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制造高地迈进之轨道交通
2017-09-18张微微
张微微
【导语】近年来,我省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七大优势产业支撑有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加速发展的产业梯次发展体系。但与发达省市相比,四川制造业不大不强、不优不精的特征仍较突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繁重。
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泉,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顺应我省经济发展要求,成都市因地制宜,提出了引领全市工业发展的“1313”发展战略和《成都制造2025规划》,以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着力推动全市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
8月24日,记者来到成都北大门——全市工业发展重点区域新都区,实地调研了其制造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轨道交通产业,见证了该区优势布局高端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新跨越的历程片段。
一场不谋而合的需求
在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基地,形成了以整车企业为核心、以配套企业为骨干,辐射全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列。
中车,在国内轨道制造行业中,这家央企可谓“精英”。当前,中国中车在全国已形成长春、青岛、南京常州、株洲及成都资阳眉山五大产业集群。其中,以中车成都公司为代表的成资眉产业集群是西南地区唯一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而两年前新都对中车成都公司新生产基地的引进,对与中车及其以往还处于传统运作模式的新都制造行业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似的机遇。
从2015年8月立项到2016年7月1日中车成都新基地正式入驻投产,不到一年的时间,新都区委区政府拿出了最大的诚意,仅仅3个月就刷新“成都速度”,完成1250亩工业用地的征地拆迁。
“中车从成华区搬到新都,新都给予了我们一个转型升级的空间。”中车成都公司企划部部长管德停介绍了中车选择新都的渊源,中车成都公司原址成都成华区二仙桥,2015年之前只能算是一个普通客貨机车的“4S维保店”,市内有限的区域让这个从事“夕阳产业”的企业施展不开拳脚,成了成都“北改”进程中最大的“钉子户”。因此,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转型升级点就成了中车选择迁址新都区最主要的内因。
而对于新都区来说,虽然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但占比33.6%的第一大制造业产业机电装备仍旧呈现出不大不强、不优不精的特征。因而,摆脱传统产业模式的桎梏,向高端先进制造转型也成为新都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家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2016年,按照成都市的产业生态圈规划布局,新都区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定位,那就是立足轨道交通产业,带动一个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发展。
“中车入驻新都,轨道交通虽对新都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产业,但是它对新都原有产业的转型带动作用非同一般。”新都区经信局工业运行科科长刘文军介绍,中车入驻位于新都区石板滩镇的天府动力新城,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以机车维保为主的传统制造链上的一环发展到如今从事动车、地铁、有轨电车等整车制造和高铁动车组的三级检修等业务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带动了新都原有的机电产业如精密机械制造、铁路焊轨、机车配件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升级改造。
“有了市场需求就有转型升级动力。虽然技术升级转换中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前景可观。”成都汇祥铁路配件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蔡蓉对记者说,轨道交通还会带动一级、二级、三级配套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中小加工企业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四川的轨道交通产业容量居全国第二,但产业规模却排在了全国第九位。什么原因?市场没有实现本地化,订单没有实现本土化制造。目前,成都正在打造国家级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潜力巨大,今后四川的二级、三级城市也会加快布局,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管德停对中车在四川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位于天府动力新城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目前正以中车成都公司为龙头,瞄准主流制式和新制式市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城际动车组、地铁、有轨电车制造和检修,新能源动力及工程化研发制造,高速动车、机车、客车维保等业务。园区已聚集了包括今创集团、新誉庞巴迪、鼎汉技术、株洲时代电气等行业标杆在内的20余家配套企业,总投资超过13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今年7月,新都区与西南交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轨道交通运营和人才培养、推进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落户新都、共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科技园区等事项达成共识。
“到2025年,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00亿元。”天府动力新城联合党工委书记吴昊充满信心。
能级与人才 客观存在的短板
“四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制造大省,但若要做强装备制造业,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就必须在优质制造上下功夫。而优质制造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质量、二是治理、三是人才。”这是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来四川交流时的高见。
刘文军对记者说,对于新都目前发展的轨道交通产业来说,不足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能级有待提升。成都装备制造板块相对薄弱,2016年成都装备制造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总产值中的占比仅17%。轨道交通龙头企业能级不足,带动能力有限,2016年,长客股份、四方股份、株洲所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80亿元、420亿元和220亿元,而中车成都公司仅仅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同时,本土配套率较低,工程项目总体配套率约为30%左右,相比株洲(70%)等城市有较大差距。可制造整车型号不够,缺乏城际动车、磁悬浮等新制式产品的修造资质。
其次是园区配套相对滞后。虽然相关整车及零部件配套项目开始落地,但金融、信贷、公用服务平台等市场要素发育不足,尚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成体系的轨道交通生产性服务业。
最后是人才支撑欠缺。由于成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起步较晚,相应的装备技术工人、运营管理人员、维保技术工人等专业技术人才供应尚显不足。“所以,成都近两年启动了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力图弥补这一短板,对于新都来说,相对于制造业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还有更具体更有力的政策,目前我们正在运筹‘一企一策的人才吸纳和服务细则,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成效。”新都区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甘恩宇说。
(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