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的担当

2017-09-18李音

时代报告 2017年7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苏轼作家

李音

若无文学担当, 作品就没有生命力量

“苏轼的古文气势雄放,但语言却平易近人,苏轼……”梦回大学的那堂古代文学课,教授的声音仍萦绕在耳旁。

“致君尧舜”的苏轼用苏诗和苏词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身许国的壮志以及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使得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却从不消极,而是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苏軾对苦难和加诸在自己身上的迫害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力,并给予所读之人巨大的生命力量。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而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词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派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无论是面对历史,面对受众还是面对文学,苏轼都是一个真正的有所担当的文学大亨。

而眼下面对历史、面对时代,文学和作家应该有一种怎样的自觉担当?

契诃夫在《写给玛·符·基塞列娃》中认为,“文学家是自己的时代的儿子”“文学家不是糖果贩子,不是化妆专家,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着责任的人,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契诃夫这里强调的就是文学和文学家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忠实地反映历史、时代、社会和人生。

长篇小说《创业史》作为柳青的代表作,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柳青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从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平民本位意识和对生活现实的真诚感,是柳青最大的难能可贵之处。所以,对于《创业史》而言,已经不能用农村题材或是革命题材去简单地加以厘定了。

诚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即人学。长篇小说不论写什么题材,都不能不关注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人物的命运。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暴露出本身的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地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唯其如此,柳青的创作选择正体现了一种自觉的历史担当、时代的良心和作家的责任感。

若无历史担当,文学在历史中将毫无价值

文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功能,文学这方面的功能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以唤起接受者的美感而实现。所以在卷轶浩繁的中国文学史当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得以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每一代中华子孙的眼前。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上古神话,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向”;司马迁以高超的驾驭材料的能力,写下《史记》,再现了多彩的历史画面,鲁迅高度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史记》把历史品格和文学品格高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则直接影响文学的创作。从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汉末的黄巾起义以及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新局面,南北朝的对峙造成南北文风的不同,隋唐的统一以及唐代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又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宋代理学的兴起,士人入仕机会的增多,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他们走向市井,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经济繁荣,市民壮大,反应和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文学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清朝初年民族矛盾突出,在文学创作上也有反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引起文学上的重大变化。凡此种种,都是社会变革对于文学反映上的影响。

当下,文学政策和政治环境给作家提供了反映生活的广阔空间和充分自由。在当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颇有市场的情况下,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面临着重大挑战。

现实主义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主流,近几年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暖心故事较多,表现守望互助、人间温情、人性之美,或可称之为“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如肖复兴《红脸儿》中街坊邻里的互帮互助,范小青《桂香街》中社区基层工作的温情,曹文轩《蜻蜓眼》中战争的惨烈、社会的动荡也越发衬托出相互帮扶的动人,何建明《爆炸现场》展现“8·12”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中,115名公安消防人员无畏的使命担当与超越生死的人间大义。现实主义精神与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如董宏猷的《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许晨记述载人深潜事业风雨传奇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等。endprint

2016年是建党95周年,塑造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成为许多作家的创作主题。今天我们之所以还需要英雄书写,还爱读英雄题材作品,是因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可以净化心灵,英雄题材永远提示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初心。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当下文学实践的重心,这尤其体现在文学对社会焦点的关注和回应上。如贾平凹《极花》反映被拐妇女令人心酸感喟的异样人生,彭晓玲《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探寻全国8个省13个县(市)70余位空巢老人的生存问题,陈启文《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揭示黄河如何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艾平《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讲述新华社记者汤计九年奔走、纠正错案的故事,韩生学的《中国人口安全调查——“全面二孩”周年回眸》考察全面二孩政策给中国人口再生产带来的实际影响,等等。以文学的方式回应关系国计民生的焦点,呼吁社会关注人间冷暖,体现的正是现实主义的可贵品质。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笔直,而必定充满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这是一个艰苦前行的过程。重要的是用历史的眼光关注和审视它,整体而不是局部地、主流而不是支流地去把握它,这样才能从本质的层面认识事物,把握时代,进而激发和倾注我们的热情和才华。

