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央行内审工作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7-09-16杨彬荃
杨彬荃
摘要:内审工作如何发挥综合监督职责,更好地服务央行治理和风险控制,当前内审工作应当关注的风险领域有报告失真、内控失效、整改流产和外部审计等四大风险,内审工作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人员素质偏低、内审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梗阻、基础工作弱化等四大困难,推进基层央行内审工作持续发展主要有四大对策: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提升内审工作地位;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内审工作能力;三是健全评价考核,提升内审工作意识;四是夯实基硇工作,提升内审工作质量。
关键词: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内审作为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和保障基层央行有效履职发挥了重要作用。内审工作如何应对新挑战新变化,有效发挥综合监督职能,以更好地服务央行治理和风险控制,需要我们认真去认识、去思考。因此,全面分析当前内审工作应当关注的风险领域和主要困难,积极研究推进基层央行内审工作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1当前内审工作应当特别关注的风险领域
1.1报告失真的风险。审计组经过细致的现场审计后,形成了审计工作底稿和内审事实确认书,并据此撰写审计报告初稿报行领导审核。审计报告经过层层审核筛选,一些性质严重的问题被删除或降低程度,最后保留下来的基本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常规性问题,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锐减,审计报告往往成了一份无病呻吟的业务报告,审计发现的有意义的问题被雪藏,其真实性大打折扣。以某中支预算管理专项审计报告为例,最初的审计报告里有各类问题42个,经领导第一次授意修改后,第二稿问题就变成了25个,修改定稿后再报领导审核,又被大刀阔斧地砍去9个,最后上报的审计报告只保留了16个问题。
1.2内控失效的风险。事实上,基层央行内控基本上呈现主动性失效的情形,主要体现在内控制度上,没有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或者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最大风险主体主要集中在领导班子人员,领导班子为完成上级行的工作任务或财务指标,只好采取变通或者打擦边球的方式,年年将工作重心放到重点亮点工作展评和财务预算指标的完成上,往往为了重点亮点工作或完成财务指标而弄虚作假,有些不得不违反内部控制制度。如某中支预算管理审计项目,一把手授权分管财务工作的行领导对审计报告审核把关,作为财务工作的分管行领导,自然希望审计发现的问题越少越好,于是问题就被动地从25个减少至16个,缩水比较严重。
1.3整改流产的风险。因报告失真和内控失效的情形,使审计要求整改的問题变少变得无足轻重,一些不能整改或不好整改的问题被忽略,整改的效果就是以报告对付报告,实际整改措施没有落实,基本呈现整改流产的现象,久而久之,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爱理不理,麻木不仁,整改的积极陛、主动性自动消失,导致以前审计发现的问题依然故态复萌,内审工作陷入了“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怪圈。据某中支后续审计情况反映,原审计项目发现问题32个,但经后续审计发现各类问题45个,是原审计项目发现问题的1.4倍,通过问题两相比对,说明被审计对象对问题的整改不但没有举一反三,而且是旧病复发,新病普发。
1.4外部审计的风险。从外部监督体制来看,相对内部审计而言,目前对基层央行最有直接威摄力的当数审计机关与财专办,然而这两个机构受制于资源限制,审计监督面难以有效覆盖基层央行,内审机构年年喊‘狼来了”,但喊的次数一多,基层央行也就麻木了,外部监督的缺位,直接造成内审权威的下降与功能弱化。事实上,通过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成因分析,大部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面临外部审计的风险,如果外部审计机构一旦进驻,基层央行的许多问题将会暴露无遗,有些问题可能还会牵涉到法律、党纪或行政处分等,这也是基层央行必须面临并加以防范的风险之一。
2当前内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2.1管理体制梗阻。目前,基层行不少内审机构被降格或兼并或撤销,内审资源被变相挤占或减少,加上领导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随意删除问题或隐瞒问题上报,形成了内审监督“堰塞湖”,阻碍了内审作用的发挥。而且,在人民银行总行的制度设计上,没有将内审发现问题或者整改不到位的问题纳入绩效考核,随着武汉分行《内审成果运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下发,部分单位已经制定下发了整改责任追究制度,但大部分单位只是纸上谈兵,尚未真正落实到位,落实效果也尚需时间观察。
2.2人员素质偏低。随着上级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交办的任务越来越多,审计任务重而人员少、素质低的矛盾更加突出,专业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目前,内审人员熟悉单项业务的较多,具有综合业务素质的较少;熟悉传统会计业务的较多,掌握新业务新技术的较少,复合型人才缺乏,这与内审工作要求相比存有较大差距,导致内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能准确掌握和运用内审依据、审计信息化技术,有针对性、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不能有效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内审工作的效果。
