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与地方艺术院校教学互融研究
——以搭建粤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平台为例

2017-09-15黎洁仪杨洪发曹春艳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粤北民族服饰艺术院校

黎洁仪,杨洪发,曹春艳(韶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与地方艺术院校教学互融研究
——以搭建粤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平台为例

黎洁仪,杨洪发,曹春艳
(韶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特色文化以客、瑶文化最为典型,当地的民族服装蕴藏着丰富的设计教学与艺术创作素材。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粤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平台”可以将粤北地区民族服饰文化渗透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科研中去,对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教学理念及具体教学组织等都将产生影响。

校企合作; 民族服饰;地方艺术;地方高校; 教学模式

近年来,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增加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1]2012年1月发布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2]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得到强化,而且校企合作这一双方共同参与、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地方院校的重视。如何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拓符合地方特色的设计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已成为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艺术院校设计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融合的必要性

(一)地方艺术院校错位发展有必要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艺术

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在“供需两旺”的形势之下快速发展,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和美术院校都建立了设计专业,甚至有部分院校并没有认真考察社会对设计专业的实际需求就仓促上马,盲目跟风导致各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趋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就曾建议“开设或有意开设设计专业的高校应该做一个调查和梳理,认真测算一下社会需求究竟是怎样的,设计专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匹配起来”。

无论从自身发展考虑还是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使命而言,各地方艺术院校都务必重视社会对设计专业的实际需求,这是毋庸置疑的。各级各地方艺术院校如何才能在专业设置普遍相近相似的大势当中找准定位,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除了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有选择性地将地方特色文化的艺术样式和表现语言导入到地方艺术院校设计教育教学当中,是地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在同类学院中实现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必要选择。

(二)地方特色艺术文化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选择与地方高校合作

地方文化资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院校是传授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两者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作为地方文化艺术创意建设的领头羊,地方艺术院校拥有专业优势和地缘优势。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良好的学术梯队与相对全面的研究能力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地方艺术院校可以为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再生所能提供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在融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中由于设计的缺失而遭遇发展瓶颈的地方特色文化不在少数,以粤北客、瑶服饰文化艺术为例,其保护和挖掘就亟待多学科的积极参与和多视角的共同研究。不论是从学术理论研究需要出发,还是从“非遗”保护的社会实践需求出发, 都迫切需要与专业艺术设计人员对口衔接,扶植发展。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特别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纳入学科教育体系,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借力校企互动平台实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艺术设计教育互融的构想

作为粤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韶关学院在章程中明确指出:“学校坚持‘育人为本、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宗旨,以‘对接产业、服务需求、扶强扶优、办出特色’为导向,致力打造适应性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岭南文化和韶文化传承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引领区域文化发展。”[3]“粤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平台”正是在民族文化弘扬与研究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构想。创建于1998年的韶关明芳瑶族刺绣工艺服饰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传播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是粤北地区民族生活、演艺服饰文化产业的领军者。公司执着坚守民族演艺服饰设计,特别钟情于客、瑶民族服饰的设计研究,也希望与我院共同构建“粤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平台”为企业增加新鲜的设计血液。

平台围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这一命题探索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艺术设计教学的路径。以提供实战平台的方式,让在校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提高服饰设计的应用能力。使高校服饰设计专业借“粤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平台”与当地本土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羸”的原则下借力明芳瑶族刺绣工艺服饰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实训基地实现研究成果的转换。

三、地方艺术院校设计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融合的具体尝试

对于地方艺术院校设计教育专业而言,融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尝试的初衷是争取在同类院校中办出个性与特色,因此找准文化对接的契合点很重要。如粤北民族服饰文化对于我院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合点。但要让两者擦出火花,必须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完善课程建设。只有通过接地气的专业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关注本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艺术设计技能的应用能力,达到促进当地民族服饰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现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是要借力校企互动平台,对内摸索构建特色课程、对外主动寻求合作发展的机遇,迈出教学上互动互融的探索步伐,见图1。

图1 校企互动平台实现地域文化资源与艺术设计教学互动互融模式

(一)微观上实施“穿针引线”模式构建特色课程

所谓“穿针引线”模式就是让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的各环节中去,发挥高校教学的主体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以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为起点,客、瑶民族服饰文化为教学研究的侧重点,逐步扩展、延续到课程考核、学生学期和学年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教师的教研、科研项目中去。真正从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应用性的实践,以专业化引导、提高地方传统文化的品位、质量,推陈出新,从而发展、提升当地区域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要实现这样的效果要有“请进来”的气度也要有“走出去”的气魄。粤北乳源瑶族聚居地有丰富的瑶族服饰资源可供我们采风学习,当地的瑶族服饰及特有的反面刺绣都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挖掘潜力。我院有必要以讲座或选修课的形式请相关专家如瑶绣传承人邓菊花老师、瑶族民俗专家陈赞民以及韶关明芳瑶族刺绣工艺服饰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江明芳等专家走进课堂,给我院师生分享、普及关于瑶绣及瑶服的相关知识。当然师生也可以利用地理优势积极下乡采风,从民间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请进来”、“走出去”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学术氛围。

