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三千年
2017-09-16吴越
吴越
《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师道传统,在经历了近代一百余年的革新后,似乎在当下又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在回归传统和走向未来的共同作用下,一代人以及数代人不断摸索教育的未来方向,使得我们的民族不断重塑自我,走向新的巅峰。
每一个为师者都是新的孔子
人类,除了作为身体的人的代代传承,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事了。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也并非独立成才,其学养也有广泛的传承。老师的老师,必然也有自己的老师。仓颉造字,这里的仓颉并非特指,而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统称,以仓颉为代表的先人们共同创造了我们的文字,文字的传承也可看作是教育的不断延续。
尊儒塑造了侠义的“师道”,韩愈的《师说》被作为古典师道的典范,为古代社会树立了一个规范的师徒体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变化中不断丰富自己,孔子做出了表率,是故后世以孔子为楷模,学习孔子的言论,更学习其行为。
孔子的面孔,经过神话,数千年高高在上,以至于后来成为被打倒的对象。其实,真实的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喜怒哀乐常形于色,这样的面孔,才是老师应该有的。孔子,这个被“利用”了两千余年的先秦古人,还要继续被“利用”下去,他的面孔,也会越来越清晰,他的思想也會越来越饱满,甚至他会成为一个现代人,用现代的思维,把《论语》里那些理论继续向世人阐释。
古代倡导知行合一。1508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家学和师学融为一体,被誉为“家训之祖”的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言传身教也被人所敬仰。1917年春天,济南青龙桥外解放桥南还是一片荒地。七位教师相中了这块地,来此居住,定村落名为“七家村”。后来,就连教育家王祝晨也来此居住。
七家村每户人家的大门上不约而同地贴着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教师们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各个家庭,引导孩子们健康向上,很快使整个村子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大人见了面谈的多是教育动态、教学疑难,孩子们也耳濡目染,热爱学习,常在一起研究功课。
如今的国学教育,自然并非简单延续过去教育的内容,而是方式和内容的合二为一。就像我们不断学习西方的教育理念,将过去教育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框架下的个体解放出来,塑造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性个体。一切教育都是在复古和创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所谓缺啥补啥,在困惑中前行的人们,总会找到脚踏实地的天空和大地。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过程
1905年清政府下令自1906年起,废科举、兴学校,将育才、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历时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始被废除。教育的方向也因此发生彻底改变,向西方学习,关注人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
一百多年来,一切都在发生改变,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我们都在迅速革新。美国人鲍德威在《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一书中写道:“在1930年代,济南社会生活中变化最显著的领域是教育,官办的新式学校采用西方的课程设置,而又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氛围。这些学校中的教员的确具有现代的职业化观念。他们完全吸收了西方教育的理念,并在济南这种教育经费、渴望求知的学生和必要的设施都结合在一起的地方,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经历了古典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并不是说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教育一直行走在改革的道路上。
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婴幼儿与少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规律。
矮化自我,向西方看齐,曾经多次塑造了我们的教育方式。然而到了现在,当东西方同时进行新的教育改革的时候,并非简单的学习就能让教育发生质变。
一些在美国生活时间较长的华人,以及深入到美国学校进行了长时间细致观察的教育学者开始发声,试图纠正美国学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于是,我们才知道,美国的中小学生,在学校里也是要学各种知识的,也是要写作业的,也会有写作业写到深夜的时候;美国学生确实是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很多孩子放学后也要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钟;美国学校的考试压力也不小,有的地方还把各个学校的考试分数在当地报纸上公布;在美国,确实是可以“全民上大学”,但要想上常青藤名校,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一些家庭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追逐名校的脚步。
上述情景可能都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如果我们片面、过分强调某一点,就很容易以偏概全,造成误解误判。
曾几何时,我们为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夏令营中的不同表现而震惊、沮丧,可是,中式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中国80后一代,在国际视野下的表现,至少目前并不比日本人差,甚至要强过他们。
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结合点在哪里?一代人所丧失的,要不要再另一代人那里找补回来?很多时候,好像越改革问题越多,但改革并非终点,而是过程。好在,三千年师道,有一个东西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立德树人。一个知行合一的个体,在社会规则的约束下,成长为新的规则的制定者,一代人向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交出完美的答卷,应该是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