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的三种策略
2017-09-19胡丽华
胡丽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心灵的内涵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一个人的心灵有多宽广,他的生活就有多宽广。而心灵的充实开放睿智,一方面需要生活的磨练,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阅读,靠的是书本给予人的滋养与启迪。书本的世界是无限的超越时空的,又是凝聚了无数人的生活和言语生命智慧的结晶。怪不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其儿子写作文,概括起来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下面,我将结合学生的例子,来谈谈不同模式的阅读对同学们的心灵、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一、广泛阅读,充实生命,激发灵感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要心智澄明,思想活泼,才思不绝,必须多读书。我们的同学要丢开一般的作文选,投身于更广阔的阅读世界,包罗万象、天马行空地读。同学们在书的世界里驰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打开一扇又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同学们在书的世界里敞开胸怀,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循循善诱的师长;同学们也在书上摘录着、吟诵着、沉思着……有一天,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抒写着,甚至达到文思泉涌,倚马万言,笔下生花的境界。
下面看看我学生的写作心得,相信会让大家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个性,个性,老师曾说我的作文缺少个性,我许久思索不出个所以然来。直到接触了一些较之《作文选》更优秀深刻的书籍后,才幡然醒悟。首先对我的想法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应该是《新概念作文》。初读时虽感觉此类文章有些“不知所云”,但其华美绮丽的文字却瞬间打动了自己。在学习华丽的文笔的同时,似乎懵懂地体会到每一个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与涵义。于是,逐渐开始探索自己的情感记忆,捕捉琐碎的生活细节,并在内心世界随着时光而渐渐丰富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所思所想,正如“我以我手写我心”。
渐渐地,我了解到这仅仅拓宽了写作的长度,增添了几分文采而已,我还需要注重思想的深度。于是我投入更多精力放在“经典”作品上。如鲁迅、郁达夫、沈从文、夏洛蒂·勃朗特等的书籍。他们的著作曾令我甚感烦躁,但对有些书,我强迫自己努力“消化”,对有些书隔几日不断翻看,不觉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我尝试性地将他们的思想与言论与自己的文章相结合;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从生活中挖掘属于自己独有的感悟与怀想,并随时记录,以便在写作文时加以运用。于是不知不觉中,我便能够在起笔、落笔之时自然地流露,不需要任何套路,因为这时我已发现写作已成为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似乎摸索出如何让灵感找到自己,自己找到灵感的捷径,我想,这应归功于阅读积累中文字背后的灵魂,让我在提笔之时拥有一个感性的自己。用心并倾心,尽可能地靠近语言的真谛,将自己真正想宣泄的心情用蕴籍或明快的方式释放,只是随时都不能忘记文字应有一种美的质地。这种美可以华丽,可以淡雅,可以清秀,可以豪迈,只要是自己所钟爱和倾心的就足矣。
二、专题阅读,任务引领,提升品位
“阅读”如仅停留在随心所欲阶段,同学们可能会在浩渺书海里迷失方向,以至于事倍功半。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的智慧引领。而根据教材适当地进行“专题”阅读拓展,不失为一种夯实积累,让写作有话可说的好方法。而阅读精品,又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品位,而“品高文自华”。
我曾嘗试采用“任务式专题阅读”。如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布置同学们课外阅读鲁迅的一系列表现童年生活的文章,并完成探究题:鲁迅童年对其成长的意义及启示;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就印发一系列关于母亲的名家名篇,探讨这些作品的感染力来自哪里。在学了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等运用比喻修辞较突出的文章后,上一个比喻专题,适当补充一些名篇中的典型比喻,在对一个个新鲜精当的比喻的欣赏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比喻创作中,大大地培养了同学们的语言鉴赏力、想象力和创新力;上了《奇妙的克隆》,就让同学们围绕“克隆的争议”课外搜集资料,整合消化后举行“支持克隆”和“反对克隆”的辩论赛,培养了同学们的思辨能力。
三、精细阅读,分层指导,培养慧心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现行教材缺少作文指导的“点”与“序列”,我们难免会在乱花中迷了眼。我们只有抓住一个突出的“点”,精细阅读,分层剖析,才有可能将阅读更有效地转化为写作生产力。
教材中不少文章都有其突出的点,就看老师怎么抓、怎么用。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细节描写让人难忘。我采用“删除修饰语”“还原修饰语”的方法,让同学们在前后的“对比”中领悟什么是个性化细节描写,个性化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打动人心的作用。
总之,同学们在潜心阅读中,将体会到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会给人带来意味深长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一颗充实开放睿智的心灵就在其中潜滋暗长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