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化与城市化浅议

2017-09-18苗毅王成新刘倩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都市化中国关系

苗毅+王成新+刘倩

[提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提升以及劳动分工的产物,而城市化及在此基础上的都市化存在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与都市化具有共性,都是反映区域发展需求提升,还表现在空间对应性、过程相通性及相对同步性等;同时,二者也具有过程、限度、目标等差异性。都市化是城市化后的再升级,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质量的过程,是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提升城市生活便利性与宜居性的过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并服务于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当前中国已具备都市化基础与特征,亟待于相关研究为都市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化;都市化;关系;中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27日

一、城市起源及城市化过程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提升以及劳动大分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剩余农产品与剩余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与发展,并驱动其从传统的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进而人类活动围绕工商业出现集聚,由此产生城市并进一步发挥着要素集聚及辐射带动功能。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人”的功能转变及空间迁移。人由农业性质转换成非农性质、由外围农村涌向城市居住的过程,以及在此背景下城市表现出的规模扩大、功能提升、空间延展等,体现着城市自组织式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后,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西方最早用“Urbanization”来描述由农业转换为非农性质的城市发展过程。在我国译之为“城市化”、“城镇化”或“都市化”。(图1)

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进程显著提升。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中国城市化率1980年为19.36%,落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5.61%,领先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领先世界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预计2050年将达到75.8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同时将逐渐超越波兰等欧洲国家。以平行坐标系刻画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演变,可以发现中国城市化率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是自1980~2050年期间提升幅度最显著的。不过相对于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依然还有较大差距。

二、都市形成及都市化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发展已经不仅仅表现于“出现”与“外延”,城市最中心的地带逐渐形成了集聚水平高于、服务功能强于其他城市地带的城市景观,这种转化过程也超出了早期“urbanization”的城市化内涵。后来,西方逐渐以“metropolitan”,即“大都市”,来表征城市景观与城市生活质量更高级、城市服务功能更完备、优于一般城市地区的大都会、都市中心地带或都市连绵区,代表城市向都市景观转变的“Metropolitanization”也逐渐为人所认知。然而,虽然有些人意识到了这种转变,并在人口流动、职住关系、形成机制等方面做出深入研究,也意识到完成城市化的地区仍有进一步提升质量的空间,同时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也需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宜居性及居住体验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但总的来看,有别于传统城市化研究的都市化研究成果依然相对较少。Boudreau与OSullivan等人分别研究了蒙特利尔与多伦多都市区的比较以及都市区的规划问题,对于都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补充。但總的来看,现有的“都市”概念仅仅存在于感官层面,涉及“都市”以及“都市化”的研究,其实质也多为大城市的城市化或城市(群)联合发展战略。

同样结合中国实际,考虑以商业楼宇及生活性服务业POI分布刻画都市化发展基础及提升潜力。可见,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中的布局已初具规模,而集聚强度越高则代表着其城区具有较好的都市化基础,其中又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地区优势明显;繁华的城市夜景是都市的重要特征,结合NOAA夜间灯光数据,可见,相比周边日、韩、印度等国家情况,中国1992~2010年城市明显发展较快,夜灯整体亮度提升更为明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化程度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关问题的研究符合实际需求,亦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图2、图3)

可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提升,我国都市化现象已经显现,许多二线乃至三线城市的中心城区也已具备“都市”的规模、面貌与特征,由此也具有了开展都市问题及其优化对策的广阔研究土壤。同时,在城镇化快速提升阶段,土地集约利用待加强、居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宜居性待提升、城市病遍在化等问题也与都市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亟待于都市化研究中获得新思路。

三、城市化与都市化的异同点

由城市化及都市化的分析可知,都市化实际上是在已经城市化的地区,使其城市景观由一般形态城市建筑成为高密度、高集约化的商业楼宇的过程,即城市化后城市内部景观与功能的再升级。

(一)城市化与都市化的共性

1、城市化与都市化均依附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从宏观方面来看,城市化与都市化均是生产力提升及人类活动作用下的产物,故必然发生、存在于地球表层空间;具体地说,城市化是农业转变为非农业建设的过程,是一定空间内的人、经济活力及土地利用类型的非农化转变,而都市化则必然需要建立在该情景下,表现为城市空间内的中心地带的再升级,而未完成城市化的空间范围不具备都市化的基础。

2、城市化与都市化进程的研究内容相通。城市化与都市化都涉及地区尤其是城市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问题。城市化的相关研究中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化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融入了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城市化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等方面,相关研究与都市化研究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就中国而言,城市发展提质速度慢于提速速度,道路拥堵、环境污染、就医就学困难等城市病关乎中国城市化总体进程。从现实角度来看,上述城市病虽然呈现遍在化趋势,却也并非存在于每座城市以及城市的任意区域中,而是以城市的主城区、中心城区为主。因此可以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城市化机制以及都市化健康发展着手,即与二者研究问题中的相通之处分不开。endprint

3、城市化与都市化均是发展需求提升的产物。城市化与都市化进程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由城市化到都市化的沿袭更替的过程是紧扣社会发展规律的。从社会人的行为角度看,人们主动寻求非农化、进入城市中的目的是寻求生活质量的改善。而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基于城市化发展起来的都市化,都契合了寻求生活质量改善的需求,符合人们对更加便利的生活的向往。农村变成城市,体现了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需求,一般性的城市转变为都市,体现了现代城市职能发展以及城市功能提升的需求。

