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蓝盔向世界诠释中国军魂

2017-09-14夏风

时代报告 2017年8期
关键词:利比里亚维和博拉

夏风

在硝烟弥漫的战乱地区,在疾病肆虐的万里之外,有这样一支队伍,用实际行动守望和平。他们就是中国“蓝盔”。

应联合国秘书长请求,中国自1990年开始,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和平承诺。

为世界和平出征的中国蓝盔

冯小强是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某工兵团参谋,自他第一次踏上利比里亚的土地至今日,对他而言,当时亲眼目睹的利比里亚治安混乱、游行抗议贫乏、人民饥饿羸弱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内心升起一股使命感,我想我一定要实实在在多为他们做点事。”

2003年8月1日,联合国决议授权在利比里亚建立维和部队。8月18日,利比里亚各方签署《全面和平协定》,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509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正式开始推进维和行动。

而在维和初期,利比里亚更是充满了各种凶险和挑战。早期赴利维和的官兵回忆,长达14年的内战摧毁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其支离破碎的程度令人震惊。首都蒙罗维亚,战争的痕迹随处可见,电线杆弹孔密布,广告牌被打成了筛子,随处可见被洗劫一空的房屋和被炸毁的车辆。

2006年9月14日晚7时许,利比里亚一党派的车队在邦加将人撞死后逃逸,引发了当地的骚乱。一些武装分子趁火打劫,在公路上肆意破坏,砸抢过往车辆和行人。当时,我运油车正在这个路段行进。中队长马凤鸣指挥车队立即原地掉头,迅速撤回到当地孟加拉步兵营地,确保了人车安全。

类似的情况冯小强也经历过多次。据他回忆,民众游行、砸车、烧轮胎,这些情况在利比里亚时有发生。

政局的动荡是造成利比里亚贫困易乱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利比里亚爆发内战,战火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国家的基础设施摧毁殆尽,经济文化交流非常困难。修路,成为援建任务的重中之重。

2010年6月17日,中国工兵分队接受联利团紧急任务,需要在两个月内完成绥德鲁市至科维镇全长26公里的道路修筑任务,其中绝大部分是在热带雨林中修筑。内战中,利比里亚基础设施损毁殆尽,几乎所有公路都成了红土路,旱季尘土蔽日,雨季泥水横流。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洼,连续十几天暴雨冲刷下来,就能变成能让卡车抛锚的大坑。工兵分队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如期完成了任务。

据统计,赴利维和13年间,中国工兵分队共勘察修复道路7500公里,架设维修桥梁69座;运输分队累计行程1300万公里,多次化解武装分子哄抢物资、持枪威胁等险境,运送各类物资93万吨;医疗分队接收诊治患者5万余例。回想过去的维和经历,冯小强感慨:“中国军人在利的地位很高,是大家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穿越炮火顶起生命希望

战争不仅让利比里亚千疮百孔,更摧毁了这个国家的卫生系统。疟疾、登革热、埃博拉,這些耳熟能详的恶症顽疾,是维和官兵习以为常的对手。

2014年春,利比里亚爆发了严重的埃博拉疫情,数千人丧身恶疾。有些国家维和部队暂停了轮换,甚至选择撤离,而中国赴利医疗队坚守岗位,帮助利比里亚有效控制了疫情泛滥。据参与救援工作的战士回忆,埃博拉疫情期间特别难熬。白天气温30多摄氏度,要穿着全封闭的防护服执行任务,每次执行任务后都要隔离观察,形势非常严峻。“长衣长裤口罩眼镜,加上两层厚厚的橡胶手套,汗水每天硬生生湿透迷彩服,灌进厚重的作战靴。”

那段时间,中国士兵常常在路边看到因病暴毙的人,非常悲惨。驻首都蒙罗维亚的营区与利比里亚最先发现埃博拉患者的农贸集市只有几百米距离,中国军人不仅天天穿梭在重疫区,还担负着埋葬埃博拉患者遗体的任务。

原北京军区总医院护士长陈海花接诊了第一例传染病患者。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她顺利完成治疗后,处理好被污染的床单被子,防止了病菌的进一步传播。

