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建构“两汉三国·真美汉中”

2017-09-16宋志明

当代陕西 2017年9期
关键词:汉中红色旅游全域

◎文/宋志明 李 飞

“旅游+”建构“两汉三国·真美汉中”

◎文/宋志明 李 飞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是叫响全国的旅游品牌。通过“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彰显时尚魅力,旅游正成为汉中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

一如以往“黄金周”的热度,今年“五一”期间,各方游客涌入汉中,全市共接待游客199.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4亿元,同比增长17.8%。近年来,到汉中观自然山水、品绿色饮食、吸清新空气,已成为周边省市群众旅游的重要选择,而随着汉中在全国首先实施全域旅游工程,旅客流逐年增长。

2014年就开始实施全域旅游工程的汉中市,致力发展“旅游+”,通过“旅游+品牌”“旅游+扶贫”“旅游+环境”等创新路径,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促进旅游要素向吃住行游购娱发力,向商养学闲情奇拓展。

旅游+品牌,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战略

春季是汉中一年最美的季节,百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2017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西安、成都、兰州推介会现场气氛热烈、场场爆满。历经多年的磨炼和积累,“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品牌全国闻名,已成为汉中最响亮、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2016年,汉中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越来越多的旅游品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和认可,在省内外接连掀起“汉中热”。张骞墓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岗文化生态园区等6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2个景区列入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汉中油菜花节跻身“中国十大花节花会”,华阳、黎坪跻身陕西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十大景区,青木川等6镇列入全省文化旅游名镇,世界级的“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大汉中、古栈道”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目光。

着眼于全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汉中市精心编制、出台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全域旅游工程的意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工作推进计划》等文件,每年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6000万元,按照“全域汉中、全域景区”的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战略,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三张名片,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旅游业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增收的重要支撑点。

汉中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陈小乖/摄

旅游+扶贫,旅游成为富民的重要路径

每到周末,省级旅游文化名镇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贫困户赵罗明都忙得不亦乐乎。以前以务农为主的老赵一年忙到头,收入也不过1万多元,但自从“留侯百年老集”复集后,他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当地特色的“八大碗”,一年收入近5万元。

留坝县是秦岭深山的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全县4.5万亩耕地的限制和大秦岭生态保护地的现实,该县把旅游与扶贫有效结合,推行景区带动、产业融合、扶贫扶志“三联动”旅游扶贫模式,全县90%的景点就业岗位用于安置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

去年8月中旬,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上,留坝县作为全国唯一县区作了大会经验交流,火烧店镇水磨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受到表彰。“十二五”期间,留坝县共接待游客6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1亿元,旅游产业占到GDP的半壁江山。全县70%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人年均因旅游增收2000元以上。

目前,汉中市其他县区都借助“旅游+扶贫”的模式,以旅游经济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各地贫困群众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传统手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旅游+环境,建设更美更便捷的汉中

“自从开通了汉中到上海的直航后,过去要20多个小时的行程,现在3小时就到了。”“汉中将迎来高铁时代,从西安和成都到汉中仅需一个多小时,那时你来汉中更便捷了。”这是今年汉中人对外地亲朋常说的一句话。

去年,勉县三国文化景区完成投资2.5亿元,一期项目诸葛古镇开园创下单日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纪录。宁强青木川古镇去年上半年完成投资6020万元。

目前,汉中市正通过项目引领,不断促进旅游换挡升级,与实现国际自然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越来越近。随着汉中“一江两岸”文化园、天汉文化公园E区、“尤曼吉游乐水世界”、大汉山文化广场等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建成,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天汉文化公园、两汉三国文化景区、张骞丝路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推进。

随着全域旅游工程的推进,汉中市将加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力度。今年汉中市将建设重点文旅项目30个、完成年度投资78亿元。建成汉中旅游及咨询服务中心、市级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加快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到2018年全市将实现清洁乡村全覆盖,建成500个生态乡村、300个幸福乡村、50个魅力乡村、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把汉中农村打造成为西北最美乡村,让乡村田园变成观光景区,让旅游更好地惠及民生。

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北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使这里成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集中、最丰富、最突出的地方。近年来,延安和榆林市将红色文化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主要素,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每年初夏,延安万花山上300多亩姹紫嫣红的牡丹引得万千游人流连忘返。革命圣地延安旅游有着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而近年来绿色生态旅游、白色冰雪旅游的发展,让延安旅游业犹如万花山般色彩斑斓。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回延安》吐露出人们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在圣地河谷金延安景区,穿行于复建的钟楼、大剧院、新华书店等一批历史建筑,恍若置身于那个火热年代的“老延安”。

