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二次崛起的运营心法
2017-09-18曹增辉
曹增辉
新浪在2009年推出微博。公司在内部组建团队,我开始负责微博运营,在这之前,我在新浪做了7年的编辑。一开始,我们做微博运营,除了产品以外的工作,都是叫做运营,甚至连产品也是为了解决运营的需求。
2013年,新浪微博遇到了瓶颈,我们遭遇了重大危机。很多人认为新浪微博挺不过来了。但是看看现在新浪微博的数据:
第一,每天的活跃用户是1.54亿人;第二,每个月的活跃用户是3. 4亿人;第三,2016年总营收6.5亿美元,年同比增长超过70%。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都会惊叹:“微博还没有完蛋?为什么还有人在用?是什么人在用?”
经历了2013年,新浪微博有了一次彻底的重生。今天的微博,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微博,用户结构有了本质的变化:
第一,用户年轻化。16岁到25岁的用户(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大学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占了微博用户的70%,是最核心的人群。2013年前的老用户基本被稀释掉。
第二,用户地域下沉。原来微博用户以一二线城市用户为主,而今天三四线,甚至五线城市的用户占到月活用户的50%以上。
我们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微博,运营战略的调整起到了關键的作用。
心法一红利期是魔鬼,坚守定位
在微博出来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是基于PC端产生的。微信没有出来之前,QQ也是基于PC端的。当时那些互联网产品的产品设计、思维方式、主消费形态,都是围绕PC端来做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微博的用户把所有手机端的需求都放到了这个产品上。比如与朋友的交流与互动,当时微博的私信也很强。所以,用户公开的交流以及私人的沟通需求,微博都可以满足。
但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定位。
微信推出后,用户把大量的社交、通讯、互动的诉求,非常快递地转移了过去。微博开始进入发展的平缓期。
每一个互联网产品都会碰到这个阶段:当你有一个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时,外界都认为这个产品很厉害,什么都能干。
现在大家都在提红利期。但红利期就是一个恶魔。所有人都认为,红利期过了,就什么都干不了了。但真正的问题是,平台的快速成长期过后,你要做什么。
微博就是在这阶段看清了自己的产品定位:社交媒体。我们只做社交媒体,不做社交通讯。
好好思考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接下来坚持和定位非常重要——如果一直在徘徊,时间窗口就过去了。
心法二快速垄断顶部用户
对内容生产者的运营,其实是微博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将内容生产者分了三层:顶部、中部、尾部。
你如何构建顶部用户的核心空间,决定了一个平台的竞争力。新浪微博的顶部人群是明星、名人。其特征就是启动流量非常大。
微博刚刚启动时,做的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拉客,也就是占领市场。这在新浪早期的时候起到了核心作用。
我们花了半年的时间对顶部用户进行了垄断性的快速规模化覆盖。对社交性产品的冷启动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其他竞品的推出都将面临巨大的壁垒:用户的迁移成本很高。
但我们经常会被顶部迷惑,认为把顶部做完了,用户留存、活跃度也就没问题了。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户留下来使用你的产品往往不是因为顶部。
用户在使用你产品的时候,往往不只一个点。比如,除了明星,他还会关注几个动漫界的Coser(角色扮演),几个游戏主播等。一个产品有没有机会度过高速发展期后的瓶颈阶段,发力成为一个高黏度的产品,其核心在中间层。
2013年遭遇瓶颈后,微博开始进行用户的下沉运营,开启了微博垂直化的开端。这一步决策“拯救”了微博。
心法三扶持中部流量,激活网红潜力
在2013年前,微博阅读量排名靠前的领域只有明星、媒体、社会时政。中小微博主为微博贡献了大量的内容,却没有形成品牌。
因此,我们做的很大一项工作就是调整我们的运营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中小微博主的成长,让微博不再是大微博主独大的平台。
