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乳殇
2017-09-19胡述武
文 胡述武
母亲的乳殇
文 胡述武
九
四等舱的那个下铺,理所应当是母亲用来休息的。我却让母亲去了上铺,还美其名曰下面坐得人多,上面安静,可以睡一觉……我难道没有想过,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可以在一起说说话,诉诉亲情吗?不。我想到了。不过想的是和女友卿卿我我,又怕母亲打扰。再往好里说是怕冷落了母亲,才把上铺给了她。后来我想过,假若只是熟识的人,我会这样做吗?不会的,绝对。因为我还有基本的道德礼貌。正因为是自己的母亲,才敢这样。要知道,母亲是去求医呀,即便是心肝宝贝,也不能这样无礼!船上的旅程约五个小时,母亲在铺位上上下下好几趟,竟没有怨言,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笑容……下船时走上跳板,才有意挽过我的手臂,在我的耳边轻声嗔道,再也不跟你出门了!
我明白母亲指的是什么,有点难为情,很快用言语掩饰过去了。其实母亲也不是生气,有开玩笑的意思。当然我们在厂里的表现还是让母亲满意的,我和s商量好了,回厂先让母亲到她的宿舍休息,女孩子的房间肯定干净。厂里的集体宿舍都是三四人合住,男女分楼,相隔一个生活区。我赶紧回自己的宿舍打扫整理,重要的是与同屋商量腾挪几天。那时我在厂工会以工代干,顶头上司工会主席熊师傅知道我母亲来厂治病,事先给厂医务所打了招呼。医务所长陆医生是武汉人,我们这些武汉知青又是经他手招进厂的,自然多了一分感情,也更悉心。医务所有两间住院打针的病室,专门腾出一间让我母亲暂住。我们求医的对象是何师傅,有人叫他何长子,也有人戏称何半仙。我曾请教过陆医生,他对何的医术不置可否,但建议试试看。
十
我管何长子叫何师傅,他是水泥厂的普通工人,我现在忘了他的名字。他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脸,瘦得可怜,当时大概四十岁左右,也看不出仙道的风骨。何师傅熬草药在厂里是半公开的秘密。他告诉我,他迷上了中医,初中文化,曾读过一些医书,但他更喜欢与草药有关的古书,自己还爬山越岭采药。他跟一个流浪到本地的老游医学会了切脉,也讨教了《黄帝内经》上没读懂的东西,虽然他仍然似懂非懂,但在配方和寻找替代药材方面却更有信心也更有心得。
我自然去过何长子的家,很破烂,一口灶冷冷清清,我一度猜疑他是否真会熬药。也有人怀疑他肚里是否有真货。我的三叔当年在黑龙江佳木斯工作,从部队转业地方。从三叔的来信我才知道,佳木斯天寒地冻患风湿性腰痛的人多,何长子作为半仙开药方扎针灸还真有疗效。三叔信里说,“何师傅介绍了你母亲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他说需要两只马蹄,我已备好。开始,我也感到他有些吹牛。可是往后的交往中,他还是直爽的。遗憾的是,他们要纸,我帮不上大忙。好在何能治病,与纸厂的中层干部混得挺熟,听说已答应给你们厂计划外30吨纸,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只要他能治好你母亲的病,我们就要好好待他……”
何长子回来见我也挺高兴,我曾问他信里说的马蹄,他说是为我母亲熬药用的,至于具体怎么用,为什么用,我不得而知。之后母亲也吃了一段时间他熬的药汤,每次用那种医用葡萄糖瓶子装药,4瓶为一疗程,我付他药钱,效果不明显,也就慢慢放弃了。后来也不知半仙去了何方,听说早些年就病逝了……
十一
牧师楼上顶层的楼梯口,靠墙砌了一个小水池,一根铁管牵上来,安个水龙头,就成了顶层住户公用的唯一的自来水。水池边有一扇窗,能看到教堂的一隅和半个操场(庭院) ,更能望见那棵大榆树。
