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的点滴思考
2017-09-15罗慈花
罗慈花
摘 要 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演唱及声乐教学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前声乐人才培养已经不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本文主要围绕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适应社会要求的学校声乐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几条策略。
关键词 学校声乐 人才培养 适应社会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高师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声乐课程设置的教条化单一模式,师资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的阻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学需要改革,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声乐人才。同时,增加声乐理论教学与整合教学课程体系的联系,突出声乐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1声乐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声乐演唱的单一化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艺术市场和人才市场对于表演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主要青睐于实用型和综合型的表演人才,单一的声乐专业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吸收原始声乐演唱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多元文化的演唱风格才是现今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就拿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人才培养来说,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注重演唱个性风格的培养,而是偏重于声音和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所以导致声乐教学变成空洞乏味的练声课,课程的设置上对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培养也无法体现出来。因此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是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树立各种声音审美标准特色化和民族个性的多元化促进是中国声乐的发展。
1.2声乐课程设置的教条化与开放化之间的矛盾
当前声乐课的课程设置一般都采取的是声乐小课和声乐集体课,而声乐理论指导、声乐演唱艺术指导课和声乐教学法等理论课的开设课时较小,还有些院校基本没有开设。忽视声乐理论课程的开设,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矛盾造成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1.3师生比例不协调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平衡并存
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素质的降低给声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与文化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很大,從而导致学生的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悟性往往都比较差。另外,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对声乐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和科学理论要求也更加的严格,部分院校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种种因素都阻碍了符合社会要求的复合型声乐人才的培养。
2适应社会要求的声乐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2.1声乐人才培养模式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声乐人才培养是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培养优秀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或是其他优秀的人才。但是,大部分学校在声乐培养模式上是按照音乐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它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却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和情感的学习。所以,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培养声乐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
2.2着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声乐人才
适应社会要求的声乐人才必须是实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学校应该建立全新的、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并从理论和实践这两者同时出发,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实用型、复合型声乐人才。首先,学校要打破声乐教学中单一的思维方式和单纯的技术传递继承,培养学生用多重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唱中多思、唱中多解、唱中多变等演唱方法,分阶段进行训练并在实践音乐会中来展示教学,促动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其次,学校可以将一些著名的民间音乐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验一下民间音乐的美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再次,适应社会要求的声乐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在保持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尝试多元化的音乐或表演风格。
2.3加强声乐理论教学,整合教学课程体系
符合社会要求的声乐人才对声乐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进行声音基础训练和技术性教学上,应延伸至声乐理论教学的内涵中去。在声乐学习中,技术学习是基本的要求,要使技艺结合的完美精湛,就必须加强声乐理论和综合课程体系的学习。声乐理论知识是学习声乐的基础,只有基础知识牢固扎实,才能学好更高难度的知识。
3结语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声乐人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与音乐教育质量有关,还和学生的发展有关。建立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掌握声乐教学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积极地促进复合型声乐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形成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声乐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晓高.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单一化的成因[J].谈艺录引进与咨询,2006(6):134-135.
[2] 詹桥玲.高师声乐教学的弊端及对策[J].黄钟,2004(3):106-107.
[3] 何静,朱立国.回到顶部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声乐教育—打破唱法界限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J].艺海,2010(5):124-125.
[4] 吴修林.高等师范声乐教学如何凸显“师范性”[J].电影评介,2008(13):92-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