4、城市化与都市化具有阶段性和相对同步性特征。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化进程均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发展水平,故会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水平多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而据前文分析可知,都市化需要建立于城市化的空间基础之上,因此其发展阶段必然受制于城市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据现有研究看,城市化阶段划分较为成熟,主要为诺瑟姆城市化三阶段理论以及诸多学者据此修正与补充的相关理论;都市化方面相关研究较少,但理论上也应该包括初级起步、加速提升和趋于成熟等阶段。此外,二者的演变一般为上升趋势,但也具有可逆性。城市化进程的可逆性的根源在于城市的集聚不经济现象,但一般只发生在城市化水平的后期成熟阶段,而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都会使城市化及都市化进程产生反向变动。

(二)城市化与都市化的区别。当前,“城市化”与“都市化”在多数研究成果及实际应用中混用,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同,但实际上二者应当存在以下区别:

1、都市形成于城市之上,都市化以城市化为前提。都市化的形成离不开城市化这一前提,已经城市化的地区内才具有都市化的可能。都市化建立于城市化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与质量、满足日益提升的城市居民需求的过程,是城市化地区的内部再升级,是在城市化量的基础上的提质过程。城市建设用地如“摊饼”般延伸,将农业用地及其他非城市建设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且集中于城市中心地区,影响了城市不同地域的土地价值、发展需要并促成小区域内的劳动地域分工,也就使得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在城市化地域中形成了不同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景观,在不同城市化范围内也形成了同样的差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大都市与普通城市景观的差异。其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核心边缘理论。

2、城市化注重规模,都市化注重程度和质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6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57.35%。城市化强调范围与数量的变化,即城市新纳入了多少非城市因素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城市数量的增多与范围的扩大;都市化强调程度与质量的变化,即在已有城市范围内更新换代与提升水平的过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要求,就是要更加注重城市化质的提升,在主城区范围内其实很大程度上与都市化水平提升的需求相对应。

3、城市化具有限度,都市化可以持續提升。首先,城市化作为农转非的过程,在理论上即具有100%的极限值;其次,人类的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因而无论今后城市化水平提升多快,农业用地不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全部转化为非农业的城市建设用地,我国制定1.8亿亩农业用地红线,也在客观上限定了空间城镇化的峰值不会接近100%。与之相比,都市化进程是城市化地区发展程度的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及规划建设水平的提高,逐渐满足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及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其发展或不具备限度。但人为选择、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可能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受损,进而可能导致都市化水平暂时性地降低,但其修复后往往不会转向农业化,故二者方向均可逆但也存在客观差异。总之,由于空间与人口总量的有限性,城市化有极限值而都市化可以是无限的城市逐渐更新、完善,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更强大的城市功能的过程。

四、结语及展望

(一)都市化问题符合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化和都市化贯穿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二者既有共性也具有差异性。都市化是城市化后区域的再升级,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质量的过程。在城市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中,要在提升基础设施及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城市生活便利性与宜居性,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并服务于我国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解决城市病、优化城市服务是推进都市化进程的应有之义,而城市特色也是都市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相应地,都市化问题的研究也是符合城市发展趋势的,尤其是有助于在特定阶段下,对发展质量、程度存在明显区别化的城市提出差异化的优化路径选择。

(二)中国已具有都市化问题研究的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伴随城市化进程的都市化水平提升也十分显著。在此背景下,包括上海市(尤其是浦东地区)、深圳市20年来的发展,包括串联城市节点的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包括移动支付与共享单车等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都备受世界关注。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实际以及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可以说,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都市化现象及效果已十分明显,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已具备“都市”的规模、面貌与特征,为中国开展都市化问题研究打下良好基础,而都市化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已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故城市问题的相关研究亟待学者打开视野,将其丰富化并以此对城市发展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三)都市化问题能够助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进程十分迅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见证,但也逐渐积累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布局无序、过度蔓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城市问题。开展都市化问题的研究,就是要更多地关注城市发展质量,强调服务功能的提升,让城市问题严重的中心城区焕然一新,取绿色、智能、宜居而代之,同时也为新都市区的形成与延展提供新的思路,避免弯路与歧途。可以说相关问题的开展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的城市问题,同时这也与“五大发展理念”相契合,有助于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新型城镇化,体现其集约、惠民、包容、生态的具体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9.9.2.

[2]亦石.Urbanization,“都市化”还是“城市化”[J].民族译丛,1988.3.

[3]Golant.The Metropolit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S.Elderly population:1970-1988[J].Gerontologist,1990.30.1.

[4]Fuguitt GV,Heaton TB,Lichter DT.Monitoring the metroplitanization process[J].Demography,1988.25.1.

[5]Julie-Anne Boudreau,Pierre Hamel,Bernard Jouve,et al.New State Spaces in Canada:Metropolitanization in Montreal and Toronto Compared[J].Urban Geography,2007.28.1.

[6]Brendan O'Sullivan,William Brady,Karen Ray,et al.Scale,Governance,Urban Form and Landscape:Exploring the Scope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Metropolitan Spatial Planning[J].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2014.29.3.

[7]孙红玲.城镇化到都市化的战略提升——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7.27.5.

[8]郗希,乔元波,武康平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与都市化抉择——基于国际生态足迹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endprint

猜你喜欢

都市化中国关系
人的现代化——上海越剧都市化转型的再认识
论审美教育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乡村绿化切莫都市化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