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毅全形拓

2017-09-18宦振宏

中华奇石 2017年7期
关键词:石界赏石奇石

宦振宏

听说曹毅已经好几年了,见面只这一次。赏石名家俞莹曾为其写一文《不负赏石不负今生》,仅标题就让曹毅激动得不能自己。因为这八个字拿捏的火候实在恰到好处!包含了其中的执着、艰辛,更是对其高度的认可。此间的酸甜苦痛,非经历者难以体会。

曹毅尽管低调,却在赏石界的精英层出了名。与曹毅一番交谈后,才对其赏石全形拓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一全形拓是用拓包对奇石进行传拓。看似与碑刻、青铜器等传统传拓一样,实际并不相同。

没有前人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曹毅凭借自己的传统传拓技术和天赋,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花费了上千个日夜,终于在摸索中领悟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技法。

赏石全形拓有几个难点,一是用纸,包括生宣、熟宣的选择,纸张的厚薄等;二是用墨,包括墨的选择,墨的浓度等;三是传拓,包括对拓包的掌控,传拓的时机、层次、步骤等。

用毛笔作画可以墨分五色,但拓包很不容易做到。曹毅的作品有纸的干湿、墨的浓淡、手的轻重、传拓的先后,甚至有光影的明暗。在坡角处,墨色由深至浅的渐变过程特别养眼。曹毅赏石全形拓能反映奇石的高低起伏,纹理的粗细变化,还能看出奇石的前后和远近的不同层次。

笔者比较过清末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吴大徵所藏意斋青铜器全形拓(请当时名家所制),曹毅作品在技法上已近其完美。总结一下曹毅全形拓的创新特点,可以发现:

一、当代首创

全形拓始于清末,开始主要传拓青铜器,而且是选择某一面进行传拓,拓出正面和部分侧面,形成一定的立体感。曹毅是当代首创赏石全形拓的人。据说,清末曾出现过研山拓片,赏石拓片数量极少。曹毅本人开始并没有听说过赏石全形拓。他的创作与古人不约而同,又青出于蓝。曹毅赏石全形拓利用散点透视,多视点再现奇石的倩影。不仅包括正面、侧面,了不起的是還能拓出背面。这是前人没有的,是创新,是真正的“全形”拓。

二、一纸一图

有的全形拓采用分拓合成的方法,曹毅采用的是一张宣纸的整纸拓,难度很大。他拓石的背面是一绝,能与正面融合在一起。不仅没有不妥,还别具特色。青铜器可以分图传拓,而赏石分图会破坏整体的美感,曹毅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曹毅赏石全形拓的一个创新,也是难度所在。另外,该全形拓还能表现奇石的孔洞。孔洞是传统石的灵魂。之前赏石全形拓极少,其拦路虎很可能就是无法解决一张纸、一张图的情况下对奇石背面和孔洞的传拓。

三、突显纹理

曹毅赏石全形拓能将肉眼不易察觉的单色纹理通过墨与纸在黑白两色间得到强化。不少人看古典奇石多在意其形,却未留意纹理。也难怪,古典石多单色,有的纹理还不明显。实际上纹理的蜿蜒起伏粗细变化,其悦目怡神的程度决不亚于形。这使赏石全形拓又多了一个优势:不仅能赏形,更方便赏纹。此外,拓形显“瘦”,拓纹显“皱”,拓孔(上下的小洞)显“漏”,拓洞(前后的大窟窿)显“透”。该全形拓在平面上让观者享受到立体的“瘦皱漏透”。

四、技法突破

该全形拓的传拓技法与传统相比有不少突破。比如传拓的时机。传统的传拓在适合的湿度准备开始传拓时,该赏石全形拓已经完成了。

五、二度创作

传拓奇石不是照相模式,对干湿深浅、后洞展现的位置等都要有综合考量。另外,与传统的做标记不同,这里还需要打底稿线,同一部位还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多次分拓。随着技术的成熟,曹毅开始了更高的追求。起初十方奇石一个“样”。后来慢慢领悟到每方奇石除了“形”,还有自己的“味道”。在传拓前,先要看懂石头,闻出该石身上的“味道”。理解之后方能拓出其“韵味”。曹毅现在的拓石理念是:舍弃“僵、硬、冷”,突显“精、气、神”。能穿一层纸,对话赏石人。如今看他的作品,确有隔空对话的享受。因此曹毅赏石全形拓不是机械式操作,而是典型的二度创作。

说了这么多,也许还是有人会质疑:曹毅赏石全形拓虽然有特点,但毕竟还是在传统的全形拓的基础上有部分创新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此观点,笔者想再举几个例子:其一,国画中表现山石、树皮等脉络、纹理、凹凸等状态的笔法被称为“皴法”。傅抱石在前人的几十种皴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大力运笔,将笔腹甚至笔根直接压纸,笔毫分散,数锋推进,形成形散神聚,酣畅痛快的新皴法。这一改进看似简单,却被世人公认,美誉为“抱石皴”;其二,“真金不怕火来炼”,金很难被溶解。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发明了一种将真金溶入釉内的红釉。康熙末年,这一红釉被中国应用到瓷器生产中。中国人立即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所烧红彩有深浅变化。因其色如女子化妆的胭脂色,被称为“胭脂红”。深的为“胭脂紫”,浅的为“胭脂水”,再浅淡的为“淡粉红”。景德镇发展出自己不同“胭脂红”的秘方和制作绝活。使“胭脂红”成为瓷器红釉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与郎窑红、豇豆红、珊瑚红等分庭抗礼,自成一家。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故此,笔者以为曹毅赏石全形拓因其创造性变革,完全可以拥有赏石界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一种独立的赏石新方式,也是一种值得传承的艺术形式。笔者相信这一艺术形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若干年后,很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赏石形式不断出新,如小品组合、镶嵌拼图等,而古典赏石的赏玩方式创新的不多。这一次,石破天惊,震动了石界精英层,很多名家高人主动与曹毅联系,以便亲身感受这一赏石新形式。

曹毅赏石全形拓对古典赏石的传承形式、欣赏形式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成为当代石界的“中国智造”。是否可以运用到现代新石种上?是否由此推动更多的赏石新形式出现?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其借鉴意义和对赏石思路的拓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界赏石奇石
这场战“疫”,赏石人在行动
——石界抗疫系列报道
纪念石友马鸿斌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
群贤毕至,共创石界盛事——中国(武汉)首届观赏石·珠宝·科普国际文化节在武汉客厅举办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
奇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