作家有责任揭示出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近年来,人们对红色历史有虚无化和戏说、歪曲的倾向。这就尤其需要作家拿起笔来,严肃对待历史,严谨书写革命往事。贯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土壤根基。格非的《望春风》以典雅的汉语咏叹乡村传统文化,描绘中国社会精神前行的轨迹,以及其间传统的人情之美与普通人的高贵品质。陈启文的《马家窑调查》细致踏勘马家窑文化前世今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现开掘、保护传承具有独到的思考。此外还有陈霁的《白马部落》,描写一个正在隐入历史深处的藏族群体,反映社会进步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作品在书写历史的同时,都体现出对文化血脉的自觉关注。

文学的历史担当,要求作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人物的心灵,写出历史的真实画卷,写出时代的本相,写出人物的心灵史。恩格斯强调,作家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时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后人了解前代的历史,不仅通过历史著作,文学作品是又一个重要通道。列宁称赞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毛泽东强调,要了解封建社会,就要读一读《红楼梦》。雨果认为,真正的诗人,还必然是历史家与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个画家。

文学的担当还体现在对文学共享路径的探索上。如中国作协今年的“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等活动,就旨在扶持基层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推动全民阅读。在线下形式的读书会、读者俱乐部之外,文学共享还积极在新媒体时代开疆辟地。在以各种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狭隘的文学概念正在被突破,文学创作与阅读表现出向大众生活靠拢、与其他大众文化形式频繁互动的态势,开放的文学必然会更有力地推动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共享,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效益。

文化担当,比创造出产值重要

过去两年间,由《花千骨》《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掀起的IP剧热仍在持续着,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少還有十几部明星阵容的网络文学改编剧攻占大小荧屏。

截止2016年底,网络文学用户数达到了3.33亿,国内网络文学产值达到90亿元。2016年,40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超过1760万,作品总量达1454.8万,作品数达到175万种。程晓龙还表示,2017年网络文学市场仍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和市场扩张期,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战略调整期。

梳理网络文学的发展史,2003年左右是一个分水岭,随着收费模式的兴起,网络文学逐渐演化成一个产业。2014年起,随着互联网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迅速驶入快车道。

越是在网络文学汹涌澎湃的时刻,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网络文学正处在这个时代文化的前沿,网络文学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反映时代主流的、基本的价值观,体现中国精神。

以网文中的穿越历史题材创作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给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这同时又告诉我们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要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网络文学如何实现文化担当、社会担当?李敬泽说,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网络文学行业想长远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的网络作家的文化担当,没有这个前提,你创造了多少产值都毫无价值。”

网络作家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扎根现实的基础上体味社会冷暖。读者的审美趣味也要提高,要逐渐从不着边际的玄幻中走出来,真正提升历史和现实感,这样才能‘倒逼网络作家重续文学的熏陶、审视、载道传统,强化精品意识,真正创作出经典化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

互联网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当然也在改变着文学的创作、传播方式。过去文学作品发表主要通过报刊和出版社,现在则是通过网络,大大降低了发表的门槛。这种转变带来文学作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长,不少有着“文学梦”的人都想“过把瘾”。目前,网络文学正处于一种被“解放”之后的狂欢,与之相伴的是一种更加大众化的趋势,而大众口味的扩张泛滥不可避免对精英化造成冲击,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消解。现在一些网络写手,为了追求市场效应,不惜放弃高尚的目标和追求,一味迎合低俗甚至粗鄙的口味,导致网络文学中追求感官刺激之风泛滥,这对我们的社会意识影响当然不好,加强管理无疑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低俗化的倾向在一定时期内也许是难免的,但读者不会长期沉溺和满足于这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低俗读物终究会招致厌倦和反感,高雅的精神享受会重新成为大多数人的需求。

精神创造与物质生产不同,并不是“新”的必然战胜“旧”的,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并不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光彩。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精神的根基,也是滋养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加强思想理论的修养。有许多作家并不缺乏生活体验,但往往只停留于原生态的展示,不能透过现象洞察生活的深层本质,更别说印证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这其中,思辨能力不足是一大原因。一个杰出的作家必定同时又是思想家。这已经为中外文学史所证明。着力提高审美眼光。一部作品的审美层次,最终决定着它的艺术价值。人类的社会生活固然纷繁复杂,既有平和恬静、幸福欢乐,也有矛盾冲突、苦难死亡,但就整体而言,这其实是一部人类艰难前行的壮丽史诗。一个作者,应当具备诗人的眼光、敏感和情怀,去感受,去发现,去捕捉,把蕴含于生活场景和人性百态中的审美价值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细腻醇厚,而非粗糙浮浅的艺术享受。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苏轼作家
作家谈写作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从善如流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我和我的“作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