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一词而揽全文
2017-09-19朱晶晶
朱晶晶
【案例描述】
教学七年级《口技》时,我的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第三个环节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口技者?同学们纷纷找出了“善”。我接下去问:文章整篇都是在写“善”,口技者到底“善”在何处呢?
我:说出你的答案吧。
生A:“盆器倾侧”四个字,侧面写出了老鼠的“作作索索”,这就是“善”的表现。
我:这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以动写静。
生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这是通过宾客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口技者精湛的技艺,这也是“善”的表现。
我:全文用了几次“无不”?
学生齐答:两次。
我:这就是反复强调,反复衬托。
生D:“撤屏视之……”其实很简单,而声响有成百上千。“撤屏”与开头“施屏”相照应,形成对比,让宾客看清,道具很少,突出了口技者精湛的技艺,还是口技者的“善”。
我:说得太好了,而且前后两次写“一人……”有言外之意,你看,这个表演者运用的工具很少,太奇妙了。
生E:“满座宾客无不……绝”,这句写出了宾客对艺人的赞叹之情,从侧面描写了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表现了作者的赞叹,突出了口技者的“善”。
我:说的很好,这句话还可从另外的角度去欣赏:“伸颈……默叹”,有画面感,可以看到人的神态,形象,动作,各种形态都有:有的在赞叹,有的在惊叹,有的在细细品味,多生动的描写呀。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抓住一个“善”字,拎起了全篇,学生充分表达并展示了自己对课文的欣赏,十分精彩。学生思维活跃,表达生动,我再适时点拨,补充深入。这样学生的“欣赏”与我的“评点”有效互动,使课堂学习不断深入。可见,抓住一篇文章的关键字词,就如同抓住了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部位。
【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采取让学生自己找关键字词进行批注,谈自己的理解的方法,但我发现离开老师的引导,学生还不能独立地理解课文,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让学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一词而揽全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
第一步:依情定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例如在八年级《陋室铭》一课中,由于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二课,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如何抓关键字词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文言词汇。
2.以“德馨”作为切入点,能明白作者甘为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3.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能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与句子,能够流利的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以关键字词作为切入点全面品析文章,体会刘禹锡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第二步:紧紧围绕关键词语进行教学设计,并以此来突破重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陋室铭》为例。我设计了A/B/C三组提问:
A:1.初读课文,同学们对陋室的总体印象如何?能否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陋室”陋吗?
3.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哪一句?
B:1.作者的品德高尚表现在何处?
2.作者被贬,应该来往的人不多,都是一些什么人呢?(鸿儒)
3.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示自己“德馨”)
C:1.在文章的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为什么自比诸葛亮和杨雄?(表明作者想从政治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志当存高远的雅士)
4.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这三组提问紧紧围绕关键词语“德馨”展开设计,A组提问着重在“打洞”,触及到课文主旨;B组提问意在“深入”,通过“德馨”,大体了解作者是一个什么人;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在前两组提问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最后再次点出“德馨”,深刻理解这个词语,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三步:板书设计要突出关键词语。
《陋室銘》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陋室不陋
德馨
谈笑有鸿儒
高洁伟岸
安贫乐道
“诸葛”“子云”自比
板书中可以看出,我重点突出了“德馨”是因为“德馨”既是这节课的切入点也是作者高尚品质的一个总结,这个关键词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利用课文关键字词解读文本,犹如抓住文章的灵魂,只要教师们长期的、经常性的训练,相信我们的学生定然会在文本的理解上绽放出思维的火花,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一词而揽全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