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卧龙野外科研保护成效显著

2017-09-18龙婷婷何晓安

绿色天府 2017年9期
关键词:卧龙雪豹栖息地

○文 / 龙婷婷 图/何晓安

卧龙野外科研保护成效显著

○文 / 龙婷婷 图/何晓安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54年来,保护区致力于生态保护、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种群研究、社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保护之路,以保护生态优先,科研保护为指导,建立了全民参与保护的格局,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生态保护与民生经济统筹发展积累了可推广的经验,也为即将试点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提供了有益参考。野外科研作为卧龙科研保护的基础,是未来特区、保护区管理与发展的科学规划支撑,是卧龙保护事业的工作重点。

独特的生态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邛崃山脉东南缘,地形地貌奇特,垂直带谱十分明显,20万公顷的保护面积中,原始森林达5.4万公顷,拥有保存完好的以大熊猫为代表的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和以雪豹为代表的高山生态系统,距离成都市约100km,是距离千万级人口大都市最近的双旗舰物种保护区。

卧龙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急速过渡地

高山朝霞带,是连接我国野生生物东西、南北的“交换走廊”,区内海拔高差5000多米,横跨6个生物立体气候垂直带,水源涵养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区内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有高等动物约450种,昆虫约1700种,植物近4000种,其中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珙桐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81种,是世界古老生物物种保存最多最好的地区之一,是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复杂的生境条件,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卧龙成为进行生物资源、森林生态、自然生态等多学科研究的理想之地。

雪豹 (红外相机自动拍摄)

岩羊

绿尾虹雉

卧龙拥有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以熊猫王国闻名世界。竹类资源丰富,面积近9万亩的冷箭竹、拐棍竹等大熊猫主食竹,为大熊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植被垂直带谱的明显变化和海拔的大跨度,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迁徙条件。根据最新DNA鉴定结果,卧龙野生大熊猫数量近150只,是大熊猫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卧龙是中国67个大熊猫保护区中建立最早、面积最大、保护科研成果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是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被誉为“熊猫王国”。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核心——邛崃山系,卧龙雪豹分布在邛崃山系的核心区域,与其他雪豹栖息地间隔很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特殊种群,又是离大都市最近的濒危物种,多种特殊性使卧龙的雪豹极具研究价值。

保护区于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6年被列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保护区辖2个镇6个行政村4600多农业人口,藏羌等少数民族占85%以上。保护区与成立于1983年的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延续至今,保护区努力探求保护生态与发展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在生态保护、野外科研、社区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现了区内连续43年无森林火灾,森林覆盖率57.6%,植被覆盖率超过98%,高山生态系统稳定性良好,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进一步扩大。

雄厚的科研实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卧龙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最早围绕拯救、保护大熊猫展开,建立了全世界唯一落户在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研究基地,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保护区利用野外科研不断探索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通过野外监测、投食,并辅以红外相机、红外摄像等手段长期在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推动保护自然资源、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普及科学知识等保护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以科研成果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保护措施,对人为活动进行严格控制,提高保护效果,为保护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高山秋景

近40年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成功攻克了大熊猫科研领域“配种难、受孕难、存活难”三大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建立了世界上数量最多、遗传结构最合理、最具活力的圈养大熊猫种群,开创了大熊猫从圈养向野化放归的新阶段。经数据比对分析,监测区域内野生大熊猫生存情况良好,其他野生动物种群有所扩大,高山生态系统稳定性良好。

卧龙开展了大熊猫嗅味标记和嗅味树调查,辅以红外相机、红外摄像机,获得珍贵影像,掌握到卧龙春季大熊猫发情交配重要场所,对大熊猫关键栖息地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开展了卧龙野生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及科研结构研究,把收集到的野生大熊猫新鲜粪便、毛发,运用DNA技术分析,对野生大熊猫个体建档研究,及时掌握了辖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动态,对种群遗传结构评估和野化放归个体的选择提供参考;完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中低山养殖牲畜对大熊猫生境影响的调查、评估与日本落叶松调查研究及清除试点项目等。

