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小歌手的中国情结
2017-09-20
文|本刊记者 赵 阳 张 霄
华人小歌手的中国情结
文|本刊记者 赵 阳 张 霄
第七届“文化中国·水立方杯”海外华人中文歌曲大赛期间,选手们尽情展示自我,迎来快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了祖籍国的多彩文化。每个人的中国情结也通过这次比赛变得更加浓郁。
从海选到最终决赛,历时4个月的第七届“文化中国·水立方杯”海外华人中文歌曲大赛(以下简称“水立方杯”歌曲大赛)落下帷幕。20天里,选手们尽情展示自我,迎来快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了祖籍国的多彩文化。或是受家庭熏陶,或是有着亲身体会,选手们的中国情结也通过这次比赛变得更加浓郁。
成长,小选手们的“关键词”
在2017年8月4日举行的青少年组总决赛上,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张优嫣凭借一曲《不同凡响》如愿摘得金奖。5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唱歌并有丰富参赛经验的张优嫣可谓青少年组的“沙场老将”。而这次的北京之行让张优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在音乐领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成为专业歌手是张优嫣的心愿。张优嫣觉得和许多选手相比自己中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对歌曲的理解与表达,更是未来演唱中文歌曲的绊脚石。“所以,回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中文学好。”
除此之外,张优嫣想加紧练习乐器。“华人音乐界人才辈出。我想像他们一样,为华人争光,就必须先让自己成为全能人才。”
而获得银奖的陈学扬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
青少年组金奖得主印度尼西亚选手张优嫣
开朗外向的陈学扬来自马来西亚,他热爱中国文化,学习中文12年,爱读《三国演义》,是大家眼里的中国通。
总决赛上,陈学扬演唱的《悟空》是他最喜欢的歌,因为屡陷困境却愈挫愈勇的孙悟空是他的偶像。也正如“悟空精神”一般,陈学扬在本次比赛中也战胜了无数困难,从海选取得第三名未能获得来北京的参赛资格,到第二名弃赛的意外晋级,最后一路以“黑马”之姿惊艳总决赛。陈学扬说,正是乐观和坚持激励他站上“水立方杯”的舞台,并最终获得银奖。
更重要的是,此次北京行让陈学扬收获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踏上祖籍国的土地,来到首都北京;第一次见到雄伟壮阔的长城,体会了一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第一次走进胡同,感受京味儿十足的“讲究”;第一次来到老舍茶馆,戏曲、京韵大鼓、杂技、舞蹈……五花八门的传统艺术演出和大碗茶让他深深陶醉、意犹未尽。
亲身感受与从前在电视、网络、书籍上了解到的中国有很大不同,陈学扬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当好“文化使者”的决心。“今后我要更多地参与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传播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出一份力。”
小小少年
来自美国的彭践凡只有12岁,在2016年他就曾报名参加“水立方杯”歌曲大赛,但由于年纪太小未获得参赛资格。今年,他终于如愿参赛,并以一曲《贝加尔湖畔》问鼎美国旧金山赛区冠军,赢得了来北京的入场券。
受父母的影响,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彭践凡对中国一点也不陌生。“爸爸妈妈20岁去的美国,我在家每天都说中文,上学也是在中文学校。”彭践凡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道,“而且我的爷爷、奶奶、外婆都在中国,我们每年都会回来。”他说,在旧金山有很多中国人,每年春节,大街上都会有庆祝活动,打鼓、舞龙舞狮表演等等,自己也会像在中国的孩子一样放鞭炮,也会收到压岁钱。
青少年组银奖得主马来西亚选手陈学扬
美国选手彭践凡
智利选手徐怡文
提到对中国的印象,一直神情淡定的彭践凡立刻涌起了兴奋的表情:“中国的食物太好吃了,我喜欢吃炸知了、番茄牛肉味儿的方便面,这边的肯德基也比美国的好吃!前两天我们去爬了长城,感觉长城蜿蜒曲折、很威严,游人特别多。”
