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育人模式的创新
2017-09-15陈维佳
摘要: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育人模式的创新起到重要作用。志愿者服务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志愿者导师通过对学生的社会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制订人生规划。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与育人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究。
关键词: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志愿者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者也渐渐走入了校园,为学生带来知识,增长见识。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教育也进入各大高职院校,成为育人模式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
一、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育人模式的现状
在教育改革之后,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但收效甚微。首先,志愿服务教育并没有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开展,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脱节。很多高职院校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学校主管部门对待志愿服务教育只是做表面功夫,或是应付上级检查。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导致志愿服务活动难以开展和进行,学生更难以从中获益。很多院校仍把应试考核当成学生唯一的考核标准,所以教师的授课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只是死读书,但并不会学以致用,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也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但形式主义严重,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创新性不强。学校组织的很多志愿服务活动仅限于到社区打扫卫生,看望孤寡老人,献爱心等,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兴趣不强,即使参加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这种机械化的组织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排斥,导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不吻合。学生应该在新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锻炼,激发潜力。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相冲突的问题。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所以学生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服务活动;再加上很多高职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导致了志愿服务活动难以开展。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还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无偿、自愿、公益性质的活动,但也应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同时,社会应该大力支持和认可志愿服务活动,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在法律层面上,也应该对志愿服务提供支持。在高职院校中,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机制,也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方式之一。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志愿服务活動可以让学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将平时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志愿服务与育人模式融合在一起,可以使育人模式更加开放,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学生通常只是被动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慈善公益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还可以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当中。这些都体现了志愿服务对育人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志愿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收获和提升,增长了见识,也使实践育人模式开展得更加透彻、深入。
三、结语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学校开展实践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社会志愿服务团队培养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妍.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J].求知导刊,2016(4):46.
[2]李文君.试谈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J].青春岁月,2015(14):232.
[3]李春晓.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意义及发展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3(10):111-112.
作者简介:[HTF]陈维佳(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