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一名孔子的后人,今天他在做什么

2017-09-16

至爱 2017年7期
关键词:废电池账户垃圾

文|本刊记者

作为一名孔子的后人,今天他在做什么

文|本刊记者

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废电池开启并改变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由一个害羞、腼腆、不自信的小年轻到外向、自信、坚强的创业创新青年,他的命运被小小的废电池所改变。这就是记者此次采访的对象—“绿色账户”创始人孔令韬。身为孔子第76代后人,孔令韬自小家境清贫,却始终有一股家国情怀,那或许是源自家族的记忆与传承。而他的创绿之路,同样令人感慨万千。

采访当天,恰逢“世界环境日”前夕,这仿佛是孔令韬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很多企业机构找他组织活动,在推掉一个会议后,我们的会面还是变更了几次时间才得以进行。这似乎反映了国内目前推动绿色环保事业的一个现状,如何将绿色环保变为一个公众心目中可持续的常态化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求学路上屡遭低谷

2005年,孔令韬奋发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彼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历史学家。然而在此之前,他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一段青春期:中考差5分没考上高中;中专念书时被不良少年欺侮,有一次被打得门牙出血,随即便想从学校楼顶跳楼轻生;毕业后艰难打工,做过每天送几百斤报纸的邮递员,摆过地摊、躲过城管……

在人生的低谷期,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考上大学。因为基础弱,他进的是高复班里最差的班级,考进大学希望渺茫。高复班原本规定每天凌晨5点半起床,他凌晨5点就起。觉得自己还不够拼,于是便背水一战,凌晨4点半、4点、3点半,临近高考前他凌晨两点起床,每天只睡4小时。半年的突击,他的英语成绩从刚入校时的不及格到高考时126分的高分(满分150分),顺利考入上海大学历史系,当然也成为了所在高复班对外招生时的宣讲案例。

原以为苦尽甘来,但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进大学后没多久,一次不慎摔伤让他左手严重骨折,也让靠助学贷款才能供他上大学的家庭雪上加霜,幸亏老师同学们慷慨解囊,他才顺利得到医治。至今,他的左手臂上仍有一道非常明显的长长疤痕。他真心感谢母校给他的一切,整日琢磨着做点什么回馈学校。也就在这时,他把目光投向了宿舍门口无人问津的废电池。

无处可去的废电池

像许多高校一样,上海大学的每个宿舍楼门口都摆放着一个废旧电池的回收箱。它们终年沉默地伫立在那里,鲜少有人关注那些电池的实际去向。

平日同样沉默寡言的孔令韬注意到了这点。他留心观察了校园内总共50多栋的宿舍楼,发现被丢弃的废电池要么堆成一麻袋放在楼旁,要么被宿管阿姨直接倒掉丢弃。废电池只是一度从宿舍转移到回收箱,完成了一个“回收”的象征性动作,实际上并没有人进行回收处理。于是他到周边宿舍询问,还分发了几百份调查问卷,并发送短信招募志愿者,最后共有15位同学响应,这便是“上海大学绿色时尚联盟”诞生之初的样子,孔令韬也成为了第一任社长。

在介绍中,孔令韬提到,当时包括自己在内的这16名年轻人热血澎湃,迅速地开展了第一次绿色行动,跑了近30栋宿舍楼,收集到了十几袋废电池。他们将回收“成果”统一堆在食堂前的广场上,场面颇为壮观。随后孔令韬开始联系环保部门,以为接下去的事情便会顺理成章:环保部门会主动前来回收废电池,应该还会给他们一笔费用……

但“剧情”和他的想象完全相反。回收商最后是来了,但不仅没给他们钱,还伸手问他们要处理费,大约每公斤2.7元。这让孔令韬傻眼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所谓“回收处理”,其实就是在一个专门的单位统一进行卫生填埋。通过这他开始知道,垃圾回收是个“烫手山芋”。规范化处理的成本比就地掩埋要高得多。

孔令韬

01 2012年植树节,与“大地妈妈”易解放女士

02 福特汽车环保奖北京决赛答辩

03 闵行区万科假日风景广场绿色账户宣传活动

04 世博园区万科馆日关注全球环境危机,王石拿到绿色账户表示赞赏,欣然合影

05 【荣誉】第八届“可爱的闵行人”

06 【荣誉】首届上海市母亲河奖最佳个人

于是乎这场轰轰烈烈的废电池回收行动最终不了了之。而孔令韬却从此和“垃圾”卯上了劲儿。没多久,孔令韬借助某校园营业厅开展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活动,与该营业厅接洽,发起了“绿箱子环保计划”,学生可以拿旧手机或手机配件换取挂历等礼品。活动现场空前火爆,这也成为孔令韬后来发起“绿色账户”的雏形。

从一无所有到全国大赛一等奖

2007下半年,孔令韬临近毕业,开始考虑社团交接,同时也重新梳理回顾了这几年的实践。他发现之前做了很多活动,但是缺乏重心,自己最初介入环保是因为“垃圾”,却没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做成事业,并与未来的生存发展挂钩,他希望以公益创业的形式继续。

用垃圾换礼品,就是他的创业思路。他印了几千张传单,在周边社区到处张贴,告诉大家有人可以上门回收垃圾,而且回收的垃圾还能换成纸巾、牙膏等生活用品。几千份传单发出去后,最后只有5个家庭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接受上门回收。

