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共生:小学长周期科学活动的创新实践
2017-09-18王春济顾长明
王春济+顾长明
【摘要】小学科学的“做思共生”就是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做与思能力的交互提升。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一些实验活动需要连续经历比较长的一个周期,这些经历时间在两周及以上的活动称为长周期科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长周期科学活动常常不能得到很好落实。针对现状与原因,我们采取了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动手做、动脑思的策略,促进长周期观察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做思共生
长周期科学活动
教学实践
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已成为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的科学探究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大自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观察实验活动需要连续经历比较长的一个周期,我们把这些经历时间在两周及以上的观察实验活动称为长周期科学活动。长周期科学活动便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长周期科学活动的实施为学生走近大自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对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长周期科学活动内容与实施现状剖析
(一)教材方面——现行教材中长周期科学活动类型与分析
现行科学教材中小学各年级中长周期科学活动一般不多,一般是一个学期一到两次。以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各册中的长周期科学活动情况为例,大体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种植类,如种子发芽实验、种植一株植物等;二是养殖类,如养蚕、做一个生态瓶等;三是长期观测类,如月相日记、看星空等;四是技术工程类,如建桥梁、铁钉生锈对比实验等。
通过对以上四类活动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探究观察活动大多需要比较长的实验周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实验室的条件考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些长周期实验的可能性比较小,此类实验结果的出现不仅需要较长周期等待,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长期观测,这样做能让学生将科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长周期观测中得到迁移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生方面——学生开展长周期科学活动现状与分析
长周期的观察实验活动由于其特殊性,只能在课外进行。在具體的科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长周期科学活动效率比短周期观察活动有较大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少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持久的探究精神。对小学生来说,科学课中最吸引他们的是观察活动中的各类动手活动。而像进行“馒头发霉”“月相日记”这种观察活动时,学生往往难以坚持观察记录。
2.缺少相应的资源素材。长周期活动需要大量的活动资源与素材,但有一些长周期科学活动的活动素材不易获得,学生缺少获得相关素材资源的渠道。比如进行“养蚕”这一长周期活动时,不但需要幼蚕,还需要大量的新鲜桑叶,幼蚕不光在城区不易获得,就是在现在的农村地区也不易得到,还有养蚕所需的大量的新鲜桑叶,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三)教师方面——教师指导参与长周期科学活动现状与分析
1.亲自尝试不力。在进行“种植蚕豆”的长周期科学活动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蚕豆的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大约是什么时间都说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亲身经历种植蚕豆的整个过程,教师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科学种植活动。
2.组织措施不实。在平时的长周期科学活动中,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活动了解不够深入,对于科学活动任务的布置不切实际,缺乏实际的操作可行性。如在长周期科学活动“看星空”中,由于教师对学生完成本次活动的困难事先估计不足,布置实验活动过于随意,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结果很多的学生不会用适当的方法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有一些学生观察星座的结果与实际相差很大,没能很好地完成此次课外科学活动。
3.及时评价不够。一些教师不能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阶段成果及时加以肯定,这样势必影响学生进行长周期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家长方面——家长配合参与长周期科学活动现状与分析
1.家长有偏见,不重视。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多数家长、教师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文化课的成绩,而对于科学类学科不够重视。
2.家长工作忙,怕麻烦。也有一部分家长认同科学活动的对于孩子自身成长的意义,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参与孩子的科学活动;也有的家长是怕麻烦,懒得给孩子准备相关的活动材料,对于孩子在长周期科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显得心浮气躁,更不用说积极地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了。
二、“做思共生”促进长周期科学活动的实施路径
“做思共生”一词中的“做”即动手做,体现的是科学探究中的实践能力;“思”即动脑思,体现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小学科学的做思共生就是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做与思能力的交互提升。通过在长周期科学活动中贯彻“做思共生”这一理念,可促进小学科学课程中长周期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既做也思——教师全程参与观察
1.教师亲历观察活动。教师应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如在参与“铁钉生锈了”活动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装置,每天都对铁钉的变化状况进行观察、记录。经过全程参与一次亲历亲为的活动,教师了解了铁钉生锈科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的各种情况,就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2.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样,在长周期科学活动中也是如此。在学生进行观察之前,教师就要和学生讲清本次观察的注意点,这样学生就能进行系统的观察,比较全面地认识植物的特征。
3.教师要及时跟进评价。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进行“养蚕”活动中,在上科学课的前一天,提前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第二天把养蚕的成果带到课堂上来“晒一晒”。第二天上课时,先用25分钟时间与学生计论交流养蚕过程中的经验心得及一些发现,对在养蚕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的成果进行宣传和奖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参与长周期科学活动的自信心。endprint
(二)以做促思——学生坚持记录观察
实验记录是学生观察以后记录下的原始材料,是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成果的主要体现方式,也是记录整个研究过程的日志。在进行使用实验记录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1.长周期科学活动要用专门实验记录本。在科学课上,使用专门的实验记录本能很好地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记录长周期科学活动中的各类发现、原始数据、实验过程,甚至是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等。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记录的情况,以便及时修正教学策略。对记录结果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取长补短。
2.长周期科学活动要有合适的记录方式。合适的记录方式既能记录实验过程,又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如在进行“牵牛花的一生”的长周期活动时,为了提高学生记录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给蚕豆的生长过程配上自己最喜欢的记录方式,于是文字形、符号形、照片形、图画形等各种各样的记录方式出现记录本中,學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最终此次“牵牛花的一生”长周期科学活动取得了丰富而又多彩的成果。
(三)且做且思——家长密切配合观察
长周期科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很多教学内容除课堂教学完成以外,有一部分还要求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家长认识到长周期科学活动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意义并配合好学校搞好课外的科学观察活动。
1.设立家庭实验室。“家庭实验室”活动是指在课堂实验探究活动以外,家长和学生共同在课外进行的一种实验活动。教师将家庭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家长帮助孩子设立家庭“实验场所”,购置“实验器材”,帮助建造家庭“实验室”。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搜集课堂实验所需的相关材料,做一些课堂实验的前期观察实验等。
2.建立家庭种植园。种植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活动。教师选择适宜的植物布置课外活动作业,让小学生在家里进行种植。教师再利用校讯通、班级网页等向家长宣传,让家长明白种植活动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意义,引导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种植活动,共同建立家庭种植园。在种植过程中,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详细的记录,既观察了植物的生长情况,又能留下原始的科学活动研究资料,这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提高学生的长周期科学活动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只有平时坚持开展长周期科学活动,教师、学生、家长不断动手做、动脑思,先思再做,边做边思,以做促思,才能有条不紊地实现预期的科学活动目标。在“做思共生”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长周期科学活动的开展才能有序、有效进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