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素
2017-09-15冈田武彦日本
文/冈田武彦[日本]
简 素
文/冈田武彦[日本]
所谓简素,就是简单素朴,也就是单纯。的确,一说到单纯,就容易被误解为精神幼稚和原始,是毫无价值的低层次的东西。但这里所说的简素即单纯,是指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术,而并非指精神内容。
即使把表现的单纯性称为简素,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就绘画来说,如果素材不一样,其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就不一样,仅水墨画就有写实派与写意派之分。
如此看来,即使“简素”这两个字,其内容也是复杂的。就连“简”与“素”两字的含义,若查一下《汉和辞典》,居然也有以下这么多解释,就可想象其复杂之程度了。
简的意思:精简、节省、恭谨、少的、欠、隐瞒、草率、笼统、容易、简便、不做作、不雕琢、不繁杂。
素的意思:本来、始原、卑贱、实在、素质、无色、空、白、率直、普通、不雕琢、质朴、淡漠、真实、不掺杂。
由此可见,从字义上说,简与素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讲到简素,有时是指简与素的意思相同之处,有时则又把重点放在简与素的某一方。
其实古人已经意识到,越是要表现深刻的精神,就越是要极力抑制表现并使之简素化,而且越是抑制表现而简素,其内在精神也就越是深化、高扬和有张力。这就是所谓的简素精神。
示例主要还是从中国文献中引用过来的。这是因为,中国宋明时代的文化是以简素精神为基调的,而且当时的文人画家和思想家也对简素精神作过详尽、确切的阐述。
唐代文学看重的是四六骈俪体的文章,所以不能不倾向于华丽的装饰。但到了宋代,由于强调精神主义,骈俪文因缺乏余情风韵而遭淘汰,简洁的古文受到推崇。
韩愈说:“非三代西汉之书不敢观。”柳宗元说:“殷周以前文而理也,魏晋以后汤而靡也。”北宋的欧阳修承其后,其文字以简约质实为宗。他在写《醉翁亭记》时,最初为描述滁州四面群山之景色,费了数十字,但不久便简而约之,只用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
苏东坡也因《论语》《礼记》等文字简澹而深爱不已。南宋朱子则看到了当时学者在解释经典时肆意推测、随意议论的弊端,以为这并不能求得古人之意,所以他著的《周易本义》《诗集传》等书,言辞都极为简要。
谈到诗,到了宋代,有所谓“渊明之文名,至宋而极”的评价,对晋代陶渊明的诗推崇备至。因为渊明的诗“外枯中膏,体癯实腴”(近藤元粹《萤雪轩丛书》之《东坡诗话》),“词简质而意有余”。
黄彻曾针对渊明“衰荣无定在”的诗句说:“诗人以来无此句,词简而意足。”严羽则把谢灵运的“池塘春草生”之诗句与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诗句均作为佳句,并认为:“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盛赞渊明之诗有天成之质。
不过不要忘记,渊明之诗还质而藏华也。比如说,秋实冬藏中就内藏着春生夏茂之意。
在文艺上追求简素,那么在表现上也就必然变得平淡枯澹。清初画家恽寿平说过:“妙在平淡中,奇亦不能过。”
平淡也受到了文人的宠爱,若追求新奇、危险之语而发挥创意的话,那就反而会留下斧凿之痕迹,破坏天成之含蓄。对此东坡有所谓“好新规,诗之病也”之说。不过,他们所说的平淡枯澹中是藏有无限之深意和自然之命意的。所以苏东坡说:“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他在给外孙的信中也说: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余以谓不但为文,作诗者,尤当取法于此。
“贵枯淡者,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也。若中边皆枯淡,则何足道哉?”
当时的士大夫有好用“平淡”二字的风气,但若没有内在深邃的话,也就会失去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