清早,我们都在水池边洗漱。有一段日子,母亲还会站在窗口朝下边看,那下边是两种绝然不一样的风景:靠近教堂外墙,不时有女眷从侧面的小铁门穿入,静静地、悄悄地贴着墙边绕过,走进一个似乎神秘的去处。而在操场那一头的校门口,学生和老师们蜂拥般涌入……突然有一天不需要匆匆忙忙了,还没来得及为将临的退休生活做准备,却又要和谈虎色变的癌症作斗争,母亲知道自己没有实际意义的退休时间表了。无非是转移了一个阵地,变换了一种角色,要以个人意志去抗衡自己的身体……有时母亲在那里看得入神,被我惊醒。我一时想,母亲是要信耶稣了?但很快将这意识滤去。母亲喜欢这世界多一些色彩。比如说,她请过一位还俗的庵尼当保姆,也曾领着少年的我们去归元寺数过菩萨。对于这同处一院的教堂,她兴许也会感兴趣,但她会压抑自己,原因还是为了我们……这是她教育职业的理性。
十二
舅爷是我母亲的四舅,早年就读于齐鲁大学,专业是农村经济,40年代中后期曾在民国河南省政府乡村建设机构和新闻单位工作,解放后就职于人民银行中南区行。舅爷是南阳地下党组织的成员,他的姐姐、我的外婆家里则成了秘密开会的一个点,我外婆也成了把门送信的交通员。舅爷两度入狱,被视为自动脱党,致使他历史关系复杂、饱受政治运动折磨。在我的心目中,舅爷瘦高个子,文质彬彬,双眼深邃。他在给我母亲的信里说:“……我是卧床了一两年而且长期受慢性病折磨的过来人,如何过这种生活,我比较有深刻的体会。离开工作,无事可做,难免无聊、空虚。具有一定工作热情、经年投身三大斗争的人,更加不习惯(这比病魔的折磨痛苦还大些)。主席写给王观澜的信就是针对这种痛苦的心情写的。既来之则安之。急也无用……把这封信的全文背诵下来,会对战胜百无聊赖的情绪产生巨大的作用。”
“病中种种消极情绪总是和积极的情绪争地盘。警惕消极情绪,压缩它的活动,战而胜之,也是一种艰苦的斗争。有无这种信心和勇气,是检验自己思想的一个现实问题。邓颖超、傅连璋、王观澜都写过他们如何战胜病魔的文章。邓、傅两老还是在长征中战胜病魔的,应该在烦闷时以这几位老同志的行动作良药服用。
我们这一代人及我们的父母亲,在当年的语境下,思维及谈话的方式,都会受到革命话语的影响。舅爷的信用当时的语境看,的确是一剂良药,发自内心,出之真情。我母亲那一代人也确实信奉这样的精神治疗。母亲将信置于枕下,可见是经常拿来翻读的……
“病中很容易想这想那,这不是坏事。我在养病中,把种种往事反复 回忆清理一次,确实收获不小。从中懂得些道理,总结了一些亲身经验、教训,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检查了自己的思想(成长演变历程)。当然,我那时的一切不可能总结出较多的积极、前进的东西,但经过回忆整理的确使我清醒些、客观些、练达些。比如,1940年我在鄂西山区途中,看到巨石缝中长出旺盛鲜艳的红果,那根茎深插在少土的石头裂纹中,让我认识到生命力的坚强韧毅,再坏的环境,也不能妨碍它的成长,相反还会砥砺其毅力……有时自己认为是莫大的危险、灾难、困苦的往事,经过前后、左右分析,看看实际后果,并不都是那么回事,是自己杞人忧天,盲人摸象,几乎都出于自己的愚蠢,不禁哑然失笑,感到当时付出那么多的心思真是不值得。总之,在养病中有时间回忆往事,应该借此时机总结积极有意思的东西,如果吸取消极的东西,那就成小资产阶级的伤逝、怀旧了,这和你的性格(你属于开朗、明快的性格)是不一致的。不可以这样,这里提一下,注意及之即可。”
十三
舅爷的信间接表达了他的心路历程。对一个身上满是政治历史负担的人来说,他在私信中的用语,难以看到所谓的两面和隐秘,感受到的是自然流露的坚强。舅爷的信真诚地感动了我,当然也更深地影响了我病中的母亲:
“……病中常常觉得无事可做,这也要拿出很大耐心,做出具体安排。你订了四份杂志两份报纸,这可使自己感受时代的脉搏,再读点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都可从中吸取些力量。烦恼时听听音乐,到紫阳公园走走。你三舅1944年秋去内乡一个名叫头河头的小村看我(我当吋大吐血卧床快死了)时,曾说等能起床了,自己会安排生活,比如自己用小锅小灶做点饭菜……都较为有趣。这在今天说给你,也值得参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