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的需求,你满足了吗?

2017-09-19李荣志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7年9期
关键词:同伴家庭家长

李荣志

每到假期,孩子们都是四处奔波,疲惫不堪,家长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培训班,生怕错过哪一个,落在同龄人后面;家长群里,讨论最热烈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谁过了钢琴十级,谁考了奥数五星,谁英语比赛得了大奖,每个头像后面都有着一颗不淡定的心;朋友圈则更成了家长的焦虑源泉,看到各种“晒孩子”,家长们面色凝重,压力山大……

这反映出大多数家长在面对“孩子到底适应怎样的学习模式,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这些选择时往往缺乏思考,常常通过身边熟人的状况来判断。

父母要正确对待和评估家庭和孩子的需求,不要在教育的道路上陷入误区。

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朋友圈是一个社交自媒体,我们每天都会在圈子里看到各类晒。当看到圈子里的朋友过得很好时,无形中会感到一种同伴压力,“没有英文名,不能和我的孩子做朋友”“赢在子宫里”“我儿子钢琴过了十级”,这些“晒孩子”让家长们的朋友圈焦虑逐渐升温,幸福感大大降低。

1.改变心态,平和地看待同伴压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好的一面的需求,都希望被外界所认可,所以在朋友圈里晒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最好状态。当你有了这个认识时,你就可以用平和的态度去看待同伴压力,你要告诉自己:“我不是见不得别人好,我只是希望和他们一样好。”

2.将同伴压力当做自我提升的机会

同伴压力像是一个指示器,可以向他们学习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利用同伴压力,你能够敦促自己自我提升。

3.给孩子的愿望排列优先级

你要了解孩子最渴望获得的是什么,最希望能在哪个方面被人尊重,给他的愿望排列优先级,在最优先的领域中投入更多精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不能顾此失彼。

4.也要学着向下比较

在面对孩子成绩时,不要时刻只和班里成绩最好、条件最优越的孩子比较,杜绝“平均线误区”。适当也向下比比,看到孩子的优点,或者和之前比比,看到孩子的进步。

不要让原生家庭束缚孩子的翅膀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家庭和儿童教育》中有一句话:“在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正确的家庭制度和耐心等待。”这都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远比更多的辅导班重要得多。

1.不记得的事情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家庭中的不经意行为会给孩子留下经久的印象。小时候父母从来没有教我路边的树名,而我却对各种树非常熟悉,细想起来,那是父母在农田里谈笑风生聊天时给我的印象。你每天看似普通的“规律的起居、麻利的收拾、健康的饮食”,其实已经深深植入了孩子的血液。

2.不要把你的需求强加于孩子

每个人潜意识中总想得到第二次机会,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现实中很多家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理想,而把希望转嫁孩子身上,看到什么都想让孩子学,于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学习工具。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和孩子好好聊一聊他到底想要啥。

3.不要把教育孩子看成自己最重要的职业

很多家长往往这样认为,孩子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活着就是为了孩子。这种思维是错误的。每个成年人做成最优秀的自己,这本身就是在给孩子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予孩子。

作为家長,我们要理清主次,在该给孩子的领域多给。

要给孩子一份读书的兴趣,还要给孩子一个坚强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帮孩子铸就长久的幸福感。一个人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大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心理阳光很多。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若鱼 623358414@qq.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伴家庭家长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家长请吃药Ⅱ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