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
2017-09-19占挺
占 挺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
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
占 挺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
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影响因素,但由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在机理研究的缺失,使其缺乏系统的社会支持,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本研究在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供给侧改革之间作用机理基础上,结合其面临的供给方专业化程度不高、需求方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提出扶持政策与创新创业人才全方位对接、“产学研创”共融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资源无缝衔接等建议,为有效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结构性改革根本上是要激发全体人民的无穷创造力,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结构性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1〕。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首先是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度,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规模供给,弥补创新创业人才的供需缺口,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1 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随着侧供给结构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演变对人力资源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制度等供给侧要素进行优化,强调从提高人才质量出发,架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矫正人才供需结构错配,提高人才供给结构对企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企业需要,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衔接。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根本靠创新,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互作用框架如图1所示。创新创业人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人才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会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人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起到推动作用。
图1: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互作用框架
1.1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创新,关键是通过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高校要提升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其专业设置必然需要根据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动态调整,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人才供给的产业匹配度,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通过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参与新经济活动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与区域经济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1.2 供给侧改革环境下的人才具有交叉性、专业性、协同性与创新性等特征,要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必然要改变人才供给结构,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高校通过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和产业布局,整合校内外人才、智力、科研、平台、服务、资金等资源,完善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扶持制度,推进高校“产学研创”机制体制改革,可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1.3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人才过程中,需重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重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处理好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高校应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的关系,除了培养方法能力,还要以创业实践为教学手段,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业思维、学习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获得属于自己的创业经验与知识体系,实现高教育专业优势、校企联动优势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转移。
2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创业行为形成因素分析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认清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差距,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的结构性不匹配问题,营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创新创业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培养过程,除了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外,还要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思维模式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创业行为受外部环境因素和主体自身因素双重影响,主体自身的因素包括三个层面,如图2所示。第一个层面是心态、思维、品质等是否符合创新创业活动的要求,重点是对自我效能、想象力、自控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第二层面是否掌握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呈现、使用专业工具等技能,重点是对岗位专业技术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呈现能力、实用工具的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第三个层面是否具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协助人才培养对象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重点是提供融入特定专业领域的机会、信息和媒介服务,帮助人才培养对象获得必要的职业准入资格。其中,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是创新创业人才的知识基础;创新的勇气、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文化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基础。在开展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中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培植尊重个性,鼓励好奇心、想象力、包容质疑、批判、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环境,树立求是、求真、用于实践、坚持不懈的学校人文精神。
图2:创新创业行为主体影响因素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改革高等教育的突破口,提升人力资本素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使高等教育在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2〕。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植根于日常专业教育并贯穿整个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而不是鼓励所有的学生都进行自主创业,而是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供给侧改革至今,以传统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以简单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协调发展必须跨越的难题。
3.1供给方(学校)专业化程度不高。迄今为止,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供给方,专业围绕技术创新并衔接创业的内涵建设不够,其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基本受到忽视,具体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人才培养与细分领域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区域经济特色,人才培养路径不清晰、不连贯。特别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缺乏专业、递进和衔接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专业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训练方法,“学与创”不能有效与社会主流技术衔接,也缺乏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但由于产学错位,专业技术服务企业能力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与企业用人要求有项目经验的诉求不适应,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3.2需求方(企业)参与度不高。虽然高校人才培养与新产业、新业态所需人才之间存在着一定滞后性,但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企业没有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是人才供给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开放性与协同性,需要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增强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实际上,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企业是一个理性经济组织,受“成本——收益”原则支配,其本质上是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是人才培养是需要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长期性,并不是投入资源就能够立刻有收获,因此企业普遍缺乏深入介入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另外,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参与性不足,可归因为公共物品问题,企业基于投入产出考虑,会选择“搭便车”行为。