也是在这个契机下,网红现象产生了。
到目前为止,微博共有55个垂直领域,如动漫、摄影、搞笑、美食、萌宠、游戏、时尚、美妆、舞蹈等。在网红方面,微博只成功开发了服装和美妆两个领域。
很多人对网红没有概念,认为还是过去芙蓉姐姐这类博出位者。但现在的网红概念,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
网红具备两个特征:
第一,自带精准的人群流量。为什么网红可以和阿里的电商平台有这么强的互补和对接?原因很简单,流量是值钱的,是需要花钱去获取的。
第二,可在线上实现大规模变现,且可持续。新浪排在Top10的网红,尤其是时装类,年交易量都在10亿元以上。在双十一期间,阿里服装销量的Top10,微博网红店占了7席。
网红是一个生态,且刚刚开始。这55个垂直领域中还有大量的领域可以开发出网红生态。比如我们今年做育儿领域,好多育儿的大微博主做完了以后,通过卖一些育儿产品,也能获得持续收入。这里面仍然有巨大的挖掘和成长机会。
基于用户下沉的运营,新浪的阅读结构以及用户构成也发生了改变。目前,微博阅读数过百亿的领域超过20个,用户关注的领域更加广泛了。
微博成为了一款“兴趣社交”的产品,基于用户兴趣去建立社交、消费以及互动的习惯。这种形态会持续产生非常强的爆发力,且与通讯关系为主的微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类。endprint
心法四调整规则,垂直化运营
2014年,微博开始规模化地做垂直化的时候,也进入过误区:每个垂直领域有它的专业性和不同的生态,我们却用自己的运营团队做。今天干动漫,明天干旅游,后天干美食。我发现,真干不过来。
后来我们找到了一套模式。
第一,我们自己先运营两三个垂直领域,去找到运营方法——用一个大号去驱动一个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在所有的垂直领域都做大号。事实上,不仅微博如此,所有的流量节点都是跟随大号的。
很多广告商签代言人只是“革命性”地付一笔钱拍个广告就完事了。
每个大V都有自己的流量。你需要什么样的流量,你的用户结构和这个流量是否匹配,这都需要考量。OPPO为什么做得比较成功,他们请代言人拍的不是广告片,而是各种场景的MV或者微电影。
这是一种养成计划。要把大号的粉丝,变成你的粉丝。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垂直领域的大号只有两三万人。但是你无法想象,5倍、10倍的头部用户成长会给这个平台带来什么样的爆发力和生命周期。
第二,垂直开放团队。
做了四五年,微博现在的运营团队只有10个人。而这10个人,外围却驱动了400到500人的合作方团队。
我们在每一个垂直领域挑选了一个对行业有深刻理解、有资源的团队,与其合作。我们会把我们所掌握的运营方法,加持到每一个垂直开放的团队中去。由他们在该领域制定规则、统一方向和目标,提供工具(比如微博认证)。
这种操作模式受启发于现在大火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也就是内容制造商模式。
MCN其实最早就是YouTube里面的一种机构化的角色。像微博账号一样,YouTube有几千万个频道。因此,催生了一些公司去服务这些频道。前几年,一些Top的MCN公司,每一家都在服务几万个频道。
2015年,微博做视频的时候,执行了MCN计划,沿着垂直领域进一步开放。我们立了一条规矩——微博不再自己联系大V。所有的拓展、运营全部交给合作机构。
所以,在開放体系里面,微博现在越来越多的头部用户,是由大量的机构运营的。仅垂直领域视频在目前就有1 000多家合作公司,在一起建设这个平台。
第三,守住基础,发挥合作团队优势。
如果你是在做一个垂直开放的管理结构,一定要明确,你做的工作可能很基础。微博这个十多个人的运营团队,总有人跟我抱怨:“天天为别人做基础工作,没有成就感,这玩意儿有意思吗?”
也因为没有成就感,我们的团队流动也如流水。这个团队的稳定性和流失率和助理这个职位是一样的——老子要冲下去自己干活,我做完也会成功。
但在一个平台中,反而是制定规则和基础体系是最核心的。
你要耐得住寂寞,就是不能自己单干,即使你知道自己上去绝对比你的合作伙伴做得好。
你要把你的运营方法教给他们,让他们学会。并在他学会的前提下,去发挥其资源、专业影响力的优势。
在一个平台运营里面,担当这种基础规则建设的人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不要自己做,该让别人做的时候一定要大胆地放出去。
你不放的话,你就是瓶颈。
我们在考虑商业生态的时候,其实是和我们的产品机制、运营、商业的思考等关联到一起的。
作为一个运营产品的人,你要放到大池子里面去思考问题。你现在制定策略、运营的时候,要往后看个两三年,看到终局。这带来的结果将会完全不一样。
因为如果你不看的话,有可能前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坑,你看似顺其自然地跳了下去,然后你就完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