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生更要养(之二)
——新时期广东音乐之创作与传播
2017-09-15童音
文|童音
孩子要生更要养(之二)
——新时期广东音乐之创作与传播
文|童音
■国内音乐创作的瓶颈
单从音乐作品的数量上来看,我国每年产生的作品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高原”不多,“高峰”更是屈指可数。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对著作权的保护依然远未到位,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依然明显。
1、大众的音乐素养亟待提升。我国大众对音乐的需求基本停留在对歌曲的需求上,且多以流行音乐为主,欣赏严肃音乐、走进音乐厅的人少之又少。大众仍然缺乏音乐消费观念,免费听歌仍然习以为常。
2、缺乏对音乐创作的足够尊重。我们的词曲作者们非常清楚自己只获得了应该获得的版权权益中的仅有的哪几种收入,国家音著协或者其他渠道获得的收入依然少得可怜,作品被低价一次性买断依然是常态等。有关管理部门依然远远低估了音乐的创作成本,缺乏对音乐创作的付出的足够认识。
3、音乐创作的热情尚未真正被充分激发。受众最广的流行音乐创作仍然未有得到相应的应有的回报,很多的音乐人长期处于“只求多干,难求干好”甚至“赔本赚吆喝”的状态。新创作品仍然多有不接地气情况,重形式、轻内涵,脱离观众欣赏意趣。台上兴奋、台下冷清。
4、良性的创作机制有待完善。创作人才的培养机制、优秀原创作品的选拔机制(重要的创作基本上仅仅是依靠少数作曲家的委约创作)等状况尚未得到有效的完善。
5、传播平台到位不足。公司化新媒体平台对非市场化音乐作品传播与推广的情愿与不情愿。我国最早走新媒体探索在前列的平台基本上都是市场化行为的公司,经济效益自然是其首要目标。但我国的音乐创作并非都是市场化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或者说带有意识形态的音乐创作,就往往得不到公司化的新媒体平台的有效支持(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运作经验以及受众的接受度至少目前仍然滞后)。主流媒体的尴尬。“央视赶不上湖南卫视!”这是民间一度对传统主流媒体的揶揄。仅以音乐这一块为例,到目前为止,国内几大卫视推出《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等音乐选秀节目,无论怎样褒贬不一,其受欢迎程度超过央视三台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情,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是有限度的。如何在传递正能量音乐内容与市场化传播之间作出有效的平衡,这是另外的大课题。
6、创作理论的滞后。国家对文艺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但实际的可操作性的音乐创作理论尚处于滞后的状态。
广东的“孩子”
在国际上,广东音乐曾经几乎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代名词。然而,曾经被称为“国乐”的广东音乐已经飘得有一点远了。当下,无论从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上来讲,还是广东省委领导对广东音乐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上来看,我们的音乐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广东音乐近年来的大重要创作活动
1、大型创作
近年来,广东创作了一批大型作品,如《沙湾往事》(舞剧,广东歌舞剧院,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烽火·冼星海》(音乐剧,南方歌舞团)、《东江组歌》(声乐套曲,广东省音协)、《丝路粤韵》(民族交响套曲,广东民族乐团)、《孙中山》(交响组歌,中山市)《岭南意象 山水清溪》(民族管弦乐,东莞市)等。
2、重要征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集评选》、《“中国梦”主题歌曲创作征集评选》(第二次,尚未揭晓)、《“一带一路”海洋歌曲征集评选》(尚未揭晓)、《“青主杯”广东音乐创作作品征集评选》、《“音雄时代·创新+”寻找广东原创好歌曲》(进行中)等。
3、重大项目
2016年最重要也是投入最大的音乐类项目是“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向经典致敬”、“南粤和声”、“友谊之声·一带一路”、“岭南乐韵”、“新粤乐”、“南粤今朝”、“南国流行风”、“南国新声·‘一荐一’”等8场音乐会,展示了近年来广东音乐创作和演出的最高水准。
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全省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的各类音乐创作与汇报性演出从未间断。广东流行乐坛虽已多年没有大红大紫的作品和动作,但一大群广东流行音乐人仍然在努力。全省各地市(尤其深圳、东莞)的音乐创作也一直开展得很给力。但平心而论,叫得响的作品不多(整个国内乐坛也大抵如此)。不是妄自菲薄,事实如此。
■广东音乐的优势在哪里
广东的音乐是“水淋出来的”,这主要指的是广东音乐的题材与风格,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广东音乐从来不缺乏丰茂的水土(创作群、受众群)。
1、两张老名片
广东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广东传统音乐(又称粤乐)作为我国最年轻的民间乐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过一大批具有浓郁岭南风格的经典名曲,如《旱天雷》、《雨打芭蕉》、《赛龙夺锦》、《平湖秋月》、《步步高》等,深入人心,流传至今。
粤乐和粤剧、粤曲同根而生,也有同样的命途——由贱变贵,又从鼎盛走至淡漠。前些年,广州西关的陶陶居一直还有曲艺节目,如今已少见。客家山歌和咸水歌都是广东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非遗项目。另外还有雷歌、瑶歌等。近年来,全省各地对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创新工作有了一些起色和亮点,如梅州、东莞。