穿越疾病与硝烟,中国不仅为利比里亚捐助大批医疗物资、援建埃博拉诊疗中心,还派出了多批抗埃医疗队,飞赴利比里亚抗击疫情。2014年11月下旬,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在我工兵分队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修建完毕,并为感染埃博拉患者提供了100多个有良好隔离措施的床位。

维和期间,中国二级医院接到紧急求助电话,当地有一名大出血患者,生命垂危。危急情况下,维和战士们不顾可能存在的危险,纷纷主动要求献血。经测验,只有4名战士血型相符,他们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带着体温的鲜血注入到这个素不相识的病人体内,挽救了一条生命。

奋战在利比里亚的官兵,为利比里亚人民撑起一片天空。医疗队抽调骨干,在完成救助任务的情况下,与国外分遣队医疗机构沟通协调,建立了疫情通报和专业培训制度;运输分队在战乱和疫情环境下全天候保障一支1.6万人的维和部队,面对超负荷工作量毫无怨言,认真完成工作。

维和部队的工作获得了利比里亚总统约翰逊·瑟利夫的点赞。他在发言中说,感激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抗击埃博拉所给予的无私的重要援助。面对埃博拉疫情给利比里亚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中国及时提供了多批援助,是世界上第一个派出专机向利运送援助物资的国家,引领了国际社会援助行动,为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

在服役的陆军第十六集团军某工兵团,申亮亮是公认的一专多能骨干。入伍11年7换战位,每个战位,他都有不俗表现。和他同年入伍的上士张洋说,刚入伍没多长时间,申亮亮就创下了一天体能训练跑40多公里的连队纪录。

入伍第二年的盛夏,申亮亮所在连队要参加集团军武装5公里越野比武。比武前一天,一名老兵突然发烧不能参加比赛。连长正为难时,刚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申亮亮毛遂自荐。为了能入选,他还特意原地跳了几下。负重跑了不到一半路程,时任班长吴斌就看到申亮亮一边跑一边咬着牙,双手还扶着腰。“累了就歇一会,别把身体弄垮了。”吴斌说。“我不能拖后腿,一定得坚持到底。”申亮亮回答。最终,连队得了第一名。可一到终点,申亮亮就一头栽倒在地。救护车上,吴斌帮申亮亮卸下身上的装备时,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已被汗水浸透的诊断书,上面写着“腰椎间盘突出,建议住院”。endprint

2013年,晋升为上士的他,被任命为车场站长。在车场工作的3年,57台各型装备和车辆性能、参数、状态甚至行驶公里数和常见故障点,申亮亮都“一口清”。得知部队有维和任务,申亮亮连续3年向组织递交志愿参加维和请战书,他说:“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

2016年5月18日,申亮亮和另外194名战友作为第一梯队官兵,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出发,踏上了马里维和之路。

马里维和任务区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定的最危险任务区。那里恐怖袭击频发,高温多雨,传染病肆虐。申亮亮所在的工兵团连队好友周厚村,参加过2013年十六集团军第一次赴马里的维和任务。他说,去之前每个人都要打十多种疫苗。在马里维和的战士们,一般每天5点多起床。每个小分队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搭建板房、排污水或是清理生活垃圾等。每天,都有战士轮流在营区大门口站岗放哨。“岗哨是最危险的,常有袭击者或游行示威者,他们有时直接冲入营门,”周厚村介绍。所以不管天气多热,哨兵都要穿好战靴和防弹衣,戴上钢盔。

这些危险因素,申亮亮早就清楚。“真正想去维和的人,任何困难都影响不了我们的决心,”周厚村十分肯定。和申亮亮同年入伍的王忠岩,也报名参加了同批维和官兵的选拔,但因成绩靠后,没能选上。“不去维和,感觉军旅生涯总是有点遗憾。”申亮亮曾跟王忠岩说。两人报名的时候约定,不论谁去,都代表着对方。出发前,王忠岩嘱咐申亮亮,回国时给他带一瓶马里的沙子,也算是圆他的维和之梦。

在法语区马里,申亮亮把微信名字改成了“Nations Unies”,法语“联合国”之意。微信朋友圈签名改成了“勇敢、勇敢”。

抵达马里当晚,申亮亮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几天后,还给家人发去视频,“爸妈,你们看看我生活的地方,住得还行,吃得也好,大家对我很照顾,你们就放心吧。”

维和生活忙碌又枯燥。11天里,申亮亮执行过站岗执勤、修缮营区和服务当地民众等任务。姐姐申海霞看到弟弟在微信朋友圈晒执勤照时,留言提醒他:“别啥事都憨憨地往前冲,一定要注意安全。”“我心里有数。”申亮亮回复说,“别给咱妈说,听到没?”

