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17-09-20缪林静王志贤刘斌薛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自卑心理学心理健康

缪林静+王志贤+刘斌+薛琪

摘 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指出了其在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同时分析“95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创新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95后”大学生既依赖又独立、既自卑又自负、既自我又趋群以及既脆弱又倔强的心理特征,探索出一套适用于“95后”大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95后” 积极心理学 健康心理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加强心理教育是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教育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学生主体为“95后”,他们既依赖又独立,既自卑又自负,既孤僻又合群,时间观念淡薄。针对“95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与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解决“问题学生”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天性差异和成长需要,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95后”大学生的特点,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改革。例如:积极心理学下独立学院对心理健康的改革和探索,这些研究通过开设符合本校特色的心理教程,吸引“95后”大学生的求知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95后”大学生会将自己的一些行为放大,与之比较验证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不利于“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扭转了只关注心理健康、障碍和精神方面的问题的现象,开始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作用,以及其对人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意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95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对“95后”

大学生改造的一部分。而且利用同伴教育的方式,扩大了师资队伍,让“95后”大学生接受这样的授课方式。这不但解决了之前学者们研究的问题,还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心理综合素质。

1积极心理学

1998年,Martin Seligman和Mihaly Cheksenmihara,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挖掘人的优势,开发人的潜能,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包含温暖、喜悦和希望;积极人格特性,包含爱、感恩和善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包含奋斗、向上及和谐。积极心理学引导我们关注积极正向的对象、因素,这与以往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负面的对象、因素及方面有所区别。

2 “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95后”大学生是一批新生代,他们成长于经济发展快速平稳的和平年代,被呵护于幸福甜蜜的“4+2+1”模式家庭中,正因为如此,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特点:

2.1既依赖又独立

“95后”大多为生活在“4+2+1”家庭的学生,这造成了他们在生活上过度依赖家长,独立生活的能力略显薄弱。但他们又是在各种网络新媒体爆发以及公民民主意识大爆炸的时代中长大,有独立的思想,追求民主的意识。因而,他们处于生活依赖、思想独立的矛盾冲突之中。

2.2既自卑又自负

“95后”大学生在各自家庭中都是以他们为中心,因而他们自然而然地自带优越感,许多人往往控制不了这种优越感的度与量从而转变为自负。但又常常会因为身材不够好,成绩不够好,长相不够靓等而感到自卑,常在自卑与自负之间不断转换。

2.3既自我又趋群

受社会与家庭的影响,“95后”大学生自我认识较为强烈,行为办事尤其突出自我,以自我为核心,不会顾及别人的看法。同时他们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没有兄弟姐妹,因此特别渴望朋友、渴望团体、追求群体生活。

2.4既脆弱又倔强

“95后”大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上,在其学习、工作等方面也会管理得无微不至,甚至是到了包办的程度。这使得孩子们,从小很少体验失败与挫折,心理韧性较低,易出现心理问题与困境。同时,正是因为家长的呵护与关爱,使得“95后”大学生变得随心随性,变得比以往的孩子都要倔强,听不得不同意见。

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改进探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结合“95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质,我们可以尝试对“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如下改革与创新:

3.1以积极心理学为教育理论,重点关注正向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积极的主观经验、积极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公共性三个方面。这些都关注于学生心理的正面、积极层面,这与以往重点关注于学生的负面、消极层面有所不同。

3.2以幸福成长为教学目标,着重挖掘内在潜能

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发现并挖掘参与者的内在潜能,培养其优秀品质,引导其幸福成长。以积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既从以往着眼于解決学生问题,又引导学生向前发展。

3.3以积极乐观为教学内容,着重提升心理资本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可以积极乐观为主题,我们可以建立六个主题: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和积极组织,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着重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乐观、心理韧性以及希望等心理资本各维度。

3.4以同伴教育为教育方式,重点扩充师资队伍

该创新模式中主要以同伴教育为主要授课方式,即先选出一批合适的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使其经专业考核之后,将这批学生纳入授课队伍,为其他同学进行授课与培训。朋辈式的授课方式更易被“95后”大学生所接受,不仅起到扩充师资队伍的作用,还提高了教育效果。

4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意义与作用endprint

将积极心理学带入教育中,不仅会提高“95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针对他们心理特征与问题进行改善与优化,以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地发展,这对学生,家庭,学校,以致于社会,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4.1重点关注积极层面,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其核心为“积极”二字,重要体现在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相关,积极应对,积极发展和积极构造。对于这些元素的开发与培养,有助于“95后”大学生提升自信与自我效能感,有效避免在自卑与自负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4.2重点挖掘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

基于积极心理学对“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创新模式要点关注和发掘个体优势与潜能,可以帮助“95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高超的技能水平,这些都能使得“95后”大学生有更多的资本来实现独立自主。

4.3着重提升心理资本,培育学生心理韧性

通过对“95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各维度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可以应对自如,从而摆脱脆弱或倔强的标签。

4.4著重推广朋辈教育,培养学生自愈能力

同伴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整合与实施,不仅扩大了教师的力量,同时培养了“95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治疗以及教育他人治疗他人的技巧与能力。这种教育模式还提升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融入集体。

作者简介:王志贤(1982-),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封静,李晓华,廖琴,伍敏,余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求知导刊,2017(2).

[2] 赵怡,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之路[J].赤峰学院学报,2016(11).

[3] 徐君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11).

[4] 高淑艳,才忠喜.请回答1988 积极心理学的呈现和诠释[J].当代电视,2017(3).

[5] 桑运川,孙荣山,崔莹,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卑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