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抵达目标的改革
2017-09-20
接到公证体制改革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几乎是有点蒙的。
之前,虽然采写过几个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报道,但也从未涉及公证体制改革这一方面。在找专家接受采访的时候,一位法学院的教授说,公证领域在法学研究里是比较边缘的,他和他周围的同事都不研究这个方面的问题。
待查了一些资料后,我对公证体制改革逐渐有了兴趣。
一项开始于2000年的改革,至今整整17年,成就却不明显,可以说改革的推动很艰难。
它推不动的原因,司法部长张军已在公开讲话中说明,主管部门即司法机关不愿意改,公证机构自身也不想改;另外,就是机构的编制政策不到位,想改也难。
一名学者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表达更为直白:因为过去司法部不作为,主管领导不做事。
直到现在,有关公证体制改革的目标到底在何处,无论学界还是实务界,都还有很大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个行业应开放市场,形成竞争,最终优胜劣汰。
但也有一批人认为,目前的公证行业内,有一些 “老人”,常年在机关内,业务不够纯熟,恐怕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另外,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公证业务少,如果没有政府源源不断地给公证机构“输血”,公证机构恐怕活不下去。
因着自身的利益,再加上这些争论,不少本应推进改革的公证机构、司法部门都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甚至一脚迈出去,最终却又收了回来。
直到不久之前,司法部长张军明确提出,今年年末之前,全国所有地区仍在行政体制内的公证机构,都要改为事业编制。因此,各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动作。
可以说,公证体制改革难以推进的这17年,是观察中国改革的很好的样本。
一个相对边缘的行业,推进一场目标不够明确的改革,且主管部门并未大力施压,最终成了一笔糊涂账。
改革開放已近40年,许多行业都在改革之中,“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案,也成了一些行业的折中之选。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改革仍不以大力推进,恐怕连折中的目标都难以抵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