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步入新常态

2017-09-20

领导决策信息 2017年29期
关键词:巨灾防灾减灾

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步入新常态

扫二维码下载《智库观察》电子版

【智库观察】 83人死亡或失踪,致直接经济损失380余亿元,今年以来湖南发生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已致1223.8万人受灾。而同期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4557.6万人次受灾,204人死亡,8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18.9亿元。必须进一步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形成防灾减灾救灾新常态。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迫在眉睫

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减灾救灾信息化手段相对滞后、应急保障措施不力、部分江河防洪能力不足、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当前,正值汛期,救灾抗灾进入关键时期,需加快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将常态减灾作为基础性工作,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不让任何一环过程缺失、不让任何一方主体缺场、不让任何一项措施缺位。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推进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区域性自然灾害应急技术体系、预警平台、指挥平台,提高救灾应急响应能力。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恢复重建、社会参与等环节规章制度。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标准体系,明确政府、学校、医院、部队、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加快建设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重点推进遥感技术的深层应用及灾损评估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共享及服务能力。

今年以来,湖南、安徽、云南、甘肃等地相继出台合防灾减灾规划,加快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促进防灾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国探路。

湖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

10项主要任务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规政策体系

◎创新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强化防灾减灾资金物资保障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理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借助市场手段分担风险能力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

●创建3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50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实现全省城乡建设工程基本具备防御6度地震的能力

●建设较完善的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

●建成100个以上地质灾害应急中心

12个重大工程

◎防洪排涝抗旱减灾保障工程

◎防震减灾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工程

◎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工程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程

◎农牧渔业防灾减灾建设工程

◎森林及林区防灾减灾建设工程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应急避难场所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程

◎减灾应急指挥系统和救灾装备建设工程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

◎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工程

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防灾减灾救灾重在未雨绸缪,要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一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统筹灾害管理和综合减灾,加强各类自然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协调,强化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二要健全属地管理体制,强化地方应急救灾主体责任,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制度,完善军地协调联动制度。三要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参与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导向平台,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四要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强化灾害风险防范,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救灾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另外,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及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情况纳入市、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予以持续推进。为积极应对今年的洪涝灾情,江西省创新实施了“三四五”工作机制。海南省则提出,建设完善全省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和决策指挥系统,初步形成全省防灾减灾大数据库。

江西防灾减灾救灾“三四五”机制

◎完善“省-市-县”三级救灾资金保障长效机制,积极做好救灾资金准备

◎实施“省-市-县-乡”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积极做好救灾物资准备

◎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网络,积极做好救灾人员准备

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为防灾减灾救灾兜底

重大自然灾害过后,公路、房屋、农田等遭到严重破坏,一面是老百姓救灾、抗灾的强烈呼声,一面是捉襟见肘的财政窘境。因此,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积极预防,主动应对的同时,还需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逐步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险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必须有政府的适度介入,否则,市场自身必然走向失灵。这就要求必须将巨灾保险规定为一种具有政策性因素的强制性商业保险,在其实施中给予适当的保费补贴。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巨灾保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包括及时制定或完善巨灾保险的法律规则,以保费补贴、救灾资助、税收激励、超额损失分担等方式引导、塑造投保人、保险人的积极行为模式等。5月12日,厦门市与由当地五家保险公司组成的联保体正式签订厦门市巨灾保险协议,成为全国第四个推出巨灾保险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个把外地人也纳入巨灾保险参保体系的城市,赔偿标准在四个城市中最高。与其他试点城市相比,厦门巨灾保险制度是“升级版”:一方面,建立了风险准备金制度,在低赔付年份,把部分结余保费转为风险准备金,累积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采用共保的模式由五家保险公司按比例承保,同时要求必须进行再保,明确分保安排、再保公司职责,为巨灾保险提供再保能力支持。

官方微博

weibo.com

(2017年7月18日 10:55)

(2017年7月20日14:53)

(2017年7月16日09:00)

猜你喜欢

巨灾防灾减灾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