但第一户人家就给他们出了难题。孔令韬带了两三个麻袋兴冲冲上门,却发现根本就无从下手—这户人家恰好要搬家,几个麻袋能装的垃圾量实在微不足道。即便是一般的家庭垃圾,他们也面临着无处堆放的难题。还好学校附近几百米处有一个回收站,几个大学生只得一路扛着垃圾,在路人纷纷的侧目中走向回收站,做捡垃圾的“二道贩子”。几次下来,志愿者们不乐意了,孔令韬的创业计划面临流产。

但他不死心,又酝酿起了新的行动。他要在校园内进行一次前无古人的公开演讲,吸引更多人跟他干下去。最终他如愿轰动了整个校园,校园里不时有人找他签名,他的“创业团队”也迅速组建起来,甚至还有了明确的分工,首席执行长、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可是,光有热情是不够的。由于没有明确的运营模式和前景,这个“垃圾换礼品”的创业团队在迅速组建后的一个月内,也同样迅速地解散了。

即便如此,不甘心的他还是想着垃圾处理的事儿。2008年开春,他专门去了次江桥垃圾焚烧厂 ,了解到的事实让他吃惊:上海每个月产生的垃圾,足足有两栋金茂大厦体积那么大—垃圾围城。这让他又有了思路,那就是必须尽快向公众普及,让更多人开通“垃圾账户”,把垃圾换礼品的行动延续下去,不仅可以现场参与,还能够长期参与。

2008年,首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举行。孔令韬的斗志再度被燃起,他想借这个大赛将“垃圾账户”的想法落地—为了让公众更容易接受,“垃圾账户”改名为“绿色账户”。孔令韬带着8个人的核心团队,发起了“更绿色的上海”行动,并决心不管能不能获奖都要把这件事做下去。经过3个月的苦熬,这个构想最终在全国60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登32个全国一等奖之列。

从绿色账户到“更绿中国”

2008年的夏天,孔令韬正式带领社团成员和志愿者干起了收垃圾的活儿。他们主要收集四大类生活垃圾:电子垃圾类、纸张类、饮品类、有害垃圾类。所有这些垃圾都能换成积分,填写在一张模样类似于银行储蓄卡的绿色账户上,当累积到一定积分便可换成不同的礼品。

毒日当空、蚊叮虫咬,收一天垃圾下来,整个人灰头土脸,只剩狼狈。这不算完,还要将垃圾做好分类,等着垃圾厂前来运走,统一处理。不少志愿者怀着崇高之志而来,新鲜了两次就再也不来了。孔令韬不得不继续到学校去招募新的志愿者。与此同时,跟他并肩作战共同获奖的那些伙伴,也一个个选择奔向更好的前程。全国大赛一等奖的头衔,是他们寻找未来的一块闪亮敲门砖—如果愿意,孔令韬当然也会有“更好”的选择。风卷云散,孔令韬又成了光杆司令。他的前后几任女友,也因承受不住创业的艰辛,或对收垃圾存有世俗偏见,纷纷离他而去。

2009年,孔令韬正式毕业,准备退宿舍。垃圾储藏变成一大难题。因为仓储费用太贵,他只好把收来的垃圾暂放家中。连续四年,他位于普陀区的老公房被垃圾堆得满满当当,10平方米的房间早已成为“垃圾储藏专用室”,孔令韬和母亲共住的大卧室也将一半空间让给了各类电子垃圾,客厅、过道则成了利乐包、电池的“地盘”。

但另一方面,“绿色账户”的模式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可。虹口、静安、闵行等区政府部门都找到孔令韬,为他提供活动场所,甚至由政府出面推动“绿色账户”。这一垃圾换礼品的模式在全市三四十个社区展开试点。2010年,借助世博会的机遇,绿色账户成为市政府推动的重大事项之一。几经沉浮,也让孔令韬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垃圾回收是个重资产的行业,物流、库房、分类,都需要很大的资源推动。需要有商业积累,或者像日本等国那样靠政府投钱。”

目前,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专项废弃物的处理及再生产品的研发上。2012年末,孔令韬卖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套产品—用环保材料制成的垃圾分类箱,这让他特别有成就感,也使他从此不再依靠四处“化缘”而度日。2014年起,“更绿中国”走进了校园,上海55所中小学有他捐赠的电子垃圾专项回收箱。在他组织的环保教育课上,不起眼的电子垃圾被制成环保机器人,变废为宝的过程使学生们获得了特别的环保体验。

在与垃圾“死磕”到底的路上,孔令韬觉得自己既有可能成为先行者,也有可能成为先烈。“一旦成为先烈那也没有办法,命运是早就写好的,由历史来定,你不能跟一个时代去较劲。”“我觉得自己有愧于老祖宗,很多事做得不够。”说起那位著名的先人,孔令韬亦有种莫名的崇敬。

3000年前,他的先祖周游列国14年,颠沛流离,受尽冷眼与嘲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信在今日,这样的赤子情怀将更是这个时代尤为稀缺及珍贵的一种历史责任。

欢迎扫描《至爱》杂志官方微信二维码

猜你喜欢

废电池账户垃圾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请为废电池安好家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Windows10账户的删除、禁用与启用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为什么不能乱丢废电池
倒垃圾
《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