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纪国兴衰与纪国故城变迁
2017-09-14任福兴
任福兴
摘要:纪国是商周春秋时期的一个东方古国,在今山东寿光城南15公里处,考古工作者对纪国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遗迹。纪国故城的变迁是纪国兴衰的见证,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纪国故城的变迁了解纪国的历史,体验时代的变迁。
关键词:纪國故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遗址保护
纪国是商周春秋时期的一个东方古国。据《世本·氏姓篇》记载,“纪氏,姜姓,炎帝以后,封纪,为齐所灭,以国为氏。”[1]“《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引《帝王纪》云:‘周之纪国,姜姓也。纪侯僭齐哀公於周懿王。王烹之,外传:纪侯入为周士。”[2] 可见纪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虽然纪国年代久远,关于它的文献记载较少,但作为历史见证的纪国故城遗址却依稀可辨,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为后人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可信的历史依据。关于纪国和纪城的变迁,学界从不同方面作了研究。今人何光岳《纪国的来源和迁徙》认为纪国就在今寿光城南建立;逄振镐在《纪国史略》中通过实地考察,详细记载了纪国城的范围;李沣著作《探寻寿光古国》,对纪国的源流、地望、势力范围以及纪齐两国关系等作了系统阐述;崔乐泉《纪国铜器及其相关问题》一文,通过考古发掘的铜器,证实了纪国的存在;贾效孔在《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一文中,通过对故城的考古发掘,证实了纪国及故城的存在和价值。上述成果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纪国及纪国故城的变迁,并得出了许多科学可信的结论,为进一步开展纪国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纪国历史的探讨,对纪国故城变迁的探讨则不够。本文拟通过纪国故城变迁的探讨,揭示纪国故城变迁与纪国历史之间的关系,以求教于方家。
(一)纪国的兴衰
纪国是周代的古国,与齐国同为周王朝的封国。“纪氏,姜姓,炎帝之后,封纪,为齐所灭,以国为氏。”[3]齐、纪本为同姓,因为边界的纠纷演成世仇。《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用《帝王世纪》的说法,认为纪侯诬陷齐哀公,周懿王烹杀了齐哀公。可以看出“齐、纪积怨甚深,自周初到春秋,从没有和好过。但纪侯却与周王和鲁国关系密切,周桓王曾娶纪女为后”[4]。周、鲁、郑等国也调解过纪、齐间的敌对关系,均无效果。
纪侯谗害齐哀公,哀公之弟胡公为避难,从营北迁往薄姑(今博兴县南)。齐胡公恐惧纪国行为,激怒鲁哀公的同母弟弟姜山,姜山带领营丘人袭杀胡公,自立为献公,把都成又迁回临淄。从那时起,齐国不忘国耻,发奋图强,逐渐强盛,开始向纪国进攻和掠夺。
纪国受到齐国的威胁,被迫迁都,先迁至今寿光县的纪台,再迁剧国之剧邑,即今昌乐县东南三十里剧城。
“东周以后,纪国欲联络齐国西面的鲁国来钳制齐国,公元前706年,纪侯和鲁桓公会盟于成,成为鲁邑,说明纪已害怕齐强盛起来会对它进行报复,齐从南、西、北三面蚕食纪国领土,削弱纪国的势力。”[5]庄公二年秋(公元前691年),纪季以隽入于齐。纪侯兄弟分立,“从此,纪分为二,一部分是纪国西境酅邑已成为齐国附庸,变成东侵纪国的前沿阵地;一部分是纪国的大部分疆土,仍为纪侯所统治,东迁剧邑,亦当在此时。齐对纪形成了三面包围,纪国在内乱分裂的沉重打击下,已经奄奄一息了。齐襄公便伐纪,纪迁去其邑。”[6]纪侯逃至曹国,纪国领土全被齐国所占,纪国灭亡,齐国尽得纪国柞蚕织绸之利,从而富甲天下。
(二)纪国故城变迁
纪台,即纪国故都,位于?河东岸,距河五里。旧城遗址略呈方形,城西墙和西南角一带保存尚好,残墙高约三米。夯层厚10余厘米。夯筑特点与临淄汉代修补城墙的夯筑技术相同,考古工作者通过确认夯筑特点和土质测定,认为遗址属汉代。城内堆积多为战国和汉代砖瓦、陶片,无早期遗物。在1965年秋?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中,位于寿光城南18里?河西岸的卨宋台、郑家、鲍家、钓鱼台等七、八个毗连的村落之间,曾现大面积西周、春秋遗址,这些遗址与纪国有很大的关系。卨宋台一带隔河与纪台城相望,相距12里,方位在纪台北和西北方。“从地理位置判断,经过对遗址情况分析,这一带正可能是纪国都城所在。”[7]纪台城为纪国故都时间不久,后迁剧县。
纪国亡后,所迁之邑便是纪障城。“淮水分支,北为游水,又东北迳纪鄣故城南,故纪子帛之国也。”[8]到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约31年,纪子帛曾继位为纪侯者,亡国后而南逃立国于纪鄣者。纪国故城也由此而衰落,纪国故城从纪文侯建国,纪国兴盛,到后来纪国被齐国吞并,纪国故城也由盛而衰。纪国故城兴衰是一段历史的变迁,我们可以通过纪国故城了解纪国历史,纪国故城的遗迹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好好保护。
纪国故城的变迁是一段历史的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了纪国的兴衰,纪国故城变迁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通过对纪国故城变迁的认识,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期纪国的不同之处,纪国在当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当时促进社会发展,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利用纪国故城的现有资源,加大对纪国故城的开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连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注释:
[1]王梓材.世本集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7.1.
[2]王恩田.纪、?、莱为一国说[J].齐鲁学刊,1984.3.1.(1):72.
[3]何光岳.纪国的来源和迁徙[J].吉首大学学报,1991.12.31.(12):27.
[4]孔子.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1.
[5]左丘明.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1.
[6]何光岳.纪国的来源和迁徙[J].吉首大学学报,1991.12.31.(12):27.
[7]王恩田.纪、?、莱为一国说[J].齐鲁学刊,1984.3.1.(1):72.
[8]]郦道元.水经·淮水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