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如何与现代艺术设计课程接轨是我们进行地方特色设计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现时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注重和加强的。例如我院服装设计的专业课程可以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学术导向由专业教师结合市场需求及实际项目展开设计。建议服装设计专业在大学二年级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增大融合粤北客、瑶民族服饰文化的比例,如第三学期的“面料纹样设计”、第四学期的“服装设计方法Ⅱ”、第五学期的“服饰配件设计”等课程中去,特别是“专业考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训课程更要加大粤北本土民族服饰设计的比重。这些课程可以借力韶关明芳瑶族刺绣工艺服饰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与我院共同构建的合作平台,提供具体设计项目或组织定期的校内民族服饰创新设计赛事等,争取使特色教学成果参与到行业内重要的设计大赛之中,如一年一度的“广州国际轻纺城杯”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以这样具体的实战训练项目为载体将关注本土民族服饰文化的意识贯穿在设计专业课程的始终,正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课程接轨的有效模式。

教师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分解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要素,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拉近学生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距离,既拓宽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本土民族服饰文化的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创作设计出贴近市场需求艺术作品。教师也可以引导和带领学生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创新训练。例如,2016年我院曹春艳老师指导吴思浓等同学开展的“乳源瑶族服饰文化元素与现代服装饰品相结合的创新开发研究”、笔者与张秀琴老师共同指导陈境浩与车晓婷等同学开展的“粤北乳源瑶绣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就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的定向训练的例子。类似这样从课堂内外双管齐下、以定向项目为载体的课题,将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设计专业课堂的模式对于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设计素养和设计应用能力方面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宏观上实行“由点到面”模式实现由内向外辐射

所谓“由点到面”的模式就是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设立粤北民族服饰研究基地,将服饰设计专业中引入的粤北民族服饰文化辐射到学院其它专业如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方向中去,实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与地方艺术院校全面深入的互动互融。对内研发校本课程,对外设置成果陈列室扩大专业影响。

地方高校对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和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辐射也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在地方艺术院校教学中的运用和开发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特色艺术课程的开发,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在其书中曾提到:“在美术教学中,文化资源如果要使之上升到一种课程的高度,则必须经过一定的转化过程,因为文化资源并不等于美术课程资源。”[4]要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细化分流成为教学素材,就得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整理汇编,以文字记录、录音、录像、实物收集等形式加以保存,然后结合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制定培养目标,编写特色教材。

针对非服装设计专业或全校非艺术类学生,课程形式可以选修为主。选修课程主要教学方式可主要以赏析课为主,使同学们能直观的了解粤北民族服饰艺术的特点。主要教学内容为粤北民族服饰的界定、粤北民族文化文特色概论、粤北客家服饰和粤北瑶族服饰包括瑶族服饰上的反面刺绣的造型、色彩、寓意几方面的欣赏,重点介绍粤北客家和粤北瑶族服饰及瑶族刺绣的制作特色等。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尽量以必修为主,课程增加粤北民族服饰的构思、制作、包装、广告、推广等专业内容和实地采风考察以及参加考察后进行教学交流活动等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可以是师生们下乡收集整理素材汇编而成的讲义,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与心得分享等。课堂授课形式可以是专题活动与学科之间的结合,授课的场地不限于教室,可以是工艺作坊和博物馆等场所。

总之,要促成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丰富的营养资源向专业艺术设计课程资源的转化就要通过师生在实践中采集、整理、筛选、提炼、进行系统分类才能使之为设计专业教学所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有了校企合作平台做后盾,所谓“穿针引线”、“由点到面”教学模式便能有的放矢地导入以客、瑶族服饰为代表的粤北地方文化艺术,构建与地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互动互融的课程教学研究模式。

四、关于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与地方艺术院校教学互融互动的展望

从当今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理念来看,探寻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地方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法实践中,构建特色设计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借丰富的地方特色课程源结合灵活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互动机制,让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和传承与地方企业三者之间实现有效接轨。但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困难是现实而又客观的。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和实践课的课时都是有硬性规定的,也就是说地方文化艺术资源要实现从民间进入课堂,能运用的时间和空间也所剩无几,学院上下必须达成共识,以清晰的专业导向建立集教学、创编、实践为一体的特色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地域文化资源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同时提高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意识,实现便捷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共享,建立类似“粤北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平台”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互动平台,培养大批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与科研、创作紧密结合,为粤北地区文化建设储备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作为地方高校的设计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10].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42870.html.

[3]韶关学院.韶关学院章程[EB/OL].[2015-12-19].http://www.sgu.edu.cn/d54868.html.

[4]罗典.广西民间装饰纹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实践[J].大众文艺,2014(4):259-260.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s and Local Art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Ethnic Costumes in Northern Guangdong

LI Jie-yi,YANG Hong-fa,CAO Chun-yan

Hakka and Yao cultures are the most typical ones in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 cultures of northern Guangdong, there are rich in design materials in the local ethnic costumes.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to build a research platform of Yuebei costume culture " can penetrate into the education of art des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iscussing the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of our school professional fashion design talents,teaching idea and specific teaching organization as well.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ethnic costume; local art; local universities; teaching mode

G642

A

1007-5348(2017)08-0031-04

(责任编辑:陈 娜)

2017-03-20

2015年韶关学院科研项目“地方艺术院校与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融合教学研究——以粤北地区瑶族刺绣艺术为例”(S201502020);2015年韶关学院科研项目“粤北乳源瑶族服饰文化保护与服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S201502021)

黎洁仪(1977-),女,广东清远人,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俗艺术与设计。

猜你喜欢

粤北民族服饰艺术院校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