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治皇帝圆寂在湖南安化?

2017-09-15黄正良

文史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禅寺禅师皇帝

黄正良

顺治皇帝圆寂在湖南安化?

黄正良

清代顺治皇帝是否出家,作为“清宫四大疑案”之一,长期以来都笼罩着重重迷雾。近来,笔者掌握了一些有关顺治皇帝在湖南安化辰山出家、圆寂的资料,写出来以供讨论。

笼罩在顺治身上的各种谜团

◇ 康熙缘何称清圣祖

清朝庙号称“祖”字的有3人:一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金朝,定都于盛京,开创历史,可以称“太祖皇帝”;二是清世祖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定鼎中原,开创历史,可以称“世祖皇帝”;三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继承顺治的皇位,既非定鼎中原,又非开创历史,称圣祖,不合乎昭穆制度(即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宗庙制度之一)。

清朝的等级制度是很严格的,寻遍清朝档案,除了康熙称清圣祖不符合昭穆制度,还有一个,开国的孝庄皇太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死后38年没能入土为安,而是寄存在东陵风水墙外的暂奉安殿,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就地深挖,建陵入土,名曰昭西陵,一直没有进入东陵。

顺治皇帝画像

◇ 清宫档案避而不谈顺治死因

作为记录顺治皇帝生平最权威的档案——《清世祖实录》,有一段关于顺治“死前”的最后记录。顺治患病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到初六已经是病入膏肓。《清世祖实录》中用200多字记载了顺治死前的活动,而描述他的死亡却仅有11个字,时间,地点,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线索。不仅如此,清朝皇室家谱《玉牒》中也仅仅只是记录了顺治驾崩的时间,对于顺治皇帝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谈。有许多文献资料认定顺治是患天花而去世的,但令人费解的是这应该属于因病正常死亡,然而清宫档案为什么对顺治的死因只字不提,讳莫如深?只可能是背后还隐藏着不能公开的秘密。

◇ 顺治皇帝的遗诏

同样让人费解的是顺治临死之前留下的遗诏。因为在整篇遗诏中,顺治开列了多达14条的“朕之罪”,人们把这个遗诏简称为“罪己诏”。为什么顺治会对自己平生所为如此内疚自责?这样的自责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离开人世时最后的心情,另外也不可能有这种心力。

《张氏医通》中这样描述天花的症状:“痘疮成浆之时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应,自语呢喃,如邪祟状。”从天花的病症推断,顺治临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他也就根本不可能亲自口授遗诏,开列自己的14条罪状,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谁来继位和辅政两大难题都不太可能。

这篇“罪己诏”洋洋1200来字,列举了自己14大罪状,没有一个字提到自己生病,或生了什么病,笔者认为不是顺治临死时所写,而是他早已写好,为减小“出走”后的负面影响而埋下的伏笔。

顺治皇帝的佛缘

关于顺治皇帝的“出走”,传说一直不断,最多也最可信的是他笃信佛教,出家当了和尚。

早在顺治祖父努尔哈赤时,藏传佛教已传到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常手持念珠,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极时,盛京兴建实胜寺,藏传佛教在后金已产生很大影响。顺治的生母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轻寡居,以信佛解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有家庭的熏陶,加上太监们的怂恿,顺治帝稍长便信奉起佛教来。

(3) 元素分析:测试仪器EL Ⅲ型为型元素分析仪,OLYMPUS公司,测试约2 mg样品的N、C、H和P元素含量。

顺治十四年(1657),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20岁的顺治在京师海会寺同憨璞聪和尚见面,两人相谈甚欢。顺治帝欣赏憨璞聪的佛法智慧、言谈举止,便将他召入宫中。十月,顺治帝又在皇城西苑中海的万善殿,召见憨璞聪和尚,向他请教佛法,并赐以“明觉禅师”封号。他对佛教愈信愈虔,愈修愈诚。顺治还召见玉林琇和木陈忞(mín)、茆(áng)溪森等师徒,让他们在宫里论经说法。顺治请玉林琇为自己起法名,提出“要用丑些字样”,他自己选择了“痴”字,于是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

湖南安化辰山

河南民权县有座白云禅寺,2013年6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的《奇观秘闻》第3集《名刹帝影》,通过实地考察该禅寺出土的文物,提出了该禅寺“醒迟长老”可能就是“行痴禅师”的观点。康熙四十九年(1710),醒迟长老圆寂,康熙赐给禅寺一块亲笔题写的“当堂常赏”的石碑,专家解读为“尊崇顺治皇帝的圣迹”。但《名刹帝影》只介绍了醒迟长老圆寂于白云禅寺,没有介绍他在白云禅寺有墓碑。

圆寂安化辰山白云寺的几种可能

湖南安化辰山有白云寺,寺前有“三塔院”,当地6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院内曾有三座塔墓,一为僧密禅师、二为问石乘禅师、三为行痴禅师。现塔基仍在,塔身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这里的“行痴禅师”很有可能即是清顺治皇帝,理由是:

◇ 民间有传说

当地口口相传:当年(1661)顺治皇帝因失去儿子、爱妃。政治上缺少依靠力量,秘密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儿子康熙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几次请他回去,不回。为不被康熙打扰,一心修佛,他便跟随茶商,一路南行,最后落脚湖南安化辰山。

