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市脱贫攻坚生态补偿现状及发展

2017-09-20李银花

山西水利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同市绿水青山补偿

李银花

(大同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6)

水土保持

大同市脱贫攻坚生态补偿现状及发展

李银花

(大同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6)

介绍了大同市脱贫攻坚生态补偿进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针对突出绿色引领、抓好退耕还林、提高补偿标准、发展林下经济、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绿色引领;补偿富民;脱贫攻坚;大同市

1 大同市脱贫攻坚生态补偿发展现状

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晋北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三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大同市土地面积14112km2,平均海拔1056m,年均降水量400mm,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气候特征。全市辖9个农业县(区)、99个乡(镇)、1966个行政村,其中浑源、灵丘、广灵、天镇、阳高、大同6个县被列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县,占全市农业县(区)的2/3。

“十二五”期间,大同市委、市政府以“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为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不断加大水保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绿色环境体系,花大力气营造绿水青山,5年完成造林16.8万hm2,培育林木种苗7526hm2,发展干果经济林3.2万hm2,实施退耕还林3637hm2,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9万hm2,完成生态移民1.06万人,促进了迁出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使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2015年末依然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44个,贫困人口20.6万人。2016年,全市在生态补偿脱贫攻坚方面,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6h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207hm2,营造乔木林1.76万hm2、灌木林6056hm2、经济林1306hm2,种草2037hm2,使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50.2万hm2,治理度达到51%,较“十二五”末提高了3%。全市6个贫困县组建了191个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使有劳动能力的1757名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管护人员,年增加收入1154万元。由于对象识别求精准,因户施策求实效,结对帮扶求创新,脱贫成效求巩固,群众认可求满意,一户一策,一村一法,合力攻坚,收效显著,159个贫困村、4.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 脱贫攻坚生态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短期占位,长期缺位

目前大同市县、乡、村三级干部的扶贫指导思想仍停留在急功近利上,注重立竿见影,忽视战略布局,尤其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一切以“春种秋收”为重,对长线投资、绿色产业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不够。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的古训,尚未在干部群众的脑海里扎下深根。

2.2 只顾温饱,忽视环保

全市许多地方以解决温饱、摆脱贫困为前提,导致一些比较敏感的环保问题解决得不好。对一些影响绿水青山的工业项目,该堵的没有堵住;对一些有害绿水青山的行为,没有及时处罚;对一些尽职尽责、不惜血本维护绿水青山的义举,无论从政策上,还是从财政补助上,该补的没有补,政府的真金白银没有为生态补偿脱贫的短板和软肋出力流汗。

2.3 只摸口袋,不摸脑袋

脱贫是生存问题,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补偿脱贫同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脱贫与致富、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切忌不摸脑袋,只摸口袋的眼光短浅行为。一定要从资金筹集入手,到管理运作,直至精准补偿到该补偿的对象。这个运作流程必须依靠设计制度固定下来。否则,只能是喊空话、走形式,难取信于民,更不会收到实质性成效。而目前大同市的情形是一没设计,二没制度,生态补偿脱贫还处于酝酿、摸索阶段。

2.4 只要发展,不要保护

大同市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刚刚起步,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依然存在,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仍存在于不少干部的思想里,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尚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教育、医疗生态环境与城市相比严重失衡,呈现出“村空、乡弱、城挤”的畸形。

3 今后发展方向

2016年是全国全面实施农村脱贫攻坚战的第二个年头,随着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结合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再加上我国千差万别的省情、市情和县情,今后脱贫攻坚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尤以生态补偿脱贫攻坚矛盾突出。所以,大同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审视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必须植入创新理念、协调理念、绿色理念、开放理念和共享理念,从战略战术、战役、战斗3个层面破解生态补偿脱贫中遇到的问题,把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脱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把建设绿水青山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让生态治理的过程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过程,使农村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农民的金山银山。

3.1 抓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无疑是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农民,广种薄收是他们较为普遍的谋生手段,这种谋生手段是极易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的。退耕还林的目的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出发,将那些产量低、收入少、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地引导农民退出,政府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然后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涵养水源,保水固土,优化生态。做法上要向贫困农民倾斜,国家投资的生态建设工程,应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使其通过建设增加劳务收入,达到脱贫目的。

3.2 落实扶贫政策,提高补偿标准

2016年,山西省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精准实施8大工程20个专项行动,生态补偿脱贫工程主要实施生态建设扶贫行动,一要通过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加大退耕还林补助,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抓好经济林提质增效和延伸生态产业链等措施,支持带动贫困人口稳步脱贫。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析研究破解“生态不经济、经济不生态”的难题,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脱贫攻坚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该补的必须补到。三要发挥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优先贫困农民参与生态建设和管护,从多种渠道增加贫困农民的生态补偿收入,进而实现脱贫致富。

3.3 立足低碳循环,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山多林多的地方,决定了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山区林区,决定了广大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有条件的乡村,要引导贫困农民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初加工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例如种植低杆作物、药材,养鸡、鸭、鹅,培育木耳、杏鲍菇等食用菌。这样使林地资源得以综合利用,提高了单位面积林地产出率,补上了林木收益慢的短板,实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3.4 突出绿色引领,开发乡村旅游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环境整治的持之以恒,大同市的空气质量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尤以乡下景色更迷人、空气更清新。反观城市,拥挤不堪的道路,喧闹吵杂的街巷,大鱼大肉的油腻,逼迫城里的人们向环保出发。而乡下的满目葱绿、清幽寂静,再加上土鸡、柴鸡蛋、瘦肉型猪、吃药材长大的羊,还有山鸡、野兔等各种野味,都是吸引城里人前往观光度假的元素。因此,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做好开发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绿色环境、空气清新优势,再铺之以颇具特色、健康、无公害的农家饭,提供不带任何疑问的土特产和杂粮,保证游人络绎不绝、山里人“钱”途无限。

3.5 创新经营模式,实现持续发展

根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党和国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直为之奋斗的伟业。要秉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深化改革,破除陋习,放开经营权、所有权,只要能让山变绿、民脱贫,就要大胆试、大胆闯,特别要吸引整合方方面面的资金,变“死钱”为“活钱”,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网络化营销,使广大贫困农民多收益、长受益。

X171.4

C

1004-7042(2017)08-0018-02

李银花(1970-),女,200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

2017-06-14;

2017-05-26

猜你喜欢

大同市绿水青山补偿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绿水青山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绿水青山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绿水青山
解读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