当然,与多数全国各地的地方民间音乐一样,广东传统音乐的词曲和演唱形态弘扬都必须加以继承性创新,必须结合民族音调,运用通俗手法和现代作曲技法,让年轻人愿意接受和传唱(广府歌曲《月光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岭南音乐乃至中国民间音乐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广东音乐是一块值得也必须大力创新性弘扬的“国宝”,亟需政府扶持,以“恢复元气”并吐露新气。
流行音乐也曾是广东音乐的一块靓丽名片,盛极一时,《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等众多的流行歌曲留下了一代人的记忆。网络音乐也曾是广东流行音乐复兴的一大亮点,2004年前后的《老鼠爱大米》《月亮之上》等一大批网络歌曲在青少年乃至儿童当中的传播程度令人瞠目。尽管今非昔比,但说难听一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广东流行乐坛依然是国内的重要阵地。
2、庞大的创作群体
广东是我国的音乐大省,省级会员4000多人,中国音协会员近1000人,是除北京之外,全国最大的音乐创作群体。广东从事音乐创作的民间群体数量绝对在全国名列前茅。
3、广泛的群众基础
“吃在广东”,广东美食声名远扬。其实,广东音乐同样赫赫有名。喝茶听音乐是广大群众的民俗。全省各地曾经几乎无处没有民间唱戏版,广佛一带几乎无处没有“私伙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东流行音乐的兴起,与当年林林总总的音乐茶座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牵头的“百歌颂中华”已经连续开展了十二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已经连续开展了七届。合唱在广东全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中山等地文化馆系统组织的群众音乐创作与演出从来都非常热闹。
4、在线音乐市场龙头
中国在线音乐服务的龙头老大在广东。2016年7月,总部设置在深圳的腾讯公司其旗下的QQ音乐业务与中国音乐集团(CMC)合并,2017年1月正式成立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囊括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三大主流音乐服务提供商。
5、最大的音像批发市场
正版音乐是传统音乐产业发展的核心。尽管音乐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但传统的音像制品依然还有市场,即便从发烧友的角度讲,在国内版权保护愈加正规和经济微利化的时代,广东音像城的正版音像制品占据全国70%的份额,也是一块不小的蛋糕。
6、“不差钱”
这一点很关键。广东经济实力雄厚,广东省委宣传部新的领导班子对创造广东音乐新辉煌高度重视,对音乐生产的投入绝对是“你有想法,我不差钱”。
我们该怎样“优生优养”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我国的音乐大省,作为有着“敢为天下先”传统创业精神的广东,我们的音乐发展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条“广东特色”之路?是否可以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广东政府的声音
首先,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在2016年2月针对我省音乐事业的发展所作的《创造广东音乐新的辉煌》讲话为指导方针来分析。
1、抓创作
抓什么?——“努力打造更多接地气、有品位、有影响的精品力作”。题材和风格怎么定位?“具有中国风骨、岭南风格、世界风尚”。广东特色、岭南风味,是广东音乐的根。文艺事业的大繁荣需要百花齐放,既然是百花,就要各有特色。同质化无法形成中华民族大文化的春天。广东音乐之花开在岭南,我们不能开牡丹花、山茶花,我们开出的最靓丽的花朵是火红的木棉花,我们的音乐创作必须把握这个根,才能长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1)“着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歌曲创作”。“中国梦”是当下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主旋律。主旋律音乐(歌曲)是我国的特色,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在全党、全国人民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主旋律歌曲的创作与传播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产生过《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这样脍炙人口、传遍四方的经典主旋律歌曲,创作出《永远的小平》、《又见西柏坡》、《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等一批广受好评的新的主旋律歌曲。什么是主旋律歌曲?主旋律歌曲在创作主题、歌词内容、旋律风格、演唱方法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2016年5月,深圳市音协与岭南音乐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一场“时代新梦想”主旋律歌曲创作与理论研讨会,对主旋律歌曲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探讨。
广东省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刘长安认为,主旋律的形式是百花齐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包括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绝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的图解。省音协专职副主席金旭庚认为,主旋律并非一种高昂的调调,也可以是躺着听的很美的旋律。深圳市音协主席姚峰认为,一切社会制度,所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有其主旋律。美国大片也是如此,宣扬美国的英雄和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含有政治色彩的主旋律歌曲,我们过去写、现在写、将来一定还会写,不是写不写的问题,而是怎样写的问题。
