策,便是临危受命的英国战时内阁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竭尽全力说服议院,通过了不与德国媾和、独自抗战的艰难决定。

丘吉尔被左派政治对手认为是“反动派”,被保守党同仁称之为“冒险家”。我们或许想当然地以为,当这位抽雪茄烟的绅士1940年5月13日第一次作为首相出席下院会议,发表“我们将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的永载史册的演说《热血、汗水和眼泪》时,台下的议员们一定是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热泪盈眶地投了赞成票。但真相是,这篇演说并未赢得多少掌声。“执政党议员把当天最热烈的欢迎留给了张伯伦,而不是丘吉尔。”

在抵抗与否的问题上,反倒是丘吉尔的对立面、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的观点看起来更务实。哈利法克斯曾被视为张伯伦理所当然的接班人,但他却拒绝了这一职务,丘吉尔本人私下也承认这是一位必须倚靠的外交老手。哈利法克斯当时强烈建议,通过居间人墨索里尼或罗斯福同德国人谈判,为英国赢得“体面的和平”。但在丘吉尔看来,若在此时媾和,英国将彻底沦为德国的附庸国,将来不仅毫无同对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还会令美国等后起之秀轻视。因此,即使单从国家利益考量,英国也绝不应选择轻易屈服。在多次内阁会议上,双方激烈争辩。最后,丘吉尔巧妙利用了短短一小时的休会时间,说服了那些对危急形势所知甚少的内阁成员。

而扭转风向的,正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消息。这次成功,无疑为丘吉尔那看似赌博的政治抉择增添了举足轻重的砝码。因为此前,人们几乎已经对成功不抱任何希望,甚至直接忽略了这支大军的存在。

当然,英国远征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希特勒突然要求德军停止进攻的命令。希特勒后来试图为自己的明显失误辩解,声称自己是有意放过大英帝国的。“这无非是希特勒想挽回面子的说辞罢了。”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希特勒听信了两个人的建议:作为前线指挥官的伦斯德上将想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为下一步横扫法国领土做准备;空军司令戈林则称,空军单独出击就足以克竟全功。

假如没有对手的这个关键失误,即使按照丘吉尔本人的乐观估计,英国政府也极有可能在本土沦陷后被迫退至加拿大,等待美国援助。

所以,历史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意志的产物,而永远是冲突、妥协或兼而有之的力量之间持续互动的结果。就像恩格斯那个经典比喻所指出的,历史是“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合力的结果。

在二战的关键节点上,这类看似偶然却对战争结果影响巨大的决定还有很多。希特勒撇开决策层,单独决定对美宣战,可算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1941年12月11日,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数天之后,希特勒就向美宣战:“为了自卫而奋起斗争,为了维护各自的帝国,维护其人民的自由和独立,而与美利坚合众国做斗争。”就连他所信任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都向他指出过,无此必要。但以希特勒个人对美国和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而言,这是他认为唯一可行的决策。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失误。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德国战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而希特勒能够一意孤行对美宣战,自然离不开第三帝国政治体制的“助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丘吉尔希特勒二战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II)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丘吉尔的奇闻轶事
段子里的丘吉尔
“二战”历史漫画
刺杀希特勒
都一样
丘吉尔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