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与心境的相互关系
——从学习中国画的心路历程探索中国画与心境的关系
2017-09-19王雅利
◎王雅利
浅谈中国画与心境的相互关系
——从学习中国画的心路历程探索中国画与心境的关系
◎王雅利
中国画是画家各异风格,丰富语言的表现,也是画家心境的表露。处境不同,心情不同,表现出来的意境就不一样,风格也会有差别。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它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欣赏作品不能用条条框框的格式去套,重在心灵上的感受,如此才了解作者向观者传达了怎样的一个心境。中国画讲究追求天然、重视平和、讲求中庸为旨的心境。本文意在通过笔者以一个中国画初学者的程度到心境和专业知识都得以提升的过程,浅谈在这条绘画道路上的一段心路历程。从对中国画的未知到临摹古人的作品,一段时间的水墨接触让人的心境由躁变静。再后来的写生实践使自己身临其境而更加了解古人隐逸山林对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并且也懂得让自己的作品添些灵气。作者到作品再到观者,这应该是作者完成心境传达的一个完美环节,是作者所表达当时心境的一个升华。在对中国画学习的途中难免遇到很多想不通解不开的结,深入其中,当心境被中国画所影响,那时的中国画画面也就得到一定升华。
中国画 心境 影响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它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心与境可以分开来读,凡俗之人被境所支配,悟道之人则可以不受外境干扰,而能用心支配境。中国画天然、平和、中庸的心境追求是调剂人心情的一副良药,与此同时,淡然的心境也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段学习中国画的心路历程中体会到中国画与心境的相互关系……
一 、从中国画起步领悟中国画对心境的影响
(一)不解
可能起初对于中国画而言,笔者可以自称是凡俗之人了,带着对中国画的一知半解甚至称不上是一知半解开始学习中国画。最初,并没有被其吸引,也许那个时候用一个词来概括当时的心境就是——心浮气躁。书画同源,练上一篇字会是一个调节吧,一个好动的人突然要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练上一篇字真的是很难做到,所以那未完成的半篇字也是一列列地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没有了耐性。我想这应该是被动地接触中国画而造成的,如果能心态主动地接触中国画,自然大有益处。就像浓雾背后看不清远处的风景,笔者对中国画产生了很多不解。
一次无意中看到资料,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郁钧剑可称是歌坛才子,他的歌家喻户晓,不仅在音乐和诗词上有一定的造诣,在中国画上也是小有成绩,毕业于中国画研究院首届花鸟研究生班。除此之外,还发现周围诸如此类搞音乐的、其他画种的、作诗词的或是从政的人等,都会通过接触中国画来完善自己,中国画让他们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性情境界提升,以一个更好的心境去诠释他的艺术。
(二)师古人
石涛作品
新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隔着书本接触一些古人。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一个好方法,笔者在临摹山水画时不禁被石涛所吸引。石涛是明末清初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出生高贵却身世坎坷,出家为僧,于是寄情于中国画,寄情于山水之间,水墨的熏陶对于这样一个僧人应该是进一步的修行。他的山水气势磅礴,有感于大自然间山水包容万象,而抒发自己的心境。他主张绘画是画家主观精神的反映,而这种反映要通过自己的笔墨来实现。
笔墨绘出天地万物来陶冶自我的情操。搜尽奇峰打草稿,临摹其画,慢慢让笔者体会到其中浓厚的意趣。他的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表现的都是自己的印象和感受,他自然的真情实感,为他的作品提供了深厚的绘画素养。他的每一幅画都是水墨对他不同心境的精神创造。
八大山人的泼墨和花鸟是很让笔者感兴趣的。与石涛一样,他是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八大山人心情悲愤,遂落发为僧,书画为伴以缓解自己。画作上署名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似哭,后二字似笑,所以哭之笑之即有哭笑不得之意。国画让他的心境得到抒发。
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源于他的背景,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把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他创作上自然、简练、大气而有新意,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形式和技法让他的真情实感得到一种最好的表现。
