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2017-09-15武世祥
赵 玲,武世祥
(山西省忻州市荣军精神病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赵 玲,武世祥
(山西省忻州市荣军精神病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
目的 探讨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64例)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64例)分别在简明精神量表(BPRS)与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两方面的分数评价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了康复护理干预后,在BPRS评分方面,其在训练4周后便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OSIE总积极因素评分方面,观察组同样在训练4周后便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OSIE总消极因素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时,可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可显著加强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社会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精神类疾病症状,多发于青壮年人群,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行为、个性、思维、情感等多个方面存在有一定的障碍性,精神活动不协调[1]。伴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伸直还会引发认知功能衰退以及智力障碍等状况。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措施是基于特定的康复方法,来尽可能的协助患者恢复对家庭与社会功能的认知,提升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护理干预方法。为了解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以我院所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了康复护理干预后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入院编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33例;年龄28~46岁,平均(35.1±1.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2±2.1)年。对照组男30例,女34例;年龄27~47岁,平均(35.8±1.7)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4.5±2.3)年。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病情进展,加强日常护理并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其具体包括:①培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每日为患者分别进行两次约为30 min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有:床铺整理、衣物叠放、碗筷摆放、服药时间及方法、洗澡时间及方法等。②培养患者的行为技能。定期组织患者阅览书包、观看电视;每周在病房内为患者开展一次行为技能讲座;每一月邀请有关心理学专家为患者开展一次心理学知识讲座,并就患者所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③为患者开展文娱活动训练。可开展打扑克牌、打麻将、下象棋、打乒乓球及羽毛球等;并可指导患者进行书法练习;教授广场舞。④培养患者的社交技能。指导患者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沟通,并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以日常生活当中所较为常见的场景为原型进行情景剧的编写及排演。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分别于第2、4、8周分别进行BPRS与NOSIE分数评价。①BPRS评分:基于患者的角度所进行的症状评分,具体检评价项目包括:关心身体健康、焦虑、感情交流障碍、概念紊乱、罪恶观念、紧张、装相和作态、夸大、心境抑郁、敌对性、猜疑、幻觉、动作迟缓、不合作、不寻常思维内容、情感平淡、兴奋、定向障碍等18项测定内容;评价程度包括:无、很轻、轻度、中度、偏重、重度、极重,共7个方面,以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②NOSIE评分:基于护理人员的角度来针对患者作出症状评价,主要分为积极因素(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与消极因素(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两方面的内容,以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BPRS评分对比
在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2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在训练4周后观察组的简明精神量表评分便开始逐渐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简明精神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简明精神量表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训练前 训练2周 训练4周 训练8周观察组(n=64) 47.98±16.93 42.77±12.91 32.78±8.68 22.46±5.97对照组(n=64) 47.89±16.80 43.97±16.76 38.61±12.68 26.98±8.77 t 0.022 0.336 2.245 2.521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NOSIE总积极因素评分对比
在开展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OSIE总积极因素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训练4周及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NOSIE总积极因素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NOSIE总积极因素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NOSIE总积极因素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训练前 训练2周 训练4周 训练8周观察组(n=64) 58.86±9.88 63.88±8.95 72.75±10.91 81.88±7.86对照组(n=64) 57.78±10.96 62.97±9.77 65.91±10.67 68.82±9.78 t 0.433 0.406 2.652 6.158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NOSIE总消极因素评分对比
在开展护理干预前以及干预训练2周、4周、8周时,两组患者的NOSIE总消极因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NOSIE总消极因素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NOSIE总消极因素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训练前 训练2周 训练4周 训练8周观察组(n=64) 48.48±8.09 38.01±7.08 27.28±5.29 18.17±4.47对照组(n=64) 48.28±8.02 37.48±2.16 28.02±2.38 19.30±3.17 t 0.104 0.424 0.755 1.220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有研究表明,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适当的康复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基于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取适当的康复训练指导,可实现对患者潜能的充分激发,有助于加强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并提升训练活动的整体效果[2]。基于本组研究表明,在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PRS以及NOSIE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在接受了4周的康复护理干预后,其BPRS评分,明显高于单纯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提示通过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也与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3]。
通过开展康复训练不但能够促进患者在院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并且还可增强患者的社会功能[4]。基于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行为技能、文娱活动、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可将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注意力进行转移,实现对患者大脑皮层抵制与兴奋过程的有效调节,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呢,延缓其精神衰退,提高生活质量[5]。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的NOSIE总积极因素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在接受康复护理干预4周后便开始逐渐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时,可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可显著加强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社会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1] 李遵清,韩 鹏,仇爱玫,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2] 游秋萍,郑 伟,李雅文,等.系统康复护理训练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5,10(9):1398-1400.
[3] 梁丽芬,何彩霞,陈少芬,等.整体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08-110.
[4] 焦爱霞.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5):20-21,22.
[5] 荣建萍.自我效能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15):2327-2329.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74
B
ISSN.2095-8803.2017.15.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