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7-09-15龚丽萍岑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教育

龚丽萍 岑郁

摘 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自身公民素质的高低和针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我国人才强国伟大战略决策的成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主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在增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实效性上发挥着主干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公民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的特殊群体,他们肩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直接影响我国人才强国伟大战略决策最终成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实现长久的繁荣与富强除了依靠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国的人们拥有怎样的整体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公民素质不仅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关键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方面起着主战场作用,其中表现更为突出的当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一名“基础课”的教师,探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实效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基础课”中增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citizen)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时期,被视为城邦里的人,包括自由民与统治阶级,具有极其鲜明的等级性,更代表着一个人的政治身份。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政治传统的差异,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所用的公民一词有着内涵、范围及意义上的不同。现代社会中的公民,通常指的是“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特指的是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品德、知识、机能、情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公民素质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以学者秦树理的观点更具代表性,他认为公民素质涵盖:“公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社会素质、经济素质、职业素质、生活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卫生素质等方面。”而对于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学者杨爱民认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民文化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公民的法律素质教育、公民的健康教育、公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公民的文明礼仪教育、公民的安全教育、公民的网络文明素质教育。”综上所述,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主要指大学生公民思想素质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公民法律素质教育、公民身体素质教育、公民心理素质教育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充满着朝气和激情,有知识、有文化,是公民中较为特殊的潜力群体,增强其公民素质教育,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总体不错,但仍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现象: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取向严重、不理性的爱国行为、社会公德行为失范、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的失衡、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夸大社会不合理现象、缺乏理性判断等,這些现象距离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公民素质的要求相去甚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基础课”包括了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宪法法律知识学习、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公民素质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了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基础课”更应注重增强对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2 “基础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实效性

“基础课”作为大学生进校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旨在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基础课程。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及目标设置,我们对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采取专题化教学、研学讨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把教学内容分为5个教学模块包括绪论、三个主题模块(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结束语,共设有八个专题,八个研学讨论。根据教学计划,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增强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培养、公民思想素质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公民法律素质教育。

2.1“基础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的培养

在“基础课”与大学生第一次见面之时,便可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专题中开始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身份意识。其中授课内容主要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抛出“公民”概念,树立公民身份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向大学生说明作为一名公民,在国家、社会、学校生活中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成才,并牢记自己的公民身份,尤其是作为一名成年公民,应该具有哪些公民理念,哪些公民的社会责任,加深对自己公民身份意识的认识。公民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endprint

2.2“基础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公民思想素质教育

“基础课”第一个主题模块的一至三章都属于大学生公民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这一主题模块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本内容贯穿始终。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这里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强化大学生作为公民对自己故土家园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同时在研学讨论课上加强引导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真正做到理性爱国。分析国家的具体实际,激发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自主把自己远大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全力建设和报效祖国,自觉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责任感越强,人生目标就越明确,理想信念也越坚定。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人生的价值,让其正确认识人生矛盾,学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3“基础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教育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是其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更体现其道德情操和道德風貌。“基础课”第二个主题模块的四、五章都属于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这一主题模块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帮助大学生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详细内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增强道德责任感,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一代新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婚姻家庭生活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个人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领域。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学习与修养,主动追求崇高道德境界,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把“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引导大学生自觉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学习与修养,认真践履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2.4“基础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公民法律素质教育

“基础课”第三个主题模块的六至八章都属于大学生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这一主题模块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宪法法律和法治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提升大学生公民法律素质。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法律的概念及发展,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用,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法的价值,树立法律信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要维护宪法的权威性,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使其正确认识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与公共决策。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认知法律规定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公民,享有哪些相关的法律权利,同时必须履行的哪些相关的法律义务。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存在重权利轻义务的现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方法手段单一,很少会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甚至对损害自己权利的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结合身边现实案例或通过情景剧让学生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平台,大学生应主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公民身份意识,自觉弘扬爱主义精神,积极涵育社会公德,注重加强法律素质修养,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委托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民素质教育在基础课中的实践运用,XY2016WG002。

参考文献

[1] 孔洁.海峡两岸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D].温州大学,2016(03).

[2] 杨维.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3).

[3] 程亚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J].南方论刊,2013(06).

[4] 肖宝华,张燕翔.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5] 郭婷婷.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0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