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照亮生命之光
2017-09-16徐以立
文、图|徐以立
用爱照亮生命之光
文、图|徐以立
27岁的小王(化名)蜷缩在床的一角,盖着厚厚的毛毯,形如枯槁的身躯,显得单人床异常得大。在接近30℃的初夏季节,他戴着绒线帽,瘦削的面庞被医用消毒口罩包裹得紧紧的,仅留出一双看不出情绪的眼睛在打量着我们。即便如此,透过厚厚的口罩,记者还是能感觉到他对生活的强烈热爱。
“两个月前,他刚做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隔着医用消毒口罩,小王妈妈的声音里透着无奈和痛惜。
一场疾病几乎击垮了这个曾经阳光普照的家庭
大学毕业后,小王本来有一份人人称羡的工作,收入稳定。虽然早已离异,但是看着出色的儿子,小王妈妈依然觉得生命开始变得美好,人生的一切似乎迈上正轨。然而,一场疾病几乎击垮了这个曾经阳光普照的家庭,连续的、查不出原因的低烧让小王在辗转几家医院后,被确诊患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患者体内的多能干细胞发生突变的一类疾病,是造血系统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属于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到目前为止,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骨髓库志愿者人数的增加,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率不断提高,患白血病等可以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人数也随之增加,但是巨额的医疗费往往使病人不胜负担。
“屋漏偏逢连夜雨”,生病的小王旋即失去了工作,但小王妈妈也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全家每月仅有2000多元的收入。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他们只能叹息连连。于是,怀抱着一线希望,一筹莫展的小王妈妈来到了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办事处社会救助管理所(以下简称“江苏路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分会(以下简称“长宁区分会”)寻求帮助。
重新带来阳光“生命之光—造血干细胞移植”助医项目
幸好,自2004年以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特设立了“生命之光—造血干细胞移植”助医项目,希望能给绝望中的病人送去生命的曙光。在小王妈妈向项目指定医院提出申请、填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救助项目申请表》后,长宁区分会的几位工作人员和江苏路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的慈善义工多次上门了解、调查和审核相关情况,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申请帮助。
2017年5月25日下午,长宁区分会的几位工作人员和江苏路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的慈善义工一起来到小王的家里,带着犹如及时雨一般的5万元人民币救助金(上海市、长宁区两级慈善基金会配套,各承担2.5万元人民币)和温情满溢的慈善慰问信,希望能解决小王一家的燃眉之急,抚慰他们的心伤,帮助他们在人生的路上重新出发,搀扶着他们走得更稳。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考虑到小王还在康复期,贴心的工作人员和慈善义工还自备了一次性鞋套和医用消毒口罩。穿戴整齐后,他们才踏入小王家的门。
看到这个善意的小细节,小王妈妈有些动容。等她接过工作人员和慈善义工递来的充满爱心的善款和爱心信后,压抑久久的眼泪终于决了堤。不善言辞的她捧着大家的爱心,不断地重复说着“谢谢,谢谢”。工作人员和慈善义工忙着安慰小王妈妈。面对此情此景,床上的小王也微微欠身。虽然谈不上乐观起来,但是紧蹙的眉毛舒展开了,他宽慰着自己的母亲,同时也表示对长宁区分会和江苏路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的真挚感谢。此刻,记者能感觉到,他身上的求生欲望更强烈了。他的坚强和勇敢,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根据长宁区分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长宁区分会已经救助了近10名来自困难家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者,根据病情和家庭状况的不同,酌情给予3万—5万元人民币的帮助。她表示,慈善事业是崇高而美好的事业,因为能将爱心汇流成海,帮助社会上最需要的人,“再次感谢捐赠单位献出爱心,我们将继续做好爱心传递,共享社会大家庭的温 暖”。
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又是幸运的挺过残酷的寒冬,迎接美好的春天
社会上像小王这样的家庭很多。面对病魔折磨,患者和家人除了有精神上的压力,还有经济上的压力。但是无疑,他们又是最幸运的,因为当风雨淋湿梦想的翅膀时,当生命发出求救信号时,有全社会的帮助为他们加油,有慈善的温暖陪他们一起面对,让他们在困境中看到生命的曙光、生命的希望。
我们身处的并不是一个绝对冷漠的社会,每一个人也都并非孤独的个体存在。当感到寒冷,孤单无助时,慈善会像一股力量给人温暖和希望,让人看见并相信世界的美好,这股力量,像微风,像暖流,沁人心脾。
有时候,人们需要挺过残酷的寒冬,以便迎接美好的春天。让我们祝福小王一家,希望他们能重新沐浴阳光。用我们的爱,点亮他们的生命之光 吧。
长宁区分会给小王带来的5万元现金和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