比赛开始的前几个星期,彭践凡一家人就来到中国,之后,父母启程返回美国,留下彭践凡在北京专心备赛。虽然离开了父母,彭践凡一点也不孤单,通过歌曲比赛交到了很多朋友,“大家用中文、英文都很聊得来。”
从一开始的紧张胆怯,到进入决赛时的坦然自如,这一次的歌曲大赛让彭践凡收获颇丰。他说,自己从未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辅导,之前都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准备比赛,“爸爸唱歌很好听,但不是专业人士。这次比赛专门安排了培训,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唱歌的技巧,比如如何控制气息等等,对我帮助特别大。”
接受记者采访时彭践凡刚刚结束半决赛,取得了第15名的好成绩,成功晋级决赛。对于两天后的最后一战,他显得很放松:“决赛结果不重要,对我来说排到现在的名次就已经赢了。”他表示,以后还会挑战其他比赛,也有可能在音乐方面继续深入学习。
回到中国学音乐
和彭践凡不同,来自智利赛区的徐怡文是在11岁时才去的智利。相比之下,她对于中国的眷恋之感远远超出了新奇之情。“常年生活在国外会很想念中国,很高兴能借这次比赛的机会在国内生活这么长时间,”徐怡文说,“水立方杯”给了海外华人一个亲近祖籍国的机会,对此她心存感激。开朗大方的徐怡文十分健谈,特别是说话时配以手势,让人感到特有的南美风情。但她说自己骨子里还是很中国。即便在异国他乡,每逢中国节日,她的家都会像在国内一样庆祝。“我家的中国氛围很浓厚,弟弟虽然是在智利出生长大的,但现在也在学汉语拼音,学中文。”17岁的徐怡文自豪地说。
徐怡文所在的智利Colegio Pedro de Valdivia学校与中国驻智利大使馆一直有密切合作,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都会在校内举行,例如书法、武术、古典乐器表演等等,暑期还会举办中外学生都能参加的中国文化夏令营。“学校平日也设有中文课程,很多学生对中国很感兴趣,报名的人很多。”徐怡文说,“他们觉着汉字很有意思,班里有几位同学经常找我请教这方面的内容。学校组织的端午节包粽子之类的体验活动也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徐怡文说,自己刚到智利时很少看到中国人,近些年中国和智利都在快速发展,现在能看到很多中国人去那边工作、生活、旅游,大家都在不经意间传播着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对此感兴趣。
徐怡文这次参加“水立方杯”歌唱比赛并非偶然。她曾经在好友参加往届比赛时去现场加油助威。因为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加之平日就是“麦霸”,徐怡文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报了名,没想到竟一举拿下了智利赛区亚军,直赴北京赛场。尽管未能晋级半决赛,但是徐怡文认为比赛带给她的收获远超想象。“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这么大的场面,汇聚了全球各地的高手,能站在这个舞台上就很满足了,比赛不一定必须要赢,享受舞台就好。”徐怡文说她最开心的是这段时间交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选手们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培训和备赛。除此之外,主办方还安排了很多体验活动。最让徐怡文印象深刻的是参观内地著名音乐制作人董冬冬的音乐工作室,并和选手们录制了歌曲《重逢》和《我爱你中国》。“这是我第一次进录音棚,第一次录制歌曲,以前都没有这种机会,对我来说是一次特别值得纪念的经历。”
徐怡文开学就要升入高三,面临着选择大学专业的问题。这次比赛让她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徐怡文萌生了深造音乐的想法,经过咨询培训老师,她把目光投向了浙江音乐学院。“我是浙江温州人,这所学校又在老家,而且有我喜欢的流行音乐专业。”现在,徐怡文已经计划好回智利后就马上进行系统培训,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抓紧一年的时间备考,同时兼学一门乐器。“在中国竞争会很大,有实力的人太多,所以我想要回来上大学必须加倍努力。”徐怡文坚定地说。
青少年组铜奖选手郝玉洁(左)、林亚格(中)、黄柔恩共同演唱歌曲《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