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漂族”成“享老族”需双向发力
2017-09-20穆光宗
穆光宗
随着人口流迁的定居化和家庭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作为“从属人口”也卷入人口流迁的大潮中。老年人口的“人户分离”现象以“城市老漂族”的面目出现并引发社会关注。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老人比例高达43%。
“城市老漂族”不断壮大是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对子女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依赖性和情感依赖性,代际居住从分离到聚合具有某种必然性。例如,当老年父母高龄、有病或者丧偶需要人照顾陪伴时,或者当有了第三代儿女家庭需要有人帮忙时,其必要性就彰显而出。
如果说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模式的利好表现在可以有效整合家庭资源,共同应对养老和育幼的双重挑战,其弊端就在于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吃同一锅饭难免磕磕碰碰,产生摩擦和冲突。好在血浓于水,矛盾还是可以化解的。
但缺少朋友、想家、孤独这些“老漂族”的普遍生活难题就没那么好解决。老人的生活似乎一直画着一个圈。从早上起床开始,买菜、做饭、带孩子、打扫卫生,没有合适的娱乐,一天结束就早早睡觉。第二天又是一个循环。“老漂族”生活圈子狭小,缺乏自主的自由时间,老朋友缺乏联系,新朋友又没有;普遍遭遇异地医疗报销难题;在众多“老漂族”中,两地分居的老夫妻也不在少数;孤独的“老漂族”普遍缺乏归属感。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要“从我做起”。城市“老漂一族”要成为“享老一族”,就要有积极的心态,用享老哲学指导自己,学会随遇而安,落地生根。老年人要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主动融入社区活动,积极适应陌生环境,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老漂族而言,精神赡养问题已经构成养老的深层次挑战,我们要强调反哺式精神赡养和自强式精神自养的并重和结合。
同时,城市社会首先在态度上对“老漂一族”要一视同仁,不能有分别心更不能歧视。其次,要创造条件,给予其市民化待遇,以包容的胸怀欢迎外地老年人共享社会资源,无论是专门的养老资源还是一般的公共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的共享对“老漂族”有特殊意义。再次,要依托社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实现共融共享、文化养老。▲
(作者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