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对田园山水诗的标榜
2017-09-14陈奕奕
陈奕奕
摘要:《蒲褐山房诗话》收录了众多放情山水,这些文人的诗作多效仿陶、谢及王孟韦柳,具有冲淡自然的风格,表现了王昶对田园山水诗的标榜。
关键词:王昶;蒲褐山房诗话;田园山水;王孟韦柳;冲淡自然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王昶与王鸣盛、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被称为“吴中七子”。纵观王昶的《蒲褐山房诗话》载录了很多放情山水的诗人,这些诗人大都诗法唐代的王、孟、韦、柳,追求一种清新自然的风格特点。
一、田园山水之诗
唐代诗人在继承陶、谢山水诗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王、孟、韦、柳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田园山水诗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对田园山水诗派的陶、谢及王孟韦柳存在不同的看法。钟嵘《诗品》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1]”萧纲评价谢灵运称“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2]188,吕本中在《童蒙诗训》认为孟襄阳诗“自然高远”[3],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称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澹泊”[4]以及《东坡题跋》认为“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5],王世贞《艺苑卮言》提出“摩诘才胜孟襄阳”[6],王士祯《分甘余话》又认为“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7]。
无论后人对陶、谢以及王、孟、韦、柳的评价如何,他们田园山水诗的造诣之高毋庸置疑。因此这六者的田园山水诗也成为了后世学田园山水诗的一个标杆。王昶《蒲褐山房诗话》就收录了很多以田园山水为描写对象,将自然山水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的文人。
《蒲褐山房诗话》上卷有张梁“其诗宗法王、孟、韦、柳,间效山谷、诚斋”[8]2,秦瀛“洛生给事兄弟所著《泉南山人存稿》,颇能接迹柴桑以及襄阳,摩詰” [8]123, 吴引年“以诗见示,大抵前仿襄阳,后仿昌谷,清词妙旨,人所应无尽无”[8]169,过春山诗“及王孟韦柳……妙悟天然”,厉鹗取法“陶、谢及王孟韦柳”[8]44等,都无一例外以陶、谢以及王、孟、韦、柳为效仿对象。诗话对凌应曾评论道:
游黄山时,诗最工,如《天竺寺》云:法鼓时一声,千山送空响。《早发自沙步》云:日出两三竿,云中见山顶。《富春》云:江绿山逾青,舟行画图里。《香炉峰》云:云中露微月,忽照香炉峰。何减襄阳、摩诘?[8]77
凌应曾,字祖锡,号叔子,上海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8]77。王维的田园山水诗,通常营造一种空灵,幽静,深邃的意境,从而表现出一种禅意、禅趣。凌应曾“法鼓时一声,千山送空响”,颇有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之意,诗的空间都是空旷的山林,鸟鸣与法鼓都是发声物体,鸟声清脆而嘹亮,法鼓醇雅而厚重,两者在空旷的山林中都能回荡出一种深邃、幽深而绵长的声音效果,从而给人空灵的感觉。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9]凌应曾“江绿山逾青,舟行画图里”直接以画图比喻青山绿水,以图入诗,描绘了一幅舟行绿水图。“云中露微月,忽照香炉峰”又与王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的意境相似。“微月”与“反影”对应,“香炉峰”与“青苔”相对,“微月”为夜晚透过云层发散出来的月光,“反景”则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虽然时间段不同,但是它们的光都有相应的投射物,那就是“青苔”与“香炉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傍晚的日光透过树木落到森林的地面上,部分日光照落在青苔上,光影参差,景物斑驳,或明或暗。“云中露微月,忽照香炉峰”,夜晚的月光透过云层洒向山林,而香炉峰上雾气缭绕,月光照射在香炉峰上,在雾气的作用下,与周围景色相比显得朦胧亮洁,亦是有明有暗,有朦胧的含蓄的美感。月光与香炉峰,反景与青苔的相互呼应,使得周围的景色忽明忽暗,朦胧,含蓄,形成了一种明暗、平淡,隐逸,而又富有禅味的图画意境。
二、冲淡自然之风
尽管陶、谢以及王、孟、韦、柳的田园山水诗都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田园山水所体现出的冲淡自然的风格却一致。宋杨时在《龟山先生语录》称“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粹,出于自然”[10],萧纲评价谢灵运称“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2]180,唐末司空图则赞王维“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11],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孟浩然“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12],宋濂《宋文宪公集》说韦应物“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13],苏东坡在《东坡题跋》称柳宗元之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14]。可见,这种冲澹、澄净、淡薄的冲淡自然之风是被众人认可的田园山水诗风格。
王昶诗话选录的诗法田园山水诗派的诗人,也呈现出这样的风格。《蒲褐山房诗话》上卷赞过春山的诗“澄鲜幽逸,妙悟天然,自出清襟,不由袭取”[8]44,曹秉钧“诗材清隽,在钱、郎、韦、柳间”[8]147,以及张栋的“不啻细葛含风,轻罗叠雪”[8]76等,都表现了这些诗人的田园山水诗都呈现一种冲淡,干净的自然风格。
