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手持新名片吸引世界目光
2017-09-15李秉新赵觉珵
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李秉新 本报记者 赵觉珵
9月的纽约秋高气爽,各种重磅活动相继登场——纽约时装周正进入高潮,新一届联合国大会也于12日开幕。在此之间,“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动7日至1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南京周”通过图片展览和“大排档”品尝环节吸引大批各国外交代表前来参观,在满足视觉和味觉好奇心之余,各国代表对南京市,特别是江北新区等地的发展也有了不少了解。
政府领筹起整合作用
“南京周”组委会执行主任潘谷平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动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动南京“走出去”的系统规划,从2015年至2020年,每年走到一个世界知名城市,利用该城市的高端平台开展为期一周的南京城市宣传活动。继米兰世博会、伦敦世纪节后,南京在2017年来到纽约,相约联合国,走秀时装周,在中央火车站、哥伦比亚大学等地接触基层,影响高层,利用多个平台全方位展示南京形象。他认为,能成功举办“南京周”,最重要的是政府领筹,把近80个合作单位和所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和优势,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群体产生影响。
潘谷平还介绍,“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动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建立长期可持续运营的对外展示机制。在每个世界知名城市进行的“南京周”活动都是由专业机构操作,“这是个开放的平台,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可参与进来,也欢迎外国企业”。大家在筹备活动时都十分积极,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团队,每次经历都会积累一些宝贵资源。更重要的是,每在一个城市完成一次“南京周”,都会留下一批人和一个机构,如“南京米兰创意设计中心”“南京纽约创意设计中心”等,在伦敦还新开一家文创商店。这样就能保障“南京周”结束后,南京不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持续展示自身形象,成为一扇传递南京文化创意信息和企业展示创意实力的窗口。
特色活动充满人情味
潘谷平介绍,要对南京的文化古都风貌进行宣传,就要以南京特色的人和物为载体。在纽约中央车站举行的展示活动以“新”制胜,用先进科技和环保理念接触纽约基层百姓。纽约中央火车站熙熙攘攘客流不断,是进行文化传播活动的理想场所。组委会在大厅里展示“山水城林VR秀”,将共享单车固定于此,再配上VR眼镜,南来北往的旅客脚踩单车、带上VR眼镜,就可身临其境,穿梭于紫金山下秦淮河畔,蹬着单车欣赏沿路的美丽风光。一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来到这里,他不能骑车,工作人员就让他带上VR眼镜,别人替他骑行,这位残障人士第一次体验到“在南京城里骑车浏览沿途街景”的感受,兴奋不已。先期选拔出的10位普通南京人代表南京基层市民,精选10个角度,拍摄10段影像,讲述10个故事,发出10份邀请,用老百姓的语言向纽约市民介绍着“我心目中的南京”。
“时尚东方”是今年纽约时装周期间上演的南京云锦时装秀。有感于“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的深厚底蕴和人文情怀,设计师兰玉将这一东方景色打造出高级成衣系列作品,用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拉近东西方之间的距离。伴随着欢快的节奏,模特们身着各式云锦时装在大厅里穿梭走秀,观众和记者手中的手机相机不停地记录每一个华丽转身,不断向世界传播南京形象。
立足本土,望眼全球
几年下来,南京在宣传方面取得不少好成绩,积累不少经验。政府为企业“走出去”“见世面”搭建了宏大平台,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开拓进取。但是南京还不满足于现有成绩,他们又推出“南京周梦想计划”,通过政府领筹,社会众筹,传播助筹和平台运筹等方式,培养拥有国际化梦想的青年人才,让南京的创业企业和文化瑰宝不断发展,走向世界。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纪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对外开放30多年,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全球化引领力量之一,必须重视海外形象的塑造。他举例称,西安组织过贸易、文化、旅游等一系列围绕“一带一路”的国际论坛;“青岛号”帆船多次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已经成为成为青岛享誉世界的一张新名片。刘彦平建议称,城市品牌塑造不能流于表面,虽然立足本土,但要采用普世话语和国际话语,“要换位思考,向外思考,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反过来挖掘本土话语”。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城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城市的面貌反过来也彰显了国家的国际形象。人们往往去一个国家,只是看到几座城市的风采,这些城市也就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因此,未来的竞争将不是国与国的竞争,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
“过去中国有‘千城一面的情况,主要因为城市的建筑和空间形态让人觉得雷同,如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卜希霆认为,很多这些设计能代表现代化,但掩盖了城市的个性。现在,更多城市认识到独特的重要性,开始挖掘城市文化,修复遗迹,寻找历史根脉、故事和文化活动。这个过程也包括通过文化力量去塑造城市的产业竞争。以前很多城市靠的是传统产业,现在更多的是通过现代化的创意产业来提升城市影响力。这其中就需要城市品牌和城市文化的支撑。
对于中国城市在国际上的文化宣传,卜希霆建议,“不必把整个城市都搬过去”,只需要展示最精华的、最有历史、最有民族性的东西,就像因熊猫而被全世界认识的成都。“正如大家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具有极强民族特色的文化,反而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