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理答行为的类型与界定
2017-09-15刁维军许庆如
刁维军 许庆如
摘 要 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发,可以将教师的理答一共分为了肯否性理答、发展性理答、期待性理答、中断式理答、延展式理答、非言语行为理答、混合式理答、无理答共八種类型。通过本研究,希望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启发,推动我国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理答 分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体系,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必然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被称为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师生之间、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在我国,时间跨度最长、空间跨度最广、影响最直接的课堂教学互动即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活动。在已有的课堂“理答”行为研究中,“理答”的分类一直是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虽然近年来国内的不少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此进行了很多探讨,但“理答”的分类问题仍然是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存在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对“理答”和“理答”类型的认知和处理负担。目前,采用最普遍的即是传统意义上的将理答分为言语理答和非言语理答两大类,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积极理答、消极理答、转问、探问、再组织的分类方式。这些分类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的运用中问题并不大,但如果将这种分类方法严格地运用于行为统计之中,可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准确或不完整。例如:
(生读、划,师巡视)
师:有问题的请举手。
生:我想问,是什么笑声伴随作者回到驻地的?
师:多好的问题。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才能提出如此好的问题。
(孙双金《天游峰的扫路人》)
在此案例中,项阳等学者将此整句话归为激励性理答,其划分依据在于教师不仅肯定了该学生提的问题好,而且还进一步激励了该学生以后要继续思考。但细究来看,该教师的理答行为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教师首先对该学生提的问题进行了判断——其提的问题没有脱离文章,符合教师期望,这是一种简单的肯定,其次教师才对该生的该具体行为,即经过读书、思考来提问的行为进行了相关激励。此理答行为应包括简单肯定理答和激励性理答两种理答方式,它是一种混合式的理答类型,因此,并不能采用更高级的激励性理答来笼盖甚至取代前者。基于以上考虑,为了避免逻辑层面上的交叉和重复,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进行“理答”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分析,笔者对教师的理答行为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分类。
2理答行为的类型与界定
参考崔允漷、陈朝辉、宋其羹、叶萍虹、项阳等学者关于理答行为的分类方法,同时结合对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等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实例的分析,本文将小学语文教师的理答行为分成肯否性理答、发展性理答、期待性理答、中断式理答、延展式理答、非言语行为理答、混合式理答、无理答共八种类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肯否性理答
肯否性理答,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明显的肯定或否定,其目的仅仅在于判断或激发动机,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2.1.1简单的肯/否
此类理答是中小学教师中最经常出现的理答方式。即用“嗯”“好”“很好”“了不起”“你真棒”“给你点个赞”“快给他掌声”“不对”“你错了”“这样不好”“你这个不完整”等简单、直接、空泛的表扬性或否定性词汇、短语对学生进行理答。其特点及判断标准是教师理答时以词汇短语为主、简单直接、无后续理答。
2.1.2重复(认同)
重复主要包括词句重复和意义重复两大类。词句重复主要是指教师理答时重复学生回答所用的词、短语或者句子;意义重复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意义加工后所进行的重复,它表示教师已经理解到了学生的意思,并给予认同。意义重复的语式倾向于“也就是说,你……”“哦,你说的是……”,它是词句重复的高级形式。
2.1.3激励
激励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表扬和奖励。它属于肯否性理答中的肯定性理答。它与简单性肯定理答有着密切联系,但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区别在于激励是激发个体动机和内在动力,同时使个体感到身心愉悦并朝着目标发展的心理性行为,激励是简单肯定理答的高级形式,并常与其一起出现,而且形式内容往往是具体的、富有情感的。
2.1.4批评(讽刺)
批评(讽刺)属于肯否性理答中的否定性理答,它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批评或者进行讽刺。这类理答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背道而驰,虽然专家型教师不会或者很少会采用此类理答,但它却真实地存在于中小学日常课堂之中。如“XXX,请你认真听课!(严肃)”“从来没遇见过你这么笨的学生”“你在答什么?”“答案就在你眼前,你都不会?(责备)”。
2.2发展性理答
发展性理答,即发生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情形下,教师再次组织、延伸问题或者发出新的指令以帮助该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的一种理答方式。这类理答的标准在于,它是发生在学生回答不完整、不正确或者有待提高的情形下,教师再次对问题或内容进行了组织和延伸,并给予学生引导和提升。
2.2.1追问性理答
追问性理答,即刨根问底地对同一对象进行连续地深度引导的理答类型。其语句形式可以是疑问句,也可以是陈述句。如“此时,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告诉大家你的理由”“你再说说看”等等。
2.2.2转问性理答
