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苏格拉底到孔子的信仰差异
2017-09-15陈晨叶奕晨
陈晨 叶奕晨
摘 要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文化的先贤,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哲学上的巨大贡献以及对理性信仰的追求一直以来是人们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同时,与苏格拉底处于不同地理文化环境中的东方文化的先贤孔子,其宗教信仰与苏格拉底相比有极大的不同。苏格拉底坚持以生命为代价的理性之神与孔子的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以及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述说着东西方异同的宗教信仰观念。
关键词 蘇格拉底 孔子 理性 鬼神 天命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在西方学者对“苏格拉底”的众多讨论中,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苏格拉底思想中理性与宗教信仰的矛盾问题。一方认为,我们并不需要对苏格拉底的宗教信仰进行严谨的探究,因为在他那些关于“神”的说法中,其语言绝大多数采用当时的习惯用语,并以此来阐发他的理性信念的。而另一方则认为,我们应该对苏格拉底的宗教信仰进行严谨的探究,因为“神”与“理”是两种完全不同建立信仰的方式。通过大量的文献,我们能最根本的发现,苏格拉底十分真诚于他的信仰,并十分相信世间有高于人的层次的神的存在,而这种神所具有的神圣力量是善意的,本身的存在意义之一也是将生活中的希望与幸福带给人类。但是,不同于那些宗教文献、传统、仪式所体现的那样,苏格拉底信仰的具体内容是出自于他自己对世界的理性思索与考察。
1苏格拉底的理性信仰
在苏格拉底所在时代,希腊各城邦一般都有所供奉的神,并希望借此来保卫自身“国家”的安全,比如说著名的有雅典娜、波塞冬等。苏格拉底身为一个雅典居民,也像其他城邦居民一样,依照一种古老的习俗,如定期献祭,以达到祈福、赎罪和平安的最终目的。但苏格拉底却并非是从心底去真正崇信这些神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身上存在着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一方面展现了他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化身。被视为“理性主义的宣言”的“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以及那句成为当今许多人的座右铭的“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的名言,我们不难发现,苏格拉底认为道德领域中真理的最后裁决不是未经考察的神性,而是为人们所考察的理性才是。这一理性的观点,浓缩起来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神是创造宇宙万物和体现最高智慧的神。但另一方面,从“尽管听起来比较荒唐……是由神赐予城邦的……我相信自己即是上天赐予城邦以实现这些职能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苏格拉底口口声声说他是受神的指令才研究哲学的,而不是在自我理性意识的指引下去探究真理的。并且,在《申辩篇》中“我做这件事(即考察灵魂),是出于神的指令,是神通过神签、托梦以及其他一切以神力指令人做事的方式让我做的。”再一次有力的证明了苏格拉底“神性论”的那一面。一方面是以理性为主导的辩证式思考,另一方面,则是对神意不加考察的接受,这对矛盾性不言而喻。
但事实上,苏格拉底思想中信仰与理性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苏格拉底首先肯定了“神”的存在,并认为“神”的智慧与力量是远远高于人的智慧与力量,人是一种渺小的,有限智慧的生物。而所谓的“神”,在其脑中仅是一个指那种神秘、宏大、不可知的力量和层次的符号,而绝不是指那些普通大众心中真真切切的“神”,同时他力图以理性的角度去发现、接近神的智慧,将他的信仰内含于理性哲学,并把它作为人的理性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贡献上,我们不得不说他促进了把传统对神的崇拜转化成了对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并在道德领域里面以理性为基础将神道德化。
2孔子的宗教信仰
谈及了苏格拉底的信仰观,我们不得不谈论下另一位名人——孔子的宗教信仰观念。对于两者处于的不同地理文化而言,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存在导致他们的信仰的大不相同,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古代,由于“天”这个字所带来的神秘性,使在中国先秦诸子中的儒家便用此来指世间最本源的事物,并以此作为一脉相承的信仰。下面,我们将从鬼神、祭祀这两个方面来谈论孔子的宗教信仰。
在“鬼神”方面。在孔子所在的生活时代中,由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具有局限性,常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的发生都归到鬼神范畴中。孔子对鬼神,主张“不语怪力乱神”,采取的是中庸的态度,即不公开反对鬼神,也不接触鬼神思想,而是以怀疑、保持和敬而远之的态度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在《论语》中,有一则“季路问事鬼神”的故事,孔子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以及“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后有无意识的存在,乃至当今社会,也是没有人能够准确进行回答的,因此孔子采取对鬼神进行怀疑但不深入探究的态度。其中我们不难看出,“对鬼神敬而远之”其实质是想让人们与鬼神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能够理智的去思考,从而把百姓的注意力从万事依靠鬼神转移到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怀上去。
在祭祀方面,孔子十分重视祭祀先祖,并将之视为孝道,他认为祭祀是用以表达对先人的感激之心的主要方式,因此祭祀的规范性就显得极其重要,其中的种种规范需要符合礼的规定。在《八佾》中记载着“子入太庙,每事问。”这句话是说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在这里孔子虽然真实身份是一名礼仪大师,但他却不以“礼”学家自居,严谨的对待祭祀过程中的种种注意事项,力图做到真正合乎“礼”的规范。当然,“祭祖”不仅仅作为一种感激先祖的方式,也成为一种培养社会性孝心,增强社会性宗族意识的手段。从此宗法观念成为维系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
3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差异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比,虽然其对鬼神有着敬而远之的“怀疑论”态度和强调以宗法观念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他始终没有把人的思维活动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上升到像苏格拉底“理性”那样的层次。孔子的宗教观,可以说是在以“礼”为核心的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发展的方式下完成的。其宗教观,大体经历了一个由“信”到“疑”直至“超越”的过程。在天命观念上,孔子把“天”变成了道德价值的源泉,这确定了中国儒家思想中对天的理解和处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后来的孟子和荀子从善恶两个方面探讨心性的问题。在鬼神观上,孔子把鬼神从传统宗教意义上所具有的“神秘力量”转化为对已逝祖先的敬畏,并将此推广到现实生活中,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 余纪元.苏格拉底的理性与信仰[J].求是学刊,2014(1):23-27.
[2] 李山峰.试析孔子的宗教观--以“天命”与“鬼神”为例[J].学理论,2013(26):43-44.
[3] 刘小霞.从论语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J].新西部(下旬刊),2011(7):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