(2)“奋力激发心系大众的歌曲创作”。文艺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优秀作品绝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眼中的优秀作品,而应该是人民大众心里的优秀作品。广东的歌曲创作如何真正做到深入大众,如何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像饮早茶一样乐于接受,乐于享受,乐于传播,是我们必须从创作起点就要考虑到的。当年的广东音乐(粤乐)和广东流行音乐之所以有着如此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题材“心系大众”,直接反映民众最真切最实在的情感述求。我们在为拿不出好作品而苦思悯想的时候,是否叩问过自己:我们的作品是从电脑上挤出来的,还是真正走进人民,走进生活,从人民大众的“生活、命运、情感”中流出来的。
(3)“精心推动中华经典名曲的创作创新”。对于这一点,慎海雄部长已经讲得非常清晰:要“下功夫梳理、挖掘、提炼一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古诗词作品,用音乐的思维和新的音乐技巧,用歌曲、器乐曲、大型音乐剧、清唱剧、合唱等不同形式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4)“大胆探索音乐形式的不断创新”。随着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文艺发展经历了继承、学习和重新审视的过程。音乐创作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传统与现代、中西两极之间正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风格的发展活力的多元格局,这种趋势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的蜕变。
广东音乐如何创新?简而言之,岭南题材和岭南音乐元素+现代音乐技法。创新是手段,好听是目的。技术和风格上无论怎样探索,怎样翻新,首先要让生活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听得懂、喜爱听,要让生活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的生生不息的一代代年轻人喜爱听、愿意唱。
(5)“持续推进粤语歌曲的创作翻新”。“振兴以粤语为代表的广东方言歌曲,并影响港澳台和海外地区”。粤语歌曲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歌曲,曾经是广东歌曲的一张名片。目前从事粤语歌曲创作的人寥寥无几,亟待鼓励和扶持。
(6)“热心支持广东民间音乐创作”。这里所指的“广东民间音乐”应该是包括广东民间音乐(乐种)和广东民间的音乐创作人。前者自不必说,后者亟待关心和扶持。广东民间的音乐创作人数量庞大,但由于游离在体制之外自食其力,创作资金(甚至是生活)上的困难严重阻滞着他们的生产力(不乏“边歌边泣”的“可歌可泣”案例,这也是广东音乐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
2、抓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音乐,音乐不是孤芳自赏。
(1)“扶优扶强,培育龙头企业”。广东曾经有“中唱(广州)分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新时代影音公司”和“白天鹅音像出版社”四大唱片公司,当年,这“四大天王”一度撑起过国内唱片业的大半边天,之后日渐式微(“新时代”已于2014年倒闭关门)。前些年,民办音乐企业“孔雀廊”公司(佛山)靠着发行“凤凰传奇”的唱片尚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目前已与北京上海的大型音乐公司难以抗衡。
近年来,全省各地都有一些音乐基地挂牌成立,如“广东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广州萝岗-2012年5月)、“A8音乐华南数字音乐基地”(深圳南山-2010年8月)、“中国打工歌曲创作基地”(东莞塘厦-2004年12月)、“广东省客家新民歌创作基地”(东莞清溪-2013年12月)、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狮山)合唱基地(佛山狮山-2014年12月)等。这些年来,这些基地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未见“高峰”。
当年广东的音乐企业有“四大天王”,当下亟需打造一两艘“辽宁舰”。如何选优,如何扶强,政府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企业和基地更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担当。
(2)“推进音乐与网络、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可以引以为豪的是,目前中国在线音乐服务的龙头老大腾讯音乐娱乐在广东(深圳),政府如何与之合作?腾讯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如何“近水楼台”兼顾服务好广东?都是可以“洽谈”的事。全美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ABC(美国广播公司)、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几乎左右着世界文化艺术传播的命脉,这三大纯商业的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必须。
广东并不缺乏数字音乐平台,“到2015年底登记备案网站67万家,并以月均近万家速度增长”。广东的科技和金融也走在全国的前列,音乐如何与之嫁接、融合,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机制。
(3)“搭建好音乐展示平台”。音乐作品如果得不到展示或者说展示的时间和范围有限,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成为“高峰”(音乐作品的成功与否跟其展示或者传播的几率成正比)。我们不缺好作品,缺乏的是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以“南国音乐花会”为例。先不说以后如何做到“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音乐人才和作品来广州展演,首先应该朝着向更大范围的广东受众展示的方向努力,首先应该成为广东人民的“音乐花市”。“南国音乐花会”产生了不少好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如何得到更多的展示?是否可以有两个方向:一些作为艺术精品来精雕细琢,在定期的演出中不断完善。一些朝着大众口味方向改造,内容更生活化、形式小型化,演员群众化(不一定都用原班精英人马)。走进广场,走进社区。两者也都可以两条腿并行:惠民性公益演出+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方面可以借鉴当下的电影市场模式。如今结合网络和手机购票的小影院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我们的音乐节目也应该朝小剧场化方向努力,这是潮流。可以探索。