俗话说:一生兰,半生竹。画兰竹心境雅致。临摹梅兰竹菊,笔者甚爱竹,竹子高洁有气节,透露着一股正气,散发君子的气场。郑燮擅画竹、石、兰花,尤精墨竹。他对自然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注重艺术形象的提纯和构思,故而笔下生辉,颇具美感,他常赋予形象以象征意味,竹石便在他的笔墨下化为自己的人格化身,这一点体现出他文人化的意趣。
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静可以抚躁,画国画的感觉像打太极一样,让人心绪变得安宁。对中国画的渐渐了解让笔者开始对它产生兴趣。
二、从自身突破融汇心境对中国画的作用
(一)写生实践
从古到今,学习中国画的人不计其数,然而成名之人和流传画作却少之又少。多有人画画只求绘画技巧而忽略了心境,这样就流于俗套了,而且,缺少心的表达,画作必定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知。作画的人只能被称为“画匠”,而不是画家了。技巧是画面的骨架,那心境就是赋予画面的灵魂了,二者缺一不可。学习中国画不能顾此失彼,且要多思多虑。
心境对中国画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元代时,文人士大夫基本上忍气吞声,心向隐逸,他们用放纵的笔墨进一步放纵冲动的情绪,水墨也正是适合表达这种心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他们的写意风格既与明清写意画家们把主观心境随心所欲地附加于物象之上不同,又与西方人主观抽象化的“心象表现”不同。
他们是用水墨依据客观物象有选择地寻求心境的寄托,更甚者是通过程式化的构图和构成,达到了他们心境的高度和完美的表现,他们的审美方式和笔墨形式极具特点,对后世影响颇深。真实表达了当时文人的心境。赵孟頫认为画什么样的画取决于画家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他也画青绿山水画,但妙处不在工,而是在逸,是文人画追求的艺术风格,是与职业画师相对的。
境由心生,主体的思想情绪给自然景物涂描了新的色彩。不同时段的心境与中国画创作息息相关。
培养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很重要的,经过笔者对一些画家的理解和对大大小小作品的临摹过后,觉得自己对中国画可以算得上是有一知半解了,应该是更多。每每在画画时,已经变主动为被动,能够认真入画。从躁到静,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开始对学习中国画有了信心。
学 习中国画对景写生是必要的,阶段性地外出写生,逃离了嘈杂又现实的世界,走向自然,与自然天人合一,身临其境的体悟,心境清凉甘畅,久蒙尘垢的心顿然进入一片慰藉之中,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那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可以带来一种情绪和心境的愉悦。既得对象之外形,又感其内在之精神,对客观事物再创造。
看山水容易,更重要的是别有会心,为之投入思想与感情,体悟景物独特的精神生机,而后借助笔墨,笔下实则是画家心境的写照。画从于心,这可称之为随心所欲了,俗话可说是走心的。心境让中国画宁静而致远。
王雅利作品
(二)创作思考
辗转几个春秋,回望一下改变不少,对中国画态度的改变,画画时心态的改变,甚至观点的改变,中国画的水平也自然是改变了。中国画的教室里爱放茶具,国画墨与水相蕴就着啜几盏茶,寂静里,茶的温润叫人心智舒展、淡逸。水是翻滚的,心是淡然的。本科时期的毕业创作是当时四年最后的作品,在那幅八尺大的山水画创作中,确实让笔者看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想到那时,不能亲临就努力回想在外写生时的气氛,拿捏着那个感觉,丰富画面语言,赋予感情,来来回回地试练,那个经过又让笔者的水平进了一大步。
心如止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祛名利,远世俗,养素心,近自然,亲山水。悠然,随心,随性,随缘。用主观上积极的、超然的心态去感受、去欣赏、去品味。这是一个完美的心境,也是一个不容易完全达到的心境。
中国画讲究追求天然、重视平和、讲求中庸为旨的心境。
它沉淀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神有蕴,有诗有意,几尺画面便可以囊括万里江河,磅礴大气到不可一世,又可缠缠绵绵、柔美秀丽到不可思议,一幅画作便有无限丰富的语言空间,中国画完全能表现中国的内涵和底蕴,净润一个淡然的心境。心境是人类情绪与周边景物的结合,某一时间段有玄奥的体悟。画家把这一时刻的心境表达出来,画面便被赋予了灵魂,触动欣赏者的心灵,达到画家、作品和观者三位一体的交流和中国画与心境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深刻了解国画,其所要求的再自然不过,时常沉浸在国画的气氛中,心境相应而变,更多几分坦然,如甘霖而至,对心境产生浸润。心境与中国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
[1]王先霈.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薛熙昀)
王雅利,女,鲁迅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与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