诗卷甚多,不无疵累,今摘取十余首,不啻细葛含风,轻罗叠雪。五言如:客至惊啼鸟,人归踏落花;山静余寒烧,潭空响夜渔;雨声寒古屋,云气薄秋山;
水流随客远,花落闭门深;花边留客雨,柳外落帆风。七言如:流水声中停客舫,夕阳影里挂鱼罾;黄花香淡秋光老,落叶声多夜气清;落日淡含千嶂雨,斜风寒送一帆烟;啼鸟唤人惊午枕,飞花随梦绕春江;空山落木散秋影,孤馆月明生夜凉;樵子归来花压担,渔扉开处竹连村;树里千灯银错落,花间双管玉参差;鱼穿花影惊初定,鸟乱松声听不分。(《蒲褐山房诗话》上卷张栋)[8]71
“细葛含风,轻罗叠雪”此评语化用杜甫《端午日赐衣》诗句“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这两句诗本意指衣服材料好,而王昶在这里则明显是指张栋诗歌取材佳。王昶将“香罗”改为“轻罗”,并且“轻”有“薄”之意。因此,可将“细薄”理解为“轻”“细”,即薄而细致。有苏东坡评柳宗元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之意。endprint
“冲淡”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皋兰课业本原解》对“冲淡”解释为“此格陶元亮居其最。唐人如王维、储光义、韦应物、柳宗元亦为近之,即东坡所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薄。要非情思高远,形神肃散者,不知其美也。”[15]167《皋兰课业本原解》认为陶渊明诗歌是“冲淡”这一诗歌品格的极致,其次能与陶渊明“冲淡”的诗歌境界相近的是王维、储光义、韦应物、柳宗元。所谓的冲淡就是苏东坡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薄。”即诗外表质朴而内在华丽,表面干瘦而内在丰满,在简约古朴的文辞中体现出丰厚、细致的内容,把诗的极致体现在朴实自然的风格当中。司空图解释“冲淡”为“犹之惠风,荏苒在衣”[15]167,与王昶评论张栋“细葛含风,轻罗叠雪”意思相一致,可见,王昶追求一种“冲淡”的境界。
从意象上来看,张栋诗歌选取的意象有人、客、鸟、花、山、潭、鱼、雨、水、柳、风、古屋、云气、夕阳、鱼罾、落叶、落日、客舫、船帆、树木、孤馆、明月、樵子、渔扉、村落、影子等。首先,这些意象,基本上以自然之物为主,给人一种清新的气息。且这些意象前面很少有颜色的修饰词,而像古屋、落花、千嶂雨、秋影、孤馆这些意象甚至给人暗淡的感觉;其次,从意象的声音上来看,则是以动衬静,给人安静、平淡的感觉。如“客至惊啼鸟,人归踏落花”,以鸟声和人踏落花的声音来显示出環境的幽静,“潭空响夜鱼”则以鱼戏水潭的声音来表现山涧的宁静。“啼鸟唤人惊午枕,飞花随梦绕春江”用鸟声和人的午睡来表现午后的宁静,飞花随梦,更是营造出了一种如梦如幻,“庄周梦蝶”的意境。梦境只有在熟睡中产生,而人的熟睡则又暗示着环境的清幽,熟睡之时的一声鸟鸣,使人从梦中醒来,却还处于朦胧的状态,分不清现实与梦境,不为外界的自然之物而扰。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冲淡,安静的特点。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张栋的诗歌所描写的,很多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如“花边留客雨,柳外落帆风”,“流水声中停客舫,夕阳影里挂鱼罾”,“樵子归来花压担,渔扉开处竹连村”这些诗句。“花边留客雨,柳外落帆风”写的不外乎是大雨将至,行人躲雨的场景。从日常经验来说,大雨将至时,行人的动作神色应该是慌张的,但是张栋在这里描写的却是行人从容躲雨,笑对风雨的画面。而“流水声中停客舫,夕阳影里挂鱼罾”,“樵子归来花压担,渔扉开处竹连村”这几句,写的则是平常百姓家居的生活画面,夕阳下挂鱼罾,携花归来的樵子,相互挨近的村子,描绘了平常百姓家平淡而温暖的画面。这些诗句,颇有孟襄阳“语淡而味不薄”,苏轼“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薄”的特点。
由上可知,从王昶《蒲褐山房诗话》选录诗人的师法对象、诗歌风格的特点来看,述庵对田园山水诗极为推崇。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郭绍虞.中国文论著选中[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9.
[4]李之亮.苏轼文集编年笺注诗词附9[M].成都:巴蜀书社,2011:286.
[5]苏轼,屠友祥.东坡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0.
[6]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70.
[7]张宗楠,夏宏.带经堂诗话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0.
[8]王昶,周维德.蒲褐山房诗话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9]黄国声.古代题跋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50.
[10]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43.
[11]中国唐代学会,国立编译馆.唐代研究论集·第4辑[M].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599.
[12]陈廷焯,张剑.白雨斋词话[M].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77.
[13]钟优民.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M].长春: 长春教育出版社,2000:221.
[14]屠友祥.东坡题跋[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0.
[15]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项目基金: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gxun-chxzb2016001资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