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而复得重焕生机
——峨眉拟单性木兰的拯救保护

2017-09-18余道平李策宏

绿色天府 2017年9期
关键词:雄花峨眉峨眉山

○文 / 余道平 图/李策宏

失而复得重焕生机
——峨眉拟单性木兰的拯救保护

○文 / 余道平 图/李策宏

在峨眉山海拔约1200-1500米的区域,生长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物种——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拟单性木兰是一种常绿乔木,成树可以高达25米,胸径40厘米,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也是一种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这种木兰开花时,花朵为乳白色,和普通木兰花形差别不大,但在野外自然环境中却极为稀少,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发现与再发现

到目前为止,该物种在野外仅发现了74株,中国老一辈的植物学家郑万钧先生于1940年在四川峨眉山首次发现其雄花标本。之后,却神秘地销声匿迹达40年之久,曾一度被怀疑已经在野外灭绝。直到1987年5月,时任四川省峨眉中药学校校长的邬家林老师与该校的吴光第老师、闵伯清和当时在峨眉山林管所工作的彭启新共4人对该种进行了实地考察,在途经九老洞至洪椿坪一线,海拔约1200米地段的悬岩畔发现一株,后又在周边找到了8棵相同植株,其中还有3棵雄株正值花期,当年采集的雄花标本保存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标本馆。

当时在峨眉山生物站工作的庄平在得知该种再发现的消息后,迫不及待地和同事刘仁英、吴葒、李策宏对该种开展进一步的野外考察,不仅再次采到了它的雄花标本,还在一处悬崖边首次发现了1株雌性个体。同时还对海拔1100-1300米范围进行了峨眉拟单性木兰分布和生境状况的调查。同年9月,又采到果期标本。

此后,峨眉拟单性木兰先后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被《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确定为急需拯救保护的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

野外引种培育

为了拯救保护峨眉拟单性木兰,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峨眉山生物站的科技人员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为了取得种子,用来培育树苗,他们曾每年爬上百米高的悬崖采集种子。由于两性花植株都长在悬崖峭壁之上,再加上木兰树本身的高度,种子的采集十分危险。需要利用绳索,爬上垂直高度约百米的峭壁,采集种子回来育苗。

最惊险的一次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工程师李策宏当时正在悬崖上拍花和采集花粉,这种“危险作业”直到2010年才逐渐减少,这得益于前代科学家数十年的努力。科技人员从1989年开始对该物种进行了迁地保护,并成功繁育其子一代实生苗60余株。经过近20余年的培育,目前已有20株陆续开花,为拯救该物种奠定了基础。

濒危机制研究

峨眉拟单性木兰为雄花两性花异株,这种性系统在有花植物中极为少见。科技人员对其花粉活力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两性花中的雄性不育,只能从雄花上采集花粉进行异花授粉以获得种子。而在野外环境中雄株远远多于两性花株,这种“男多女少”现象极不利于种群的繁衍与稳定。在已发现的74株中,仅有4株为两性花,具备“孕育”种子的能力。再加上其雌雄株的开花存在时间差,即每年5月花期,雄花总是要比两性花早开5-7天,两性花开花的时候,雄花已经快开败了,这就导致自然条件下的授粉难上加难。

经过人工授粉的峨眉拟单性木兰果实

嫁接繁殖

4株两性花的峨眉拟单性木兰全部生长在悬崖岩石上,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好不容易结出的种子,要萌发成为树苗极为有限。由于在自然条件下传粉困难、结实率低,导致该物种天然更新非常困难。

人工繁殖技术

为了提高其结实率,近年来在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资助下,2013年,峨眉山生物站资源圃搭建了两组高20米的钢架,并邀请到三峡大学的陈发菊教授进行人工授粉技术指导,之后连续4年对其进行人工授粉。5年来40个夜晚的守候和坚持,终于丰收了上千粒的饱满种子。但却面临着另一个问题——种子难于萌发,为此,需要对收集到的种子做及时处理,为了不损伤这来之不易的种子,需要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粒种子彻底清洗干净后再进行贮藏处理,经过3年的摸索,解决了种子难于萌发的问题,并成功获得实生苗750株。

由于播种繁殖受限于种子数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生物站在2014年开始对其嫁接繁殖技术进行攻关,连续4年共嫁接上千个枝条,在精心的养护下,目前获得嫁接苗650株,加上实生苗共获得峨眉拟单性木兰苗木约1400株,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成功解决了峨眉拟单性木兰自然条件下传粉难、种子萌发难与成苗难三大技术难关。

野外回归栽苗

野外回归及迁地保护

为了扩大野外种群数量,2016-2017连续两年,科技人员在峨眉山海拔1500米的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把培育的330株峨眉拟单性木兰树苗放归野外,其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为了扩大其种植范围,今年3月21日,50株峨眉拟单性木兰幼苗落户于成都植物园,4月11日,30株落户于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该物种的拯救保护工作不仅得到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林业厅及当地林业部门的关注和支持,还得到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的大力支持。2015年9月,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中国项目办公室主任文香英女士前往峨眉山对该种进行了野外考察,并立项资助。2016年4月,BGCI在峨眉山生物站启动了该物种的野外回归工作。

2017年2月12日,围绕峨眉拟单性木兰拍摄的《圣花奇缘》高清纪录片,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该部纪录片以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对于濒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的重新发现、探究与拯救之旅为主线,并走进峨眉山生物站科研基地,深入探索中国科研人员增加峨眉拟单性木兰种群数量的成功故事。2017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13频道的朝闻天下节目报道了该种的回归工作;2017年5月26日,人民日报也报道了拯救该物种的工作;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以及相关网站也纷纷报道了峨眉拟单性木兰的拯救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责任编辑:卢俐帆

2008年5月12日,峨眉山生物站科研人员在对野外悬崖边的峨眉拟单性木兰进行花期标本采集

猜你喜欢

雄花峨眉峨眉山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楚雄花事(组诗)
峨眉武术传承人王超的坚守
峨眉山下
黄瓜雌性系NW-6诱雄技术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韵)
峨眉上翠氛
勇登峨眉山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
峨眉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