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读犯罪心理侧写
2017-09-18法人WY
文 《法人》特约撰稿 WY
不要误读犯罪心理侧写
文 《法人》特约撰稿 WY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每个人都会对“恶”抱有好奇之心,而同时每个人内心深处也都有潜在的“罪恶”倾向。米开朗琪罗壁画《逐出伊甸园》描述了人最早的“原罪”。在电影《烈日灼心》中,段奕宏饰演的警察认为“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结合的生物”。其实这句话阐述得颇为恰当:法律和道德的存在就是为了束缚人的“兽性”而存在,而生存在文明社会的我们,已经基本驯化了“残暴”的本质,只显露理性和光明的部分。
但试问,又有谁不会对原力的黑暗面产生好奇呢?今天我们要聊的并不是《星球大战》,而是已经上映的犯罪题材电影——《心理罪》。
《心理罪》中的犯罪心理侧写
这部电影由同名系列小说中《心理罪:画像》中的“血之魅”章节改编。原著作者雷米撰写的这部系列作品集悬疑、惊悚以及推理元素于一身,能够在目前不温不火的国内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其最吸引人的看点就是通过揭示恶劣刑事案件中罪犯们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模式来冲击读者的内心。这种独特的叙述手段恰恰满足了我们对人潜在“黑暗面”的好奇,并填补了该类型作品中的空白。
当然,《心理罪》系列绝不是仅仅依靠“猎奇”来吸引眼球。在本格推理日益式微,以东野圭吾等出色的“社会派”推理作家崛起的时代下,雷米不仅吸收了本格派中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自己专业的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知识融合于故事中,同时以严谨的情节为读者剖析犯罪者的内心世界。
难能可贵的是,在雷米的笔触下总会流露出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这在某种角度来说更贴近“社会派”的味道——对“人本”的关注,也使得这部作品更有人情味儿。例如男主角方木的人物设定:有着超人一等的智商资质,却也被心结困扰,因罪恶而恐惧。和很多同类型作品中“正义使者”的主角不同,他更普通、更软弱、更容易感情用事,这种性格反倒拉近了他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作为推理界的宠儿,《心理罪》系列的影视化也早已不是第一次。系列小说被翻拍了两季网络剧,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此次首度亮相大银幕,和原著小说相比有不小的改动。李易峰饰演的方木和廖凡饰演的邰伟在人物刻画上做了部分调整,但在案件设计和犯罪心理分析方面基本还原了原著的叙述特点,并把犯罪心理画像学通过剧情进行更“通俗化”的展现,便于普通观众理解。
熟悉系列小说的读者们想必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犯罪侧写”这些名词不会感到陌生,《心理罪》系列小说之所以在推理作品中特立独行,这种标志性的犯罪分析模式是它的“招牌武器”。很多读者在阅读小说《心理罪》时,似乎看到了电影《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的影子——片中女主角朱迪·福斯特饰演的联邦调查局探员运用“心理画像技术”将隐藏的变态杀手从茫茫人海中找出的方法,与《心理罪》方木的探案逻辑如出一辙。
犯罪心理侧写的起源和发展
《心理罪》小说的原著作者,同时也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教师雷米认为,犯罪心理学是一门能够“参透人心”的神秘学科。“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点等进行分析,并总结描述出人物形象及活动特征,其中涉及了刑事侦查、法医鉴定、心理分析和文化人类学等,是一门用于侦破系列案件的综合科学。”雷米坦言,最初只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而已,但后来发现它也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心理罪》的独特风格就此孕育而生。
想深入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门道,从影视作品中学习绝不是最佳选择,电影《心理罪》就有着不少夸张的成分。例如,李易峰饰演的方木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主犯的外貌形象推测之准确,着实超过了现实中犯罪侧写实用情况。同时,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犯罪侧写的细节依据在电影中也没有完全展现。相比影视作品而言,现实中的犯罪心理调查是基于大量的线索和数据,以及前人的经验完成的。
犯罪侧写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早期甚至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审判异教徒时使用的系列手册。这些文字内容可以说是犯罪心理画像在历史中留下的最早读物之一。彼时教会成员为了抹杀“邪恶巫师”的存在,寻找到了一种识别该类“罪犯”的方式,这种方法后期被滥用,其中不乏一些含糊的、缺乏根据的臆断,也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因误判而被行刑致死。
历史总是如此讽刺,早期的犯罪心理学被滥用于“恶行”,寻找正义、公理的方式也成了害人的利器。犯罪侧写真正在国外开始被广泛运用,还要归功于一位名叫杰克·科斯奇的联邦调查局侦查人员创立的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BSU)。后来在哈沃德·特登和帕特·穆乐尼的改良下,综合了刑事科学、刑事医学死亡调查和精神病学等跨学科知识中的犯罪心理画像调查理念,由此成为FBI早期在该方面的奠基思想。
虽然这两位行业中的大前辈从未真正领导过BSU,但他们对该学科的实际应用却使得这种调查手段声名远播,很快美国各个警察局的同类部门都被要求学习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心理画像并非是FBI的“发明”,它汇集了各种不同刑侦学科成果及数据分析。因此追寻其发展历程可能和这门学科本身一样复杂。
犯罪心理侧写的多种理论
在历届联邦调查局BSU的领导者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90年正式出任BSU科长的约翰·道格拉斯,这位侧写大师有着“现代福尔摩斯”之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整个FBI的犯罪心理画像工作全都是由他一人完成。
在道格拉斯从FBI离职后撰写的专业书籍《心理神探》中,记载了他多年从事重大刑事案件调查的经历,其中包括著名的“艾德·盖恩连环杀人案”。这起案件当时因犯案手法之残忍而震惊了全美。此后多次被电影编剧们借鉴在作品当中,例如希区·柯克《惊魂记》中杀母的男主以及《沉默的羔羊》中剥人皮的“野牛比尔”,都有着艾德·盖恩的影子。
约翰作为侧写专家使用的心理画像方式,可以说是目前最主流的、应用最广泛的刑侦方式之一,也被称为BEA profiling(行为证据分析)。而在《心理罪》中,方木也多次采用了此种侧写方式在犯罪现场来完成各种精彩的分析。
除了以上的侧写理论外,在刑侦人员多年的实践操作和研发中,针对不同类型案件的多种犯罪心理画像方式如今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的刑事案件侦破中。而在实际操作中,刑侦工作者通常会结合多种侧写方式来辅助调查。
但如道格拉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的——“记住,侧写工作永远是用来辅助搜查的,但作为侧写师我们不会真的深入前线当中。因此我深知,最艰难的还是那些每天面临危险的警察。”
在中国的犯罪类型片中,《心理罪》带来的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整部电影虽然仍有不少地方在专业运用方面有待提升,但在《白日焰火》《烈日灼心》等以犯罪心理描写为故事主线的优质电影出现之后,无论是电影工作者还是刑事犯罪领域的专家都期待看到更多风格迥异的系列国产犯罪类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