2.3内审意识不强。从整改报告反馈的情况来看,审计对象均报告全部整改到位,但实际通过后续审计发现审计对象上报整改情况玩文字游戏,忽悠审计部门,虚假报告。从后续审计新发现的问题来看,审计新发现的问题是原审计发现问题的1.4倍,说明审计对象对原审计项目整改不但没有举一反三,而且出现重复违反。究其根源都是内审意识不强的思想在作祟,导致审计发现问题前仆后继与组织治理不完善,整改不到位不彻底,部分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被动走过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4基础工作弱化。从管理层来看,出于经济人博弈,无论是主观意识,还是客观行为,重考核指标,轻基础工作。从“两学一做”来看,学做存在脱节现象,共产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在具体业务工作中体现不明显,重上级态度,轻履职绩效。从培训考试来看,围绕预算定培训,盯着考核搞考试,虚拟办培训,代考寻常事,重形式,轻实效,难以起到有效提升基础业务水平的目的。从业务指导来看,上级业务部门缺少对基础薄弱的部门、岗位实施精准扶贫举措,缺少对内审发现问题举一反三的条条整改指导意见。endprint
3推进内审工作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及破解途径
3.1完善管理体制,提升内审工作地位。目前,应破除体制机制、内审资源和审计方式的限制,进一步提升内审工作地位和同级监督效果。一要完善绩效考核。对基层行绩效考核区分为三类:先进、达标、不合格,明确基础履职工作合格即达标,先进只在基础工作得分前四名中产生,重点亮点创新工作只作为先进区别的加分标准,不作为基层行合格达标的评价指标,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明确基础工作的考核标准,适时扣分适时通知适时督改。二要恢复内审功能。要适应新常态,顺应加强审计大势,恢复内审机构。要清理内审机制堰塞湖,建立落实内审成果运用纳入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内审问题反馈绿色通道,建立并落实本级内审发现问题上报免责、瞒报追责制度。三要填补监督缺失。要加大上级对下级的审计频度,重点锁定钱权物,利用交叉审计,增强内审的吓阻威慑,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异常情况高频出现,弥补外部监督暂缺出现的麻木不仁心态。
3.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内审工作能力。内审人员通过掌握现代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不断更新和改善业务知识结构,研究和探索利用计算机加强审计的途径,切实提高自身综合业务素质,以适应内审检查和业务更新、变化的需要,实现内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充实内审队伍。单位领导要将业务能力强、素质好、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部门,鼓励和支持内审人员参加CPA、CIA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二是加强内审培训。针对内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脱产集中学习或以会代训、以审代训、以老带新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内审理论与实务操作培训,积极融入地方内部审计协会,充分利用协会在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人才培训和后续教育中的优势,学习与借鉴先进审计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技能。三是增强责任意识。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状态,公正、无偏见地执行审计活动和评价审计结果,对审计事项的判断不屈从于他人的意愿,对审计结果不作重大的质量妥协。
3.3健全评价考核,提升内审工作意识。一是实施服务对象评价制度。原则上,内审定位,为谁服务,对谁负责,由谁评价,听谁指挥,对内审工作和内审人员实行‘‘一把手负责考核评价机制,消除内审人员开展同级监督的思想顾虑。二是完善责任清单制度,要坚持‘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原则,区分负责、分管、主管、经办,建立层级内部控制责任清单,区分制度规程、岗位设置、权限管理和督查督办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制约机制,严守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三是建立健全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内审部门负责问题整改情况综合汇总分析,追踪问题整改,提出整改建议;人事部门对支行绩效考核应设定考核指标,负责纳入干部管理、年度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及职称晋级等内容;纪委监察室负责纳入廉政建设纪检监督考核内容;上级行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纳入对应业务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以整改责任追究促进审计成果作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绩效考核、纪检监察等重要依据,以此促进各级内审意识的提高。
3.4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內审工作质量。基础工作是人民银行履职的根基,牵挂着基层央行的事权、安全与人责,承载着央行的公信、声誉与形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任何创新、重点与亮点工作都离不开基础工作的安全运行前提。后续审计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基层央行不同程度存在,遵照各项履职业务标准,全面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核查缺陷,堵塞漏洞,时不我待。管理层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学会弹钢琴,盯钱盯人盯基础应当统筹兼顾。要彻底解决“两学一做”中只学不做、重学轻做、学做脱节问题,要看住管理层、先进骨干等关键少数,要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清除培训考试的形式主义,要倡导现场培训,考核为主,考试为辅,围绕提升履职水平实效,举行灵活多样的业务集训。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审计发现问题的指引作用,以问题为导向,编制精准的业务指南,开展有效的业务指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