在马里,申亮亮和家人最后一次视频聊天时,一直反复叮嘱姐姐照顾好爸妈,过几天他会继续给家里寄钱,等他回去给小外甥买好吃的和好玩的。

谁也无法预料,这些话竟成了申亮亮的遗言。

西非马里,当地时间2016年5月31日,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

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这在联合国维和历史上,也不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有关人员如此评价。

只是,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悲伤得无法站立,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坐着轮椅到机場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动荡下他们是和平的坚守

从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1万余人,先后有十多名官兵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南苏丹,中国维和士兵驻守的难民营外,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的激战不断,重机枪、迫击炮、火箭筒、装甲车、坦克、武装直升机等重火力一起上阵。“我们刚一抬头,便看到炮弹在6号哨位旁边的土坡爆炸,激起非常高的烟尘。很多子弹往难民营这边打,我们前方两三米处的石头被打得到处乱飞。”班长李东回忆说。但中国维和士兵们坚守了数十个小时的防线岿然不动。

在利比里亚,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真切地感受到疫病的威胁,那里有埃博拉、疟疾、黄热病、登革热、拉沙热等20多种热带传染病。其中,埃博拉可导致内出血和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达50%至90%。“很多患者都有高热症状,而埃博拉的典型症状就是高热。我们的二级医院条件有限,无法检测患者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所以每次接诊病人,就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时刻面临着‘非洲死神的威胁。”医疗助理员杨涛说。

在黎巴嫩,中国赴黎维和部队扫雷连战士每天跪在地上作业10多个小时,用小铲和毛刷像考古般在地上搜排。这片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之间的临时边界线“蓝线”地区埋有数以十万计的各种地雷,被视作“死亡地带”。最终,经过近4个月艰苦作业,中国士兵成功开辟出一条长200多米、宽3米的安全通道。

在马里,中国维和士兵所在的昂松戈营区是马里稳定团东战区最危险的任务区。1年多时间内发生33起暴恐袭击,造成29人死亡。“我们始终感到战争就在身边,不敢有半点懈怠。”中国工兵分遣队作战副分队长尹永一说。就在这种恶劣的安全条件下,分遣队复位并重建板房超额完成任务55.6%,加固板房超额完成任务18.3%,拆解、整理彻底损坏板房超额完成任务33.3%。

在刚果(金),中国维和医疗队妇产科医生赵玲和翻译惠盼得知布卡武市郊一个村庄30多名妇女被暴徒凌辱后,冒着危险,深入山区实施救援行动。调查工作结束时,一名叫赛莉夫的受害妇女专门找到赵玲医生,她说,她怀孕7个月了,被暴徒侮辱,1岁多的儿子也被打死,本来已经对生活绝望,通过治疗得知肚子里的孩子还活着,让她又看到了希望。“非常感谢中国军人给我的帮助。孩子出生后,我一定会告诉他,他还有个‘中国妈妈”。

在每一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中国“蓝盔”部队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更是友谊和文明的传播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展示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拉德苏说,近年来,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贡献者。

一名维和战士在出国前的志愿书上曾这样写道:“只要能为世界和平做出一点中国军人的贡献,就是再苦再累,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造就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维和力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中国蓝盔在海外面对着恶劣的生存条件以及疾病、暴乱、战火等所有身在和平年代的同龄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而更多年轻的中国蓝盔迎向艰险,且行且歌,他们用勇敢、爱心和坚守,付出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向全世界诠释着新时代的中国军魂。endprint

猜你喜欢

利比里亚维和博拉
利比里亚新总统就职用中文说“谢谢”
向维和英雄致敬
海外维和
海外维和步步惊心
直面“埃博拉”之惧
埃博拉魔爪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
他信现身利比里亚