◇ 法名不可能如此犯讳

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四年起就频繁接触佛法高僧,拜玉林琇为师,且求得法名“行痴”,剃了和尚头,在朝野闹得沸沸扬扬。作为一个大庙的高僧,不可能不知道“行痴”已为皇帝所属,也不可能知道而不避讳,敢用“行痴”的只可能是皇帝顺治。

◇ 在年代上相吻合

据辰山的老人回忆,“三塔院”中的行痴禅师排在问石乘禅师之后。问石乘禅师在佛教界的地位很高,佛法造诣很深,其生平在很多典籍中记载很详细:于1642年到白云寺,1645年圆寂在白云寺。白云寺大火(1635)后第二代住持为临济宗中静定禅师,第三代住持为行痴禅师,第四代住持为临济宗者深和尚。中静定的其他详细资料没找到;者深和尚现有石碑在,碑刻明确记载其圆寂于1730年,为临济宗。从1645年至1730年的85年间,辰山白云寺经历了中静定、行痴、者深三位住持,行痴当住持时间当在1700年前后。

1700年,当是顺治皇帝出家约40年之际,应该是到过了五台山、牧石庵之后,60岁左右年纪,与北京石景山出土的“龙袍干尸”,在年代上基本吻合。

◇ 白云寺的皇家规格

从唐朝僧密禅师建寺到“文革”彻底被毁,白云寺有1200多年的历史,所经历的住持、禅师等很多,而专建塔院供奉的只有三人。僧密禅师是开山宗祖,理应入;问石乘禅师是白云寺烧毁后的中兴者,也应入;行痴禅师呢,因什么功德入院?史志典籍中没有任何记载,民间也没有别的任何传说,仅有的传说是他曾贵为皇帝,当时辰山的佛教建筑规模特别宏大。

据传,白云寺供奉的菩萨特别大,一个成年人站在菩萨的肩膀上,伸手摸不到菩萨的头顶;有1000多亩僧田;有300多僧人;还有僧兵;周围有48座脚庵;为官员朝觐方便,专门建有歇马亭。到清朝末年时只留下白云寺、三塔院、僧田,其他都已毁。现残留下的白云寺磉礅岩直径68.6厘米,据专家介绍,这是清朝皇家规格。

◇ 刻意抹去的痕迹

300多年来,专家们在清宫档案与地方史书中,始终找不到顺治出家的依据。这么一个即使秘密出家也会举足轻重的人物,肯定留下有许多痕迹,只是“明确”的,被人有意抹去了;“不明确”的,需要我们去考证、去推测。

在安化辰山三塔院有一席之地的行痴禅师,规模宏大的佛教圣地的住持,不仅在安化几修县志中找不到记载,在地方各姓族谱中也找不到记载,在能找到的与辰山有关的僧人、文人的记述中也找不到蛛丝马迹。这不符合常理。正像五台山、太平山等地找不到顺治的痕迹一样,辰山的痕迹也被抹去了。从辰山现残留的巨大磉礅岩及48座脚庵的遗迹可推测,当时辰山的佛教建筑规模不亚于衡山南岳、沩山密印。这么大的场面,陡然兴起,陡然衰落,没有皇室的控制,不可能。还有一点,顺宗皇帝见到的第一个和尚憨璞聪,为临济宗龙池派,安化辰山白云寺自问石乘禅师起也为临济宗。

◇ 后代有认可

顺治皇帝第11世孙爱新觉罗·启隆经过认真研究与多次实地考察后得出:安化辰山确为顺治皇帝的修行地与圆寂地的结论,并得到了他两位家族兄长的认可与支持。

据此,尽管当下顺治安葬地至少有三个争议:一是北京东陵,这是正史的说法;二是湖北太平山牧石庵,有文物、传说;三是湖南安化辰山,有文物、传说。但笔者认为安化辰山最靠谱。因为“三塔院”中明确写出了“行痴禅师”法名,而牧石庵后塔林的碑刻没有这么写,只有人死后才能这样做。据传说中辰山庙宇的规模(48座)、规格等推测,顺治在辰山修行也应在10年以上。

顺治在辰山圆寂后,依照佛门规矩,在焚尸台(现辰山三塔院遗址左前方有此地名)焚化。据“文革”时拆毁三塔院的健在老人回忆,塔下石盒中装有骨灰,石盒前燃有香、灯。

白云寺继任住持者深和尚主持修建的三塔院,将开山祖僧密、重建者问石乘请进去,用以彰显行痴在辰山的地位崇高;恢复“行痴”法名,用以昭示顺治皇帝圆寂在辰山。这也可以解释清人林达珍编的《正源略集》卷四《润州焦山问石乘禅师》里关于建塔地的记载“弟子建塔于白云寺后山之巅,谥慧照”,与后代人们见到的在“三塔院”事实不符的原因。

由此看来,顺治皇帝圆寂于湖南安化辰山也是一种研究可能,更多的史料还有待挖掘和考证。此文也算是对顺治皇帝出家之谜的一种补充。

(责任编辑:北鸣)

(邮箱:dyy1013@126.com)

猜你喜欢

禅寺禅师皇帝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皇帝怎么吃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