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2017-09-18韦柳花罗小梅邓慧群
韦柳花 罗小梅 邓慧群
摘要 根据文献资料综述了广西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促进该地区野生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051-02
野生茶树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Section Thea)植物野生种类的统称[1-3]。野生大茶树通过自然演变和人工栽培驯化,幸存下来的种质资源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和利用价值,也是品种改良的宝贵财富。广西地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理位置,雨量充足,热量充沛,气温较高,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孕育和保留了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度重视野生茶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利用工作,多次组织专业的考察队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茶、古茶树做较系统调查和收集工作,逐渐摸清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茶树群落的种类、数量、分布现状、生物学特性、生长状况、生态环境。为了丰富广西野生茶树资源数据库,促进广西野生茶树的资源的发掘、整理、创新和保护利用,本文就广西野生茶树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1 野生茶树资源调查
广西茶树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区内40多个县(市)均有分布。据统计,广西野生茶资源覆盖面积约200 hm2[4],主要分布在森林覆盖率高、土地肥沃、海拔较高、无污染,具有良好自然生態条件的山区。如来宾市的金秀县;桂林市的龙胜、兴安、资源等县;柳州市的三江县、融水县;崇左市的扶绥县;百色市的西林、隆林、凌云等县;贺州的昭平县等。全区野生茶的年产量50 t左右。20世纪8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主持对广西8个地区62个县(市)进行茶树种质资源收集、调查,收集广西有地方茶树种质资源70多份,其中野生大茶树资源30多份,罕见资源5份。20世纪80—9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广西茶树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共收集广西地方茶树资源150多份,并建立了广西唯一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何建栋等[5]于2006年8月和2007年4—11月分别走入金秀县各村屯附近的原始森林和次森林中进行了野生茶资源考察,调查结果为金秀县野生茶资源分布广、成片状,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5个地方的野生茶树资源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记录,建资源数据库。2012年由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和金秀瑶族自治县对金秀县的6个屯野生茶树资源进行了考察,共收集资源47份,记录了野生茶的形态学[6]。诸葛天秋等[7]对广西凌云县、隆林县、西林先、三江县、扶绥县、贺州市、梧州市等10个市(县)的野生茶树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各地野生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数量、生态环境及植株的外部形态特性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记录。广西茶叶科技工作者分别于1982—1986年对百色市的茶树资源进行过1次普查,2012—2013年对百色市再次对茶树野生资源开展普查、研究工作,对隆林、凌云、右江县(区)三片野生茶初步调查分析测算,3个区域覆盖面积超150 km2,野生茶树的数量超过25万株,品种多为凌云白毫茶类型,部分趋同云南大叶群体种[8]。
2 野生茶树资源保存
我国高度重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保护和利用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即开展了此项工作,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系统性的收集工作则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当时对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福建等茶叶主产区的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进行了较全面地考察收集。通过多年不间断收集,截至2010年底,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云南勐海分圃共收集保存各类茶组植物资源3 000多份,其中10%为野生资源,60%为地方品种,30%为选育品种和育种材料。此外,各省(市)茶叶研究机构分散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约4 000份以上(含部分重复保存的资源)。20世纪80—9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广西唯一的茶树种质资源圃,面积达2 hm2以上,经过不间断的收集、整理和引进,现共保存有各类茶树种质资源609份。保存的资源数量与茶叶先进省份如广东省茶科所、福建省茶科所等存在一定的差距。
3 野生茶树资源研究进展
3.1 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与分析
关于广西野生茶树资源叶片结构的研究较多,主要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叶片的解剖结构,从而分析野生茶树的潜在生产力、适制性和抗逆性等方面。李凤英等[9]采用改良石蜡切片方法制片,对广西姑辽野生茶树资源的13个株系叶片进行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姑辽野生茶树资源的生产指数为2 471.31~4 295.05,潜在生产力普遍较高,达到或超过广西茶树新品种品系的水平;叶片均具有明显的抗旱、抗寒和抗病虫结构特征,表现出较强的抗逆力。陈 佳等[10]采用石蜡切片和离析方法对广西桂中野生茶树资源8个株系的叶片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显示,桂中野生茶树8个株系的叶片结构均具有一定的抗寒、抗病虫和抗旱特性,表现出较强的抗逆力,但生产力指数普遍较低。邱勇娟等[11]以广西扶绥9个野生茶树株系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石蜡切片方法制片,分析和比较各株系的生产性状。结果表明,上表皮细胞厚度为19.31~26.26 μm,叶肉组织厚度为189.47~335.37 μm,海绵组织厚度为121.04~238.32 μm,生产力指数为1 268.96~3 105.60,扶绥野生茶树9个株系的叶片为中生偏旱型结构特征,均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和抗病虫能力。黄亚辉等[6]对广西金秀野生茶树的营养器官形态特征和生殖器官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朱 燕等[12]对供试的37份金秀野生茶树资源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探索叶片解剖结构中的角质层、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等厚度及生产力指数与产量、适制性、抗逆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杨柳屯1号、白牛2号、白牛3号产量性状及抗逆性最好,适制性方面普遍以适制红茶为主。endprint
3.2 加工工艺的研究