2009年1月,卧龙启动了雪豹监测研究项目,当月红外相机两次在同一点位拍摄到雪豹,这是邛崃山脉首次拍到野生雪豹实体照,刷新了雪豹分布区东南边缘地带的记录。随着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的提升,布设密度的加大,雪豹近期频繁现身,银厂沟、魏家沟、梯子沟和正河钱梁区域被红外相机分别持续记录到雪豹及其幼崽,证实雪豹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生存状况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这是大熊猫伞保护效应下,保护区54年来坚持不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效。

雪豹项目开展8年来的勘测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雪豹分布于卧龙高原地区,经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中活动,海拔4400米以上的无人区,雪豹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面积达438平方公里。保护区现已建立重要雪豹观测点3个,经长期监测获得了大量有关雪豹的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对其活动规律和生境选择已有初步研究,并公开发表了雪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雪豹及其同域野生动物以及高山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全面了解雪豹的生态习性及其栖息地评价。

卧龙建立了多个野外生态观测站,展开了包括红外相机系统调查、大型兽类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大中型食草类动物生态学、野生川金丝猴生态学等等项目,拍摄到包括大熊猫、雪豹在内的大型野生兽类31种,雉类12种。获得了大量羚牛、斑羚、水鹿、毛冠鹿等野生动物舔食盐井的珍贵影像,为分析羚牛等野生食草类动物对盐井的利用规律,建立起系统的大型兽类监测网络与平台,被国家环保部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兽类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监测研究样板推广示范项目。

野外巡护

信息化的宣传和管理推动保护事业持续进步

在中央财政和香港、广东支持下,依托灾后重建项目,搭建了“数字卧龙”信息化网络管理指挥平台,10个机房完成数据的存储和备份;8个语音塔建设结合100部手持对讲机,应用于巡护人员语音通信,保护区应急指挥通信;36个监控点位分别具备野生动物监测、社区监测、野外保护监测,森林防火监测等功能;28个WIFI热点为保护人员和过往游客服务;3个数字电台为大熊猫的野化培训提供数据跟踪传输功能。整体实现了保护区各区域的物联。另配备GPS、监控、红外照相摄像机等辅助设备,让野外数据采集方式的信息化,为珍贵的野外数据的存储、利用和分析提供了平台。通过红外相机和36个野外摄像头长期监测发现保护区存在丰富的食物网和完整的食物链,这充分说明卧龙的生态环境是非常稳定的。“数字卧龙”系统在科研方面的重要功能是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服务,主要体现在野外大熊猫监测、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为公众教育开展提供平台。因此,保护区成为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基地”。

耿达潮州新村之张家大地

野外巡护

由于保护区具有生物地理的典型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稀有性、大自然的美观性,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实习生和中外科学夏令营、大熊猫访问团、国内外专家考察团等,国家和四川省也将保护区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广,着力推进科普教育和大熊猫文化宣传,成为我国对外的重要窗口之一。科普场馆建设辐射到都江堰、雅安、汶川,有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科普教育团队和由国内外志愿者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先后出版编印了《绿野的守望》等数十种科普宣传读物,联合摄制了《我们诞生在中国》等十余部科普教育电视电影宣传片。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建立了熊猫频道,24小时网络直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情况,极大提升了科普效果和传播广度。

野外收集的雪豹影像资料,通过筛选向社会发布,获得极大的关注度。近期,主动策划的两次新闻宣传,邀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等媒体发布,引来了人民网、环球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多家的署名转载,其中一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仅作为首发的新华社,单次转载媒体达102家,点击量超百万;四川日报微博客户端浏览量超百万,转载评论近千次,点赞2500多次,受到网友的热捧。

猜你喜欢

卧龙雪豹栖息地
安徽卧龙泵阀股份有限公司
有只雪豹叫迷糊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雪豹”飞驰撼大地
雪豹这只猫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卧龙潭传奇
岔海挠边春捺钵——从卧龙湖周边几座辽城遗址谈起
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