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灾难与创伤后心理应激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2017-09-15胡志敏
杨 萍,胡志敏
(新疆库尔勒市解放军第二七三医院门诊部,新疆 库尔勒 841000)
护理干预对灾难与创伤后心理应激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杨 萍,胡志敏
(新疆库尔勒市解放军第二七三医院门诊部,新疆 库尔勒 841000)
目的 分析对创伤或灾难后心理应激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灾难和创伤后心理应激患者64例,均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实施前后SAS、SDS评分。结果 干预后SAS评分为(28.3±4.1)分,SDS评分为(33.2±3.9)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创伤、灾难后心理应激患者采用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护理干预;灾难;创伤;心理应激
近年来灾害成为重要的公共问题之一,对人类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威胁。据报道我国每年各类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约为2000亿元,受灾人数约为3~4亿人次[1]。灾害不仅导致人员伤亡惨重,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人们承受严重的精神伤害及心理伤害,临床将其称作心理应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研究称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痛苦,对患者情绪予以调节,有利于调整患者社会关系,将不良社会行为矫正。本文选取患者64例,探讨护理干预在创伤或灾难后心理应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灾难和创伤后心理应激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7.5±7.2)岁;住院时间7~115天,平均时间(30.4±4.2)天。
1.2 护理方法
1.2.1 危机干预
灾难与创伤发生后政府应该成立心理应激干预小组,沟通交流于患者,对创伤、灾难后抑郁或恐惧情绪予以分享,保持关怀与同情,对灾难导致的各类影响表示理解,同时开展危机干预,即在短期对遭受挫折或处于困境的人采用环境、个人及社会资源帮助与关怀患者的一种形式。临床常用的模式有心理转变、整合支持资源、认知及平衡等模式,我院主要评估灾难或创伤发生阶段,以便对危机干预模式予以合理采用。这要求医护人员想象力丰富且思维独立,熟练掌握各类沟通技巧与专业操作。具体而言护士要先与患者沟通交流,将其认知调整,重点在于对不合理思维予以纠正,将患者心理及生理应激能力提升;其次将患者应对技巧提升,可指导放松训练放松患者身心,指导合理宣泄,对问题予以重新审视,鼓励参与交际活动,将其注意力转移;同时将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出来,鼓励社会、家庭及单位多关心,并及时提供心理卫生救助,这都是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与温暖感,重振生活的力量与信心。此外,患者家属悲观等不良心态也会直接影响患者,因此护士还需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为其提供心理支持与干预,将实际困难尽量解决,使其保持积极心态,接受现实,用最佳心态安慰与照顾患者。
1.2.2 心理健康宣教
在医院这个基地采用评价性、目的性及计划性的教育过程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心理因素间的关系,将危害健康的行为、观念或思维等纠正,构建优良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护士主要通过神情、言语及行为等途径感染患者,将创伤或灾难对患者产生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除。①语言:与患者自然且友好交流,使其对心理应激及创伤产生科学认识,多使用理解性与安慰性语言,将患者不良情绪逐渐改善或消除,多鼓励并提供心理支持,使其正确对待创伤,同时增强康复信心。②行为:护士行为会直接影响患者,因此在沟通交流期间护士需严格关注自身行为举止,确保大方、细致及端庄,多安慰与鼓励患者。③神情:基于心理学角度神情属于非语言形式的一种,在护理期间护士要注重控制自身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可逐渐感染患者,使其未来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可以保持理智和冷静,将创伤应对能力增强。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应用SAS、SDS(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对比,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对比(±s,分)
表1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SAS SDS干预前(n=64) 41.2±6.3 47.5±5.7干预后(n=64) 28.3±4.1 33.2±3.9 t 12.337 8.604 P<0.05
3 讨 论
WHO定义灾难为任何会导致经济严重受损、设施破坏、健康状况恶化及人员伤亡,若其规模大于事故发生社区承受能力需向外界寻求帮助和救援的现象,多为人为或自然因素形成,严重损害环境、人类及物质,对公共安全有着严重危害,为重大紧急事件。因灾害或创伤多为突然发生,且后果严重、无法准确预测,故而易成为应激源,诱发应激反应,但多延迟发生,即事件发生后数月或数年,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行为、情绪、认知及生理异常,不仅导致个体出现短期心理障碍,还会诱发长期心理创伤,严重危害身心健康[2]。
临床提出对此类患者开展护理干预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一对灾区受难者情绪予以稳定,即避免灾难发生后当事人悲痛情绪蔓延或扩散,进而产生二次伤害;其二为对急性心理应激症状予以缓解,主要针对灾后出现心理应激的群体或个体开展全方面综合治疗,其中心理护理为重点内容;其三为将个体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信心等重建及恢复,此为最终目标。因此,本院对灾难创伤心理应激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先开展危机干预,与患者沟通交流,为其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使其保持优良状态照顾与安慰患者,避免自身不良情绪对患者产生直接影响;再开展心理健康宣教,通过语言、行为及神情等途径感染患者,疏导或缓解其不良情绪,有利于重振生活信心。本组干预后SAS评、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说明对创伤、灾难后心理应激患者采用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1] 沈世林.重大自然灾害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158-159.
[2] 李 丹.护理干预在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4,14(7):56-58.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16.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