复原“老延安城”的圣地河谷金延安、主打知青文化的文安驿古镇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新型红色旅游景区的兴建,打破了传统红色旅游“听讲解、看史料,革命旧址走一遭”的单调、生硬的展示形式,让延安精神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互动。

随着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延安市决定将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西北局、宝塔山5个景区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目前,景区各项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到2018年,这五大景区将以全新的面貌为游客带来更加难忘的红色旅游记忆。

大型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

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延安积极与陕文投、陕旅集团等大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集中推出了大型情景音画《延安颂》,实景演出《舞动延安》《延安保育院》《延安保卫战》,大型交响音画《信天游》以及《盘龙卧虎高山顶》《黄土人家》《刘志丹与谢子长》《史诗延安》等一批电视剧、纪录片和专题片,带动了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

每一天,数以万计的游客从祖国各地奔赴延安,眺望宝塔山,漫步延河边,追寻抗战先辈的英雄事迹,感受危难之际的民族情怀,寻访延安岁月的红色印痕……

为红色旅游“推波助澜”的是退耕还林使延安的黄土高坡由“黄”变“绿”。今年春天,安塞县的油菜花、甘泉县的千亩桃林、宝塔区万花山的牡丹……一片片花海将黄土高原装点得五彩缤纷,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出游赏景。“五一”小长假,延安累计接待155.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65亿元。

延安冬季旅游淡季不淡。除了“延安过大年”“黄帝陵新年祈福”等传统旅游活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黄龙县树顶漫步景区的“森林冰雪节”、宜川壶口瀑布景区的冬日冰挂美景和壶口斗鼓表演等冰雪旅游在寒冷冬季里“火”了一把。据统计,2017年春节期间,延安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2.31万人次,同比增长30.40%。

延安市旅游局局长马东坡说,延安构筑红色文化旅游、黄帝文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五大文化旅游板块,推动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2016年延安市接待境内外游客402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和18.38%。

近年来,能源大市榆林加大转型升级步伐,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产业之一。而极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突破口——以“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红色旅游开发为龙头,榆林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全力实现红色旅游产业突破发展。

榆林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而且点多面广,几乎每个县都有多处可供开发的红色资源,其中许多资源特色鲜明,具有至高性和唯一性。从早期党组织创建到革命根据地建设;从抗日战争的后方保障到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以及《东方红》《沁园春·雪》的诞生等,中国革命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民创造出毛乌素沙漠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和高西沟等众多治理水土流失的典范,为榆林红色旅游增添了新的内容。目前,榆林市拥有红色旅游资源50余处,其中极具开发价值的有20余处。

榆林市旅游外事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重走转战陕北路”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亲身体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转战陕北的大多数时间发生在榆林境内,这是榆林众多红色资源中一张最为重要的名片,深入挖掘、全面展示这段辉煌历史,不仅能丰富全国红色旅游内容,而且可以带动榆林红色旅游突破发展。目前,转战陕北旅游线路已得到国家和省上的高度重视,有望列入全国精品线路,进而形成一条中国革命史上指点江山、决胜千里、震撼世界、从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红色旅游主题线路。

同时,榆林还在筹建“陕北革命纪念馆”,将全市红色革命元素全面系统向社会展示,并成为革命历史爱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的博览中心、道德建设的示范讲堂、经济建设的英模盛典、文化建设的宣传窗口。目前,以《东方红》原创者李有源故居佳县张庄为中心的“东方红纪念园”已完成建筑设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投资3亿元打造一个集纪念博览、民俗文化、传统教育、红色旅游在内的综合纪念园,力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清涧县高家洼塬上拟投资2亿元,规划建设一处以黄土风光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毛主席诗词文化纪念园,与邻近的袁家沟辉映烘托,构成一处红色大景区。榆林还将进一步建设米脂杨家沟、绥德名州镇、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横山波罗堡、神木天台山等六大红色文化景区。

据了解,榆林市将加大以“转战陕北”旅游线路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力争将转战陕北线路打造成全国精品旅游线路,与延安市优势互补,共同形成“大陕北旅游圈”,实现我省红色旅游线路向北延伸,进而推动榆林市旅游产业突破发展。

(本刊综合报道)

猜你喜欢

汉中红色旅游全域
汉中姑娘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一碗面经济”是怎么“擀”成的?——县域经济应当精于全域“链条”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创新|汉中乡镇改革试验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草原+”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