转问性理答,即转移理答对象。它是指通过询问其他同学的回答来验证该同学回答的准确度或者提高学生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力度,即我国传统课堂中的“抛绣球”。具体形式如“他讲的怎么样?”“谁来帮帮他”“有其他不同意见吗”等等。
2.2.3反问性理答
反问理答,即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反思而采用“是吗”“对吗”“你确定?”等反问语气的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目标对象的理答。endprint
2.2.4修正性理答
此类理答是出现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给予相关提示或直接出示正确答案,促使学生再次组织并订正的理答行为。其目的不是去否定学生,而是提高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它与否定性理答行为的区别所在。但它也经常与否定性理答尤其是简单否定理答连用。
2.2.5指令性理答
这种理答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施发新的指令进行的。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要求之后,教师给予学生新的任务和指令。如“请你联系课文来说说”“把这句话读出来”“抓住其中的一句话”等等。
2.3期待性理答
期待性理答,即一种发生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情形之下,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内容和技术上的期待的理答类型,它与发展性理答的区别在于教师不给于学生后续指导。它主要包括封闭式期待和半封闭式期待两大类型。
封闭式期待即只给予学生期待,但无后续行为,其具体形式倾向于“如果……就好了”,比如“如果你读得再有感情一点就好了”“如果你能够再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很厉害了”。半封闭式期待即教师只说出一部分回答,期待回答问题的该生将其补充完整,其具体形式为“‘教师部分加‘学生补充等于或接近于教师期待”,它与追问性理答相似,但不同。
2.4中断式理答
中断性理答,即教师避开学生的回答或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截止(任务停止)或转向(学生的回答变成新的任务)的理答类型。这种类型往往发生在教师理答时不能够有效处理或因教学需要而进行中断的时候。标准在于教师不给予学生明显的理答,而是中断或撇开学生的回答。包括任务截止和任务转向两种情况,其中,任务截止,如“请你课后再去查一查”“我们等会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内容好吗?”“停下来”等,或者其它直接打断理答的行为。而关于任务转向,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
2.5延展性理答
延展性理答,即发生在学生的回答接近或者等于教师期待的情况下,教师为了教学或提升学生的需要而进行内容讲解、补充和总结的一种理答类型。这类理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理答类型之一,判断标准在于学生的回答是否接近教师的期待,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内容上的拓展或总结。其理答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引导(情感或内容)和提升学生,而不仅仅在于判断或激发动机,这是它与肯否性理答的区别所在。这种理答类型主要有:
2.5.1讲解性理答
讲解性理答,即在学生的回答接近或者等于教师期待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2.5.2补充性理答
补充性理答,即在学生的回答接近或符合教师期待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
2.5.3总结性理答
总结性理答,即发生在学生的回答接近或者等于教师期待的情况下,教师综合该同学的回答以及已有的结论进行概括和归纳的理答类型。
2.6混合式理答
混合式理答,即教师综合采用以上多种言语理答方式进行理答。理答类型在量和序列上没有限制。标准在于教师在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要求的回答上,采用了2个或2个以上不重复的理答方式。
2.7非言语行为理答
非言语行为理答,即教师采用除语言之外的行为方式对学生进行理答。标准在于教师正在对学生进行理答,但不使用语言的行为进行理答。包括:(1)动作理答(如:点头,握手,拍拍肩膀,深呼吸等);(2)神情理答(如:微笑,惊讶等);(3)声音理答(如:咳嗽等非语言声音)。
2.8无理答
无理答,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采取任何反应。判断标准在于,教师理答时是否对该学生的该回答采取了行为反应。无理答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教师的人际素质低或者人品等问题而引起的,它实际上是受到了来自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设计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由于它常常与其他理答行为共同出现,为了研究的需要(统计有效理答率),统计时只把它单独作为一大类进行统计,不归纳进混合式理答中。
教师课堂理答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生成对话意义教学的重要组成元素,而认清理答的分类是教育工作者们走进“理答”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虽然不同的老师都具有鲜明的理答特征,理答风格各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理答行为都是合理的,都是乐于被学生接受或者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總之,教师理答作为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见的教学和评价方式之一,是不能够被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所忽视的,也期盼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并加入到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之中,共同推进我国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基金项目:2016年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6B16)。
参考文献
[1] 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1994(03).
[2] 项阳.小学语文教师理答行为研究——以五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08(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