目前,关于广西野生茶加工工艺的研究报道较少。秦春玲等[13]以广西资源县野生茶为原料,以红条茶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将乌龙茶加工工艺中的晒青工序应用到红条茶加工上,取得了资源县野生茶红条茶加工工艺的最佳工序及其技术参数,此工序制作的资源野生茶红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紧细、乌润、金毫显,汤色红亮,香气花香持久,滋味甜醇滑,叶底红匀柔亮。秦春玲等[14]在广西野生茶制红茶发酵控制中采用了仪器检测法,结果显示,利用广西野生茶制工夫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度值呈规律性变化,其吸光度值的变化规律为小→大→小,当监测到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度值由大到小变化时,立即停止发酵,进行干燥,所得工夫红茶产品品质最优。
3.3 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刘 彤等[15]利用ISSR标记分析柳州九万山野生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0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12条谱带,其中105条具有多态性,占93.75%;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7~16条,平均多态性带10.5条;每条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带比率为80.00%~100.00%,扩增条带大小在250~2 000 bp。供试材料的相似系数介于0.23~0.82,平均为0.51。说明柳州九万山野生茶树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部分单株亲缘关系较近。陈莹玉等[16]采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了该县4地8个野生茶品种与云南、广东、湖南和福建等周边省份的15个茶树品种的亲缘关系图谱,结果显示,关系金秀野生茶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具有原始特性,其中六巷、东温以及白牛野生茶资源形状较原始,共和最为进化。
3.4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关于广西野生茶树资源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仅见有王 庆等[17]的报道。结果表明,与广西育成品种相比,青山野生茶树资源普遍可可碱含量高,咖啡碱含量低,简单儿茶素所含比例高,酯型儿茶素所含比例低;青山野生资源的咖啡碱的变异系数高达242.43%,GCG的变异系数为95.20%,EGC的变异系数高达159.63%,说明青山野生资源存在丰富变异。
4 问题与展望
广西茶树种质资源虽极为丰富、分布面积广,但值得担忧的是,一些珍稀资源日渐丧失,一些古老茶树日趋濒危,野生茶树数量正在减少。造成的原因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近几年来,随着野生茶树的生产,天然有机茶引起国际国内市场的极大关注,野生茶产品显得弥足珍贵,但野生茶树由千家万户管理,由此导致一些严重的破坏行为发生;有些茶农对野生茶树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对其实行掠夺式采摘,不断出现圈地围树、砍伐野生茶树,不惜过度甚至毁灭性采摘野生茶树鲜叶的事件[18]。二是濒危、稀少的野生茶树没有得到及时的扩繁。许多茶农没有茶叶基础理论知识,也没有受到专业的技术培训,对野生茶树的擴繁没有意识。三是对保护野生茶资源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宣传不到位,缺乏应有的保护管理措施,公众保护意识淡薄,常常出现为眼前利益破坏野生茶资源的现象。四是管理职责不明。野生茶分布范围广,涉及国有林、集体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主体与职责不明,管理工作滞后。五是资金短缺。地方政府对野生茶资源调查与保护投入的资金不足,缺少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运转经费。针对广西野生茶树资源存在的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保护和扩繁野生茶资源;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三是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素质。
在众多野生资源中不乏有优质或特异资源,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通过对200多份野生茶树的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机能性成分含量超常量、高抗虫基因的野生茶树特异种质。因此,从广西野生茶树资源中收集和筛选出特异茶树资源,开发功能性茶产品,提高广西区茶产业竞争力。
5 参考文献
[1] 唐一春,杨盛美,季鹏章,等.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2):518-521.
[2] 陈亮. 茶组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J].茶叶,1996,22(2):6-19.
[3] 张宏达. 茶叶植物资源的订正[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1-12.
[4] 刘玉芳,林朝赐,秦春玲,等.浅谈广西野生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广西农学报,2011,26(4):100-101.
[5] 何建栋,陈佳,李奇英.大瑶山野生茶叶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62-64.
[6] 黄亚辉,卢政通,吴春兰,等.广西金秀野生茶树的形态学特征研究[J].福建茶叶,2014,36(1):14-21.
[7] 诸葛天秋,李朝昌,邓慧群,等.广西野生茶树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9):1-3.
[8] 叶靖平,林朝赐,李良活,等.凌云白毫野生茶树种群调查初报[J].中国茶叶,2014(4):19-20.
[9] 李凤英,邱勇娟,邓慧群,等.广西姑辽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特性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24):33-36.
[10] 陈佳,李凤英,邱勇娟,等.广西桂中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97-202.
[11] 邱勇娟,李火坤,陈佳,等. 扶绥野生茶树叶片结构与生产性状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2):286-292.
[12] 朱燕,黄亚辉. 广西金秀野生茶叶片解剖结构特性与性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34(4):16-21.
[13] 秦春玲,林国轩,罗小梅,等.工序资源县野生茶红条茶加工技术研究[J].南方园艺,2014,25(3):58-60.
[14] 秦春玲,刘玉芳,甘春萍.仪器检测法在广西野生茶制红茶发酵控制中应用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1,26(1):17-20.
[15] 刘彤,葛智文,陈涛林,等.柳州九万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11):1943-1948.
[16] 陈莹玉,袁思思,吴春,等.广西金秀野生茶遗传多样性及分子指纹图谱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6(3):60-65.
[17] 王庆,罗军武,张征,等.青山野生茶树资源生物碱及儿茶素组分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5):14-16.
[18] 尚敏,李森林.云南野生茶树地理分布与保护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9):2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