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建议研究
2017-09-14刘永希
刘永希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学生思想政治的表现特点以及思想动态出发,指出了高职院校在加强德育工作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通过抓好“六大建设”以及实施“十大教育”各种途径和措施的手段从而来实现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字】高职学生 德育工作 实效性建议
我国高职院校的培育方向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未来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在技术水平,还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需要重视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将高校中的优良传统在平时的工作教育中展现出来。
一、当前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的变现
(一)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
当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大多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有关的数据调查中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甚至有大半的学生选择“国家需要,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并且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的国情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多数同学对于我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表示是必然趋势,并且大多价值观都比较符合实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包括有学生的思想信仰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的自由度较高,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在面临多种信仰和思想潮流面前,有些学生逐渐出现了思想困惑的问题。另外,还有些学生的理想信念比较薄弱,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抱着怀疑的态度。最后是部分学生在道德准则以及价值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完全是依赖利益关系,以个人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德育教育需要在思想上扭转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提高他们对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到主导的地位,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前面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性以及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他们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主参与的热情也越强烈,因此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
高职院校中开展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是什么,从大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发展过程来看,学生在心理上对于思想政治的体会是从自身在信息的收集以及对信息的分析中得到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就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目前对于思想上的需求方向,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去接受思想教育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教育中吸取到营养,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大学生群体中包含了各种差异性,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呈现出来的不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辅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单纯的采取灌輸式的群体教育模式,其结果肯定是不尽人意的,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将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一)抓好“六大建设”
学校在“六大建设”中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学校内部组织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及广播报刊等形式来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是德育基地的建设,要让学生在积极开展时间活动过程中了解到社会实际,有意识让学生接触到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园在创建校园文化以及德育基地构建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网络环境给学生思想上带来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因此学校应该肃清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搞好学生思想教育的有利导向。
(二)实施“十大”教育
“十大教育”包含有马克思主义传统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法制生活作风教育等,这些教育是学校通过日常生活规范以及开展有关讲座组织相关活动,对学生思想进行层层渗透的过程。除了日常学习管理规范之外,学校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考试学业压力、就业竞争压力,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在竞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在校期间对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其今后走入社会十分重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通过自我调节解决好今后在社会中择业、择友、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在高校中经常会开设一门学科叫《就业指导》课程,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其今后在社会中从事岗位奠定思想基础。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地方,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多方面角度去完善学生的思想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从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对各方面知识进行整合,统一认识以及摸清其中的规律,寻求与学生发展的切合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遵循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有效推进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高校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利兴,王定国.试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原则[J].思想战线.2011(S2)
[2]彭福臣.技校学生德育工作网络化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2009(05)
[3]段丽萍.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0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