3.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供给侧改革所强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3〕。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赖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供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政府、高校作为不同的主体,对创新创业生态圈的营造应该承担不同的主体责任,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汇集市场各种资源要素,形成人才培养整体合力。但由于各主体责任界定不清晰,导致资源调配欠合理,尤其是资源供给与资源耦合性存在严重错配,社会资源处于割裂状态,缺乏市场对接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致使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人才成长需要。并且由于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使得人才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愿受到抑制,高校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难以形成创新创业溢出效应,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4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政府与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应按照协同创新的合作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驱动,从解决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入手〔4〕,采用“市场化运营、产学研创一体”的运作模式,建立与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4.1建立扶持政策与创新创业人才全方位对接机制。政府应建立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资源集聚机制、价值交换机制和平衡调节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矩阵,形成息息相关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通过政府够买服务形式,联合高校与企业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从事科技创新工作,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政府定期组织创业实践和交流,给予学生创新创业指导,针对创新创业意向学生,提供政策解读、项目资本、融资对接、企业注册服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申报等服务。高校通过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组织专业运营平台和学生创业项目对接,按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数量给予创业孵化平台机构补贴,主动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免费创业孵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4.2建立“产学研创”共融共建机制。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本质动力〔5〕。由政府出台政策支持高校与新创企业、新兴研发机构深度合作,支持高校与所在区域知名企业与高成长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理顺教师科研成果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机制,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鼓励教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进行就地市场转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与知识的正面叠加效应。引导高校、企业、教师、学生、中介机构共建创新创业项目,提升社会相关利益者的资源要素进行互联互通与协同创新,加快“产、学、研、创”模式发展,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体系,鼓励企业与中介机构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投资,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长提供系统性、专业性、制度的支持服务体系,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转化率。
4.3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向高校发布区域内重点产业、企业紧缺急需人才的需求、企业技术需求和科研项目等信息,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产业匹配度高,完善创新创业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和创业孵化环境。高校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将优秀的教研成果推向社会,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与个人发展空间,构建促进教研成果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化的载体,优质课程、专利成果、实训设备、场地、创业基金等诸多资源能够流动中创造价值,实现资源的资本化。政府依托高校,立足区域现有产业资源,扶持符合区域产业导向,具有较好成长性的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成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服务交流、项目孵化与公共服务等资源对接合作一体化平台,打造创新创业人才生态体系。
4.4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资源无缝衔接机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立足区域现有的高校、科技产业园区、知名企业、高成长企业、科研机构资源,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并依托区域大学创新创业资源与人才资源的聚集优势,构建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对接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地共建模式,以人才双创需求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区域内人才、科研、资金、平台、服务等资源,建立教师和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促进创新创业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资源的需求,解决区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资源瓶颈,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实现资源利用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实现以产业促进创新创业发展,以创新创业拉动产业发展。
5 结语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与创新创业人才全方位对接、“产学研创”共融共建、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资源无缝衔接等措施,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供给侧改革的联动协同作用,主动解决当前经济改革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难题、瓶颈问题,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形成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构建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
〔1〕李克强. 共绘世界经济增长新蓝图——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EB/OL]. http://china.org.cn/chinese/2015-09/14/content_36580496.htm. 2015-09-14.
〔2〕程书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等教育改革思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 (08):12-16.
〔3〕阚阅,周谷平.“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 .2015 (10):19-24.
〔4〕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 :36-38.
〔5〕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5.
DiscussiononFosteringCreativeTalentbasedontheBackgroundofProvideSideReforming.
ZHAN Ting
(PanyuCollegeofVocational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1400,China)
Based on the effect mechanism between creative talent fostering and provided side reforming, and combined with low specialization for provided side and low participant activity for needed side,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s, such as realizing overall closed contact between support and creative talent, comprehensive combination among “produc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creation”, matching for fostering creative talent and developed necessary, and cosed joint between fostering creative talent and regional resource.
Provided side reform; High education; Create constantly; Talent fostering.
1008-3723(2017)04-008-04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4.008
2017-05-12
课题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201534665);广州市教育局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2017-486);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WH125YB82);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DGZ15Y010);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科研项目(2016SK030)。
占挺(1982-),男,广东省湛江人,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及创新创业教育。
G719.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