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因素分解的不良贷款率变动分析

2017-09-15高艺

中国市场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

高艺

[摘要]不良贷款一直是银行经营的核心风险,随着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监管力度日趋严格,资产质量正面临极大挑战,明确不良贷款率变动路径有助于从源头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文章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现状出发,选取200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数据,将其分为下降阶段(2004—2011)及上升阶段(2012—2016),然后通过对不良贷款率进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信贷总额的二因素分解,挖掘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变化的真实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不良贷款;因素分解法;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总额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056

1引言

不良贷款率反映了银行经营风险,本质是银行的潜在损失或成本,它是诱发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贷款总额。显然,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总额直接影响不良贷款率,分析二者对不良贷款率的贡献度,挖掘影响不良贷款率的真实原因,是文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部分学者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站在宏观经济角度,发现经济波动、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社会投资总额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率,代表学者有谢冰(2009)、李麟、索彦峰(2009)、李双(2005)、符林、邱田振(2011)等。还有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银行经营指标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例如存贷比、资本利润率、净利差、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代表学者有彭建刚、邹克、张倚胜(2015)、刘妍(2014)、熊利平、蔡幸(2012)等。除此之外,王千红、樊新民(2010)、李兴发(2005)通过因素分解,实证了不良贷款率变动的原因。

2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自2004年起,不良贷款率成为商业银行必须披露的监管指标,此前受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影响,银行基础数据很难取得。不良贷款率经历了先降后升两个阶段。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变动情况

下降阶段(2004—2011):不良资产政策性剥离,信贷质量明显改善。

自监管数据公布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就保持下降阶段,且幅度大、速度快,尤其是2007—2008年阶段,不良贷款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质量有明显改观。在此期间,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经历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上升阶段(2012—2016):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信贷质量趋于恶化。

金融危机后,受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开始恶化,不良贷款率开始逆转上升。2012年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由三季度末的4078亿元增至4279亿元,上升幅度为49%,这是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升”。同时为刺激经济,我国“四万亿元”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回暖,但随之带来了过度放贷、信贷错配等一系列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3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章选择自2004年至2016年之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及贷款总额数据。采用因素分解的方法,将不良贷款率(R)分解为不良贷款余额(NPL)、贷款总额(GL)两因素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时期讨论两因素对不良贷款率变化的影响因子和贡献度,以判断不良贷款率变动的真实路径。相关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银监会、公司年报,所有模型计算通过软件Excel 2013实现。

被解释变量为不良贷款率(R),R=NPLGL推出NPL=R×GL,令Δ为增量,即

ΔNPL=Ri×GLi-R0×GL0=(Ri-R0)×GLi+(GLi-GL0)×R0=ΔR×GLi+ΔGL×R0

進一步化简,得到ΔRR0=ΔNPLNPL0×GL0GLi- ΔGLGL0×GL0GLi

不良贷款率变化的二因素分解表达式:

ΔR=ΔNPLNPL0×GL0GLi×R0-ΔGLGL0×GL0GLi×R0(1)

(1)式左边ΔR代表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右侧则分解为不良贷款余额与贷款总额的影响因子,分别代表二者对不良贷款率变化的影响程度。前者为不良贷款余额影响因子,记作NPL影响因子,后者为贷款总额影响因子,记作GL影响因子,GL0GLi可看作调整系数α。

为了分析不良贷款余额与贷款总额对不良贷款率变动的贡献度,将(1)式进一步整理,左右同除以ΔR,得到下式:1=ΔNPLNPL0×α×R0ΔR-ΔGLGL0×α×R0ΔR,即NPL贡献度+GL贡献度=1。

32不良贷款余额及贷款总额的影响程度分析

根据(1)式,分别计算我国银行业自2004年以来的NPL影响因子及GL影响因子,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分析可得,在不良贷款率下降阶段(2005—2011),贷款总额(GL)影响因子全部为负,表明我国银行业贷款总额持续上升,对不良贷款起到了稀释作用;不良贷款余额(NPL)影响因子大部分为负,代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在减少,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使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同时,除2005年、2008年外,GL影响因子绝对值大于NPL影响因子绝对值,代表在这期间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贷款总量的增加。2005年及2008年,为支持商业银行上市,对工行、农行等进行了不良资产剥离,因而在这两年,不良贷款余额减少成为当年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不良贷款率上升阶段(2012—2016),贷款总额(GL)影响因子虽全部为负,对不良贷款有稀释作用,但不良贷款余额(NPL)影响因子全部为正,表明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削弱了稀释作用,不良贷款率受到贷款总量扩张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二者反作用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NPL影响因子绝对值均大于GL影响因子绝对值,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影响力度大于贷款总额增加影响力度,不良贷款余额成为主要作用力,表现为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endprint

综合来看,在不良贷款率下降阶段,贷款总额上升对不良贷款率影响较大;在不良贷款率上升阶段,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对不良贷款率影响更为明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贷款总额持续增加,GL影响因子始终为正,对不良贷款持续保持稀释作用,但由于不良贷款余额的波动,导致了不良贷款率呈现先降后升的状态。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04年至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进行因素分析及贡献度分析,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呈现先降后升的状态。在下降阶段,贷款总额上升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同方向发挥作用,贷款总额上升是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上升阶段,贷款总额上升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反方向发挥作用,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作用超过贷款总额稀释作用,成为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根据文章得到的结论,从不良贷款率变动的真实原因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不良贷款处置速度。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动是影响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不良贷款率下降阶段,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会侵蚀信贷扩张的稀释作用,因此降低不良贷款余额是缓解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不良贷款处置。

第二,完善信贷机制,合理放款。贷款总额上升是2004—2011年不良贷款率下降主要原因,但是通过增加信贷来缓解不良贷款问题则是“饮鸩止渴”。实践中,许多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会增加贷款数量,以求在短时间内使不良贷款率达标,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因此完善信贷支制度,不盲目放款,是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前提条件。

第三,加强融资监管,做好风险防控。加强融资监管,把控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实现每个环节相互制约,防止滥用职权。树立风险意识,及时监控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对信贷资产实时监控,提高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尤其需要加强对不良贷款多发企业的监管,如产能过剩企业、房地产企业等。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制定更为合理的監管指标。我国目前将不良贷款率作为主要风险监控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但研究发现,不良贷款率存在操纵风险,因此我国银行业要完善监管体系,对不良资产的监管,应该配合不良贷款余额这一绝对值指标,同时根据银行的资产规模、业务范围以及经济状况,设定灵活适宜的监管红线。

参考文献:

[1]谢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6):22-25

[2]符林,邱田振我国经济周期与信贷风险关系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11):41-45

[3]李兴发影响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因素分析[J].海南金融,2005(12):46-47

[4]王丹娜关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思考——基于不良贷款警戒率的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2):26-29

[5]常振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成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32(19).

[6]王千红,樊新民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下降的理性思考——基于双因素贡献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0(14):93-9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叙永农商银行化解不良贷款443.5万元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农行不良贷款余额首现反弹下半年将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