这里说的是现场展示,还有一个重要的展示是我们的主流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的二度展示。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做到位。是保守还是惰性还是其他什么,是否应该问诊。当年广东流行音乐如此红火,广播电视报刊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功莫大焉。我们的文艺创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在考虑创作的主题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它的展示与传播,这是我们创作的终端。
(4)“调动和激发民间音乐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慎海雄部长对这一点已经阐述得很清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推动音乐创作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音乐创作资本投入的多元化,采取积极措施,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音乐创作生产。大力发展民营音乐机构,支持关心独立歌手开展音乐创作活动。对民间音乐机构的作品要纳入文艺精品的评选范围,给予同等支持。”
3、抓人才
“实施音乐人才汇集工程,集聚八方英才,把广东打造成精英荟萃、人才辈出的全国音乐人才洼地。”
(1)“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广东大量的音乐人才“北飞”,北京具有央视等强势的展示平台固然是重要因素之一,广东对音乐人才的不够重视也是他们“挥泪而别”的一个原因。画家黄永玉没有离开广东而成就为大画家黄永玉则是无需论证的既成事实,音乐李海鹰留在广东是否还能成为音乐李海鹰是一个不可假设的话题。我们能否或者说怎样做到如慎海雄部长说的那样“对那些在传承岭南文化中有重要作用的音乐大师、词作家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2)“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目前我省正在实施的音乐人才“一荐一”活动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很好的开始。老“一”的成就有目共睹,还要抬举;少“一”更要多给机会,且少“一”的选拔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以更加公平公正,不漏人才。
(3)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制定完善音乐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音乐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规范开展音乐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创新音乐人才的选拔使用机制。要大胆使用优秀音乐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
“创新广东”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作为?如何落实?政府要动,音乐人要动,广东的音乐产业要动。怎么动,大家并非没有一个基本清晰的思路,是否扎扎实实地去做,这就是真正实现创新的关键。
■版权保护的探索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谈了很多,这里想说的是我们广东如何先行一步。可行的尝试是,参照国外(比如美国)的版权模式,结合国情、省情,建立由政府部门(版权局)主管的音乐版权保护管理机构,在政策和制度上尽可能多地为音乐创作人争取应有的权益,在市场还不够健全的实际情况下,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扶持。总之,目的是为了保护并激发我们的音乐创作人的创作热情,让外省的同行“眼热”,既对部人才产生动力,又对外部人才产生吸引力。
■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
无论国际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广报电视报纸)的介入是音乐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国内。多年来,广东的传统主流媒体对广东音乐的推动做得不够,对国外(日韩欧美港台或北京上海)的音乐津津乐道,对自己本土的音乐的报道却常常是或吝啬或扭扭捏捏。传统主流媒体的不到位,不仅是音乐作品难以得到有效推广,也是音乐人才流失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广东音乐的腾飞,传统主流媒体的积极作为以及与新媒体的有机联动是亟待跟进的必要动作。
■作品展示
广东音乐人常常嗟叹的是作品缺资金,缺推广,得到展示的机会不多。如,首届南国音乐花会出了不少好作品,但后续的展示不够。每年几乎都有征歌活动,也评选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后续的展示机会不多。名家音乐会也常常举办,事实上也可以推选一些优秀的名家音乐会进行至少是省内的巡演。
作品的充分展示,一个是媒体的不断跟进(报道的不吝啬版面,广播电视的连续展播);一个是巡演(同时也需要媒体跟进)。
■音乐理论与评论
国内的音乐理论和乐评与音乐的发展远远滞后。由于对音乐理论和乐评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有关的人才严重不足。音乐作品的传播,音乐理论、乐评(甚至包括娱乐记者)的跟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亟待重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