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离“朋友圈”

2017-09-14郑依妮

时代报告 2017年8期
关键词:朋友圈脸书社交

郑依妮

昨天等车的时候,翻看了一下朋友圈,十五分钟的时间,翻了好多页,除了代购就是微商,偶尔有发自拍的,也是为了配图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多好多成功。

没有耐心继续翻下去的我直接点开了几个以前很爱发朋友圈的朋友的头像,却发现,他们要么就是开启了三天可见,要么就是最后一条状态停留在好几个月之前。

为什么大家都不发朋友圈了呢?我问了好几个朋友,胖琪说的那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不是不愿发了,只是不敢发了!”

“累觉不爱”

曾经,胖琪是我所有朋友里面比较爱发朋友圈的,她长得好看,文采也好,加之做导游可以去很多地方,我总是能够通过她的朋友圈看到朝九晚五的生活以外,还能有怎样的精彩。

可是不知哪一天起,她不再发朋友圈了,我再也看不到她吃到美食时心满意足的表情,也看不到那一张张精美的照片里她搞怪的表情。

她放弃朋友圈,是因为三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她心情不好发了一条朋友圈:“寂寞的夜啊,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不知道为什么,越长大就越孤单,现在的生活,似乎再也没有了曾经的快乐,走进我生命中的那些人,走出我生命中的那些事,让我感到困扰。简单的生活好幸福,可是,我再也无法简单了!”

她给这些文字配了一张女生抽烟的图片。发完以后,就关掉手机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她早已忘记了昨晚那矫情的小情绪,可是打开手机却让她惊了一下。

男友给她发了一条微信,劈头盖脸地把她说了一顿。男友说他的很多朋友看到这条微信都在问,是不是他们出了问题,说她的这条朋友圈给自己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让她赶紧删除掉。

就在这边的火还没有灭完的时候,她的妈妈又发来了微信,说不要一天到晚的胡说,一个女孩要注意影响,还说让她赶紧删了那条朋友圈,那张抽烟的图片,会让别人误会的。

她无力辩解,也不想删除,因为她真的没有要针对任何人,也不想表达什么意思,她只是坚强了太久,想要趁着黑夜脆弱一下而已。

这一刻,她突然对朋友圈心生畏惧,原来这个曾经可以随意吐槽,肆无忌惮抒发情感的地方,早已变了模样。

于是,胖琪再也没有发过朋友圈,她說自己宁可让那些好与不好的想法在心里腐烂发臭,也不愿再让它们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这大概就是我们很多人不愿再发朋友圈的真相吧。不是我们内心充实了,也不是没话可说了,而是,不敢了。

就这样,微信朋友圈让人“累觉不爱”,不少人表示想“静一静”,朋友圈应景地推出了“分组可见”和“仅展示三天的朋友圈”。

我们开始学会了在发一条状态之前,花很长的时间去设置分组,仔细筛选,认真思考,这其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看到自己此刻的心情。

可当你全部设定好的时候,却发现早已没有了那一刻想要分享的冲动,就只好苦笑着点了取消。

于是,你想要关掉朋友圈,可却害怕有些人会因为那一条灰色的线而对你产生更大的误会,所以,你干脆什么都不说,这样,你才会觉得安全一点。

曾经热闹,最终平寂

微信在方便了生活、学习、工作的同时,却也是全面“入侵”了我们的生活。微信每月活跃人群达4亿,朋友圈更新信息更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不断点击屏幕的手指、紧盯着屏幕的无数双眼睛和随“刷”而逝的时间和精力。

曾经的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话唠。

看一部电影,要写下长长的感想,吃到好吃的蛋糕,要@那几个死党约好明天再一起去吃;看到了一张老照片,要感慨一下回忆中的情感;即便是路上遇到秋风萧瑟,都要为落叶感叹一下;当然,偶尔也会有负能量,想要吐槽和抱怨一下……

那时的朋友圈,是一个乌托邦,在这里,你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颓废的。我们在这里可以卸下盔甲,露出软肋,让人看到,其实你除了人前无限风光的一面以外,还有脆弱和狼狈的模样。

