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磨石岭寄乡愁
2017-09-18张呈明
张呈明
在风光秀美的凤凰山东南麓,有一座古朴的小山村,那就是张庄镇的上磨石岭。
来到这座小山村的时候,杏花还没有开尽,而桃花已经欣欣然绽开了娇艳的粉红,春意正浓。
在村口,矗立着一座类似长城上的烽火台,上书四个大字:上磨石岭。一色的石头砌就,给人一种非常厚重的感觉。
一条铺满石片的小径,引导着我们走进了这座小山村。在小径的右侧,一条自上而下的小溪,清清的山泉水从山岭上一路叮咚地唱着歌,在蜿蜒曲折的小溪里溅起片片水花。而小溪的边上,则是顺势而建的农家小院。
小院的大门是用石块砌成的二郎担山式的,简约而不失古朴。大门的左侧就是潺潺流水的小溪,小溪的上面,恰到好处地架起了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令人不禁想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词句。想象一下,在盛夏的傍晚,也许是刚刚下过一场雨,小溪里哗啦啦淌着水,水里面的青蛙此起彼伏的呱呱叫着,而树叶深处的知了也加入了这个合唱,月儿慢慢升上了树梢……此刻,坐在石桥上,一天的暑气顿消,人也变得神清气爽。这一切,该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美啊!
石屋,石墙,石板路。
村子里很静,偶尔会传来一两声的狗叫和雄鸡啼叫的声音,更增添了这座小山村的幽静。
再往上走,在一处稍宽的小溪上,有一架古色古香的水車,几个孩童正在那里嬉戏,玩耍。离水车不远处,安放着一盘石碾,这是六七十年代农村粉碎粮食的重要工具。
风箱、扁担、独轮车。
所有这些,无处不彰显着这个山村的特色。
望着眼前的这一切,我的心绪一下子飘得很远,很远。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这一切久违的农具感到非常的亲切。抚摸着这些农具,仿佛在很远的地方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友或者亲人,回想起那些逝去已久的岁月,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
信步走进一座农家小院,家里就一位老大娘,看年纪在八十岁左右,坐着一个小马扎,正专心致志地择蒲公英,香台子上晾晒的除了蒲公英,还有槐莲豆子。我们的到来没有引起老人的注意,她依然旁若无人地干着手里的活。其实老人这辈子见的人多了,没有必要再去关注我们这些人。我凝视着老人那布满沟壑面容,还有鼻尖上挂着的那颗晶亮的水珠,忽然想到了母亲,此刻,要是母亲还健在的话,应该和眼前的这位老人的岁数不差上下吧。看着,想着,我的视线模糊了。我悄悄地从围观的人群中退了出来,我知道,如果再呆几分钟,我的眼泪就会滚落下来。
渐渐地,我已经融入了小山村,成了这座小山村中的一员。我轻轻闭上眼睛,仔细地搜寻着这里的每一丝细微的声音,感受着它脉搏的跳动。我仿佛在穿越时空,脑海里闪现着一幕幕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只是那些面孔突然模糊,全然分不清每一张面孔。或许,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在诉说着它们过去的故事,诉说着小山村里的悲欢离合和兴盛衰败。但是,有一种古老的气息分明在游走,在蒸腾。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十年里,我国消失的村庄就有九十万座,每天消失八十到一百座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因此,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衷心地祝福上磨石岭能越走越远,给更多怀旧的人们留一块心灵的栖息地,让寻根的游子找到回家的路。
选自公众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