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学生美德教育资源探析

2017-09-14李长亮刘国强

商情 2017年2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大学生

李长亮+刘国强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其基本价值追求。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当前社会道德观念的植根之基、立足之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自觉汲取养分,对做好当代大学生美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美德教育 资源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不多,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特别在当今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日益滋长,集体主义观念不断削弱,个人至上、社会公德缺失等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美德教育效果,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不利影响。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美德教育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状况,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资源,对做好当代大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与当代大学美德教育精神高度契合,对塑造当代大学生德性人格意义重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美德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继承和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赋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内容,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在当代大学生美德教育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向来以文化底蕴深厚、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著称与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能够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道德体系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

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中华民族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有一种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社会、家庭、自我四个方面融为一体,共生共存,合而为一,没有国家便没有家庭和自我。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常常为了国家、社会、民族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这就是所谓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舍小家顾大家”。在这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民族从不屈服于外来民族的侵略、压迫与奴役,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被称为“民族脊梁”的杰出人物。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就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食粮。今天的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双重机遇和挑战,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用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学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增强为国家服务和献身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二、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崇高的社会理想信念

中国民族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传统文化中的“志气、气节”等则是其集中表现。“天下为公”、“大同”是从古至今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力弘扬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信念,有着积极的当代教育价值。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贪生怕死,积极践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信念,这种对真理、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精神食粮,有助于他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

三、传统文化中内含着可贵的整体利益价值取向

重视整体利益,以集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含的深层价值取向,这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中,高度重视个人、家庭和国家这三者之间次序关系的协调,主张以国家、社会利益为主,将个体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下。中国传统道德的这种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它要求每个人都要以国家、集体、民族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这种道德传统对当前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而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整体利益教育,对于他们深刻理解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利益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传统文化中秉持着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重于利,“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道德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古代进步思想家以此为核心制定出一系列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如在个人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倡导“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即对人恭敬、庄重、有礼貌;对人宽厚,对己严格;待人处事讲信用,取信于人;办事要勤勉、高效;求助于人应给予感谢和实惠。这些道德规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仍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如果大学生们能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美德养分,那么就能够通达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能够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五、传统文化中倡导自省与知行统一的修养要旨

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仅需要各种形式的灌输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每个青年学生乃至每个公民的自我道德修养与实践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论体系中,关于自我修养的内容十分丰富。自省与知行统一是中国道德修养的要旨。正因为如此,中国在世界上获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自省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自省是用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观察他人,警觉自己,检点行为,而个体修养更重要的内容在于行动。所以,“行善积德”、“积小善成大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成为儒家基本的伦理主张。劝导人们做好事、善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旦成为习惯,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了。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统一。如果当代大学生能够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重修养、重言行一致的传统美德,那么大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就会大大提高,校园文明建设就會有新起色,并以校园文明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资源值得吸收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把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因素融入课堂和日常行为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美德教育体系建设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Y201610133)阶段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资源大学生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