可是,慢慢的,有很多人想要进入到你的朋友圈,家人、同事、亲戚、上司、客户……你不好意思拒绝,却也因此而失去了最后一片净土。

从这一刻起,你每发一条朋友圈都要斟酌再三,你害怕因为其中的措辞而伤到谁,更是害怕本是无意的一句话被人对号入座,歪解了其中的含义。

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误会和矛盾之后,你突然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更是不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你开始像很多人一样,藏起自己真正想说的话,隐藏那些负面的情绪,每天开始转发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写一些自己看着都觉得可笑的励志段子。

那些深夜里的痛苦情绪,那些不吐不快的难过心情,都被你默默关在了心里,任其肆虐,任其吞噬你的快乐和活力。

事实上,当一个社交网络开始占用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它就一定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让部分用户产生摆脱它、逃离它的冲动。飞信、QQ空间、微博等都在遵循着社交网络的这种发展规律,曾经热闹、最终平寂。

或许很多人还没有注意到,不仅在中国,逃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潮流。2013年5月,美国著名技术类博客网站“The Verge”的资深编辑保罗·米勒完成了一项实验,过了整整一年没有网络的生活。当他谈起自己一年的“逃离”生活时,他写道:“没有网络的日子解决了我所有的问题,让我更加聪慧,更加真实,更加完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曾发表评论文章称,青少年正在逃离脸书、推特。脸书首席财务官大卫·埃博斯曼就曾承认,2013年初青少年的活跃率为76%,而2013年底则降到56%。他们逃离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社交媒体已经失去了一些“社交”的成分。

找回现实世界的精彩

过多的屏幕时间,直接的后果就是屏幕脸、焦躁心,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临床心理学专家塞西莉·安德烈亚森是全球最早开展社交网络依赖以及成瘾行为的研究者之一,他表示,尽管社交媒体成瘾还不算是一种心理障碍,但是,如果过度使用,也会表现出与酒精成瘾等传统成瘾类似的表征,随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安德烈亚森说,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害的,所以完全逃离社交媒体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难做到,应该提倡科学、有节制地使用社交媒体。

研究显示,目前,其实很多人已经学会科学地使用社交媒体,戒除科技毒瘾。美国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有近六成的脸书使用者曾经短期戒掉脸书。

对于社交网络成瘾者,安德烈亚森的研究团队建议:关闭社交网络账户;从手机上删除社交应用;设置拦截某些站点;关机或者将手机设定为静音模式;记录使用社交媒体时间;禁止将电脑或手机放置在卧室;使用冥想等技巧来放松心情等。

同样,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以采取科学的措施,有效控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每天选择一段时间关掉手机,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或者独处;在屏幕时间和其他时间寻找平衡,比如每看一个小时屏幕,就再花一个小时与人交流;每月进行一次科技“斋戒”,不使用电脑、平板设备或者手机;晚上睡觉时将手机放置在一米之外的地方。

在关于逃离微信的讨论中,有些人选择转向更加小众的其他社交网络平台。但是,随着这些平台吸引更多用户,难免又会重复之前的困扰。我们需要认识到,各类信息和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呈爆炸性发展,我们应该学会让信息为我所用,不应该成为信息的奴隶。

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对付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北京的林小姐发现老公下班回家后还不停盯着手机跟进工作,她决定,每次一有工作信息发来,她会替老公回复:“对不起,用户现在不在线。”或者,干脆不理不睬。

如果你不想被加班,或者“无意识加班”,你可以跟林小姐一样。

如果你想清除朋友圈的“污染”,可以找个时间给朋友圈来一次清扫,屏蔽垃圾制造者,退出不需要的微信群,或者继续潜水;也可以拉黑你不喜欢的账号;取消关注或者无视公众号的推送。

也许完全关闭朋友圈,你可能会因为错过亲友在重要时刻的分享而感到遗憾,但可以将时间花在别处,比如拓展现实社会的朋友圈。一名为斯塔夫的美国人如此告别脸书,“我决定不使用脸书、推特,也不在Instagram上发照片了,开始家人和朋友以为这是自我隔绝。而我现在已经完全脱离了社交媒体,用更多时间去干别的事情。要知道,掌上世界很有趣,但现实世界可以同样精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朋友